03.06 怎样欣赏南唐中主李璟的千古名篇《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影视蜃楼


说起南唐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其实,李煜的父亲中主李璟,也是大词人。李璟虽然只流传下来四首词,但首首都是经典,尤其《摊破浣溪沙》二首,是为历代评家称颂的千古名篇,今天分享其中一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摊破浣溪沙”,是词牌“浣溪沙”的别体,比浣溪沙上下阙各多一句三字结句,并移上下阙第三句韵于结句,因有“添字”“摊破”之名。以李璟的这首《摊破浣溪沙》为例,它比一般的”浣溪沙“多了“不堪看”、“倚栏干”两句,同时,本来在“浣溪沙”中,“悴”字和“恨”字的位置是要押韵的,这个韵脚也分别被移到了“看”字和“干”字位置上。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雅称。

西风:秋风。

这两句是写秋天荷花凋零,荷叶凋残,秋风吹拂池水的衰飒景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为什么说这两句会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呢?所以“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就是美好的愿望受到侵蚀,美好的事物受到摧残。而“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写荷花用雅称“菡萏”,写荷叶用“翠叶”,在加一个“香”字,都是极精致美好的字眼,给人以美好的联想,而在这此精致美好的字后面,接以“销”、“残”两个极有破坏性的字眼,让能感受到这“销”,这“残”是对美好事物的破坏,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以便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韶光:美好的时光。

秋风吹起,美好的景致凋残,美好的时光逝去,而人也随美好的时光逝去而憔悴,憔悴之人面对凋残之景,故不堪看,不忍看也。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鸡塞:即鸡鹿塞,一名稽落山,在今内蒙古境内。词中泛指边塞地区。

吹彻:吹到一套曲子的最后一曲。

玉笙寒:因为笙簧长时间吹奏而潮湿有寒气。

这两句形象优美,意境迷离,历来为人称赏。“细雨梦回鸡塞远”,思妇因愁成梦,魂飞鸡塞与征夫相会,本来就是虚幻的快乐,但就是这虚幻的快乐了,也被“梦回”打破,跌回现实。梦中与梦醒,都有细雨渲染,形成一种凄楚迷离的意境。“回”与“远”写思妇梦魂在辽远的空间上穿梭,透露出极为凄苦的情意。

“小楼吹彻玉笙寒”写由梦境的怅惘传入现实的冷峻,孤居小楼,又从美梦中醒来,更觉意兴阑珊,再加上笙曲吹遍,笙簧因生寒而不协律,听起来更有孤之意。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多少泪珠何限恨”一句,将心中的悲苦之情一泄而出,连用“多少”“何限”极言悲苦之甚。最后,又用“倚栏干”三字,将情感收住,让人玩味不尽。

这就是一首写普通的思妇秋思之词,但写得虚涵无边,让人吟咏无尽,读来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谢小楼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天天读诗


李璟的作品《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五月繁星


李璟(916一96/)初名景通,南唐烈祖李昇长子。习惯上称南唐中主。将国都从金陵迁往南昌,在位19年。

摊破浣溪沙。

菡菡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依栏杆。

这是一首悲秋怀人之作,上片对景抒情,下片思念征人,"细雨"两句。从小楼到塞外,从梦中到梦醒,写得意境阔大。不同于一般的闺怨,因此受到王安石的欣赏,王国伟指出"菡菡香销"两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认为其中有所寄托,评价很高。

李璟用人行政及军事才能都很平庸,因此他父亲费大力创造出来的一个好好的南唐基地,不到十几年就沦为一个不可收拾的局面。等到后周的军队进驻扬州,便献江北诸地,岁贡数十万。奉周正朔,划江南为界。奉表称臣,并去帝号。他在政治军事上如此失败,却有文学才能。

马令"南唐书"说:"美容止,有文学。甫十岁,呤新竹诗云"棲凤枝梢犹软弱,化龙潜状已依稀"人皆奇之"。"延宗(李璟)尝戏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对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延宗悦。

.我们不禁也要问一声,思妇半夜睡不着,干你何事?如果国家真打仗了,你会怎样?如果换了个皇帝,李璟专门写词,是不是水平更高?





木山文


这首词虚写“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实则是江山破碎、君心抑郁。词人通过秋景写心中忧愁,写出了一国之君在国家面临灭亡危险的时候却无能为力的无限哀愁。

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词

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我们先看看这首词的风格和用字,和南唐后主李煜很像很像,对这就是他老子南唐中李璟,创作水平也很高,不过被儿子的光芒万丈所掩盖了。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长子,五代南唐中主。在位十九年,其词仅存四首,风格凄婉。这首词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一篇得意之作,历来备受名家推崇。

此词上阕从“菡萏香销”的眼前景物叙写下来,层层引发,直写到所有的景物时光与年华同此凋伤憔悴的下场,并与“韶光”“不堪看”做结,呼应了开端的“菡萏香销”“西风愁起”的景色。首句从词语的选用上,便已达成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有一种庄严珍贵之感,然后于缀以“香销”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一“残”字,词人虽未明白叙写自己的任何感情,而其对如此珍贵芬芳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次句便是写珍美的生命在充满萧瑟悲伤的环境中重现。“西风”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萧杀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绿波间”。这里的“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时节的憔悴,也是美好的人间年华容色的憔悴。所以下面的“不堪看”,才有无限深重的悲慨。

词的下阕前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对上阕的呼应。上阕景中虽也有人,但基本上却是以景物之感发为主;下阕则是写已被景物所感发以后的人之情意。全句寄托着思妇之情,因而才有着“细雨梦回”的情意。“小楼吹彻玉笙寒”中“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方能体会到“细雨梦回”“小楼吹彻”之苦想与深悲。这一种意境,一直到“多少泪珠无限恨”,方将前二句所渲染的悲苦之情以极为质直的叙述一泻而出,正好像引满的弓箭,一举中的。然而一发之后,却又戛然而止,把文笔一推,不复再作情语,而只以“倚栏干”三字做了结尾。遂使得前句之“泪”与“恨”也都更有了一种悠远含蕴的余味。

用一种欣赏后主的态度来读这首词再合适不过,虽然出自两手之手,不过情相近、物相依、神相同,让我们对藩镇割据、支离飘摇的弱国君主产生怜悯之心,就如词中所写美人失去情郎而常泪洗面。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多读一读,很能把人带入词情词景当中。





老牛蹄切


欣赏就好。所有诗词读者都应知道,要留取前人风骨,莫追寻旧人皮毛。青藜自认为旧诗我们已读的够多,所以近十年不主动读前人的文字。只写自己的。不让前人的东西影响到自己。不去解读才是最好的解读方式。


雸夜青藜


亡国之兆亡国之感


驚石听声


没读过,以后读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