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別樣精彩的上海良渚文化“寶藏”

別樣精彩的上海良渚文化“寶藏”

2012年,工作人員在上海廣富林遺址考古發掘區工作。新華社發(賈東流攝)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張建松)11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別樣精彩的上海良渚文化“寶藏”》的報道。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進博會上,中國館的良渚古城展臺吸引了眾多中外嘉賓關注。良渚古城遺址今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5000餘年文明得到國際廣泛承認。鮮為人知的是,位於良渚文化的分佈區域,上海的良渚文化也別樣精彩。上海出土的良渚文化遺存,還寫進了良渚古城遺址的申遺文本中。

(小標題)上海的良渚文化別樣精彩

作為中國館良渚古城展臺的策展人,復旦大學文博系高蒙河教授是我國研究良渚文化的權威專家。他介紹說,此次申遺成功的距今約5000年前良渚古城遺址,地處浙江杭州餘杭,是良渚王國的都城。事實上,良渚王國當時統轄的疆域範圍,環布整個環太湖流域,涵蓋了今天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和上海西部地區,面積廣達約5萬平方千米。這些地區自1936年以來,考古已發現約600多處良渚文化遺址點。

目前,作為良渚文化核心區域的上海地區西部,也已發現了金山區的亭林,青浦區的果園村、寺前村、澱山湖、金山墳、劉夏、千步村,松江區的廣富林、湯廟村、姚家圈、機山等15處良渚文化遺址。

其中,最為著名的青浦福泉山遺址及其毗鄰的吳家場墓地,都屬於良渚王國貴族的高等級墓地。考古學家常把它們比作良渚都城以外的地區性中心聚落,地位僅次於良渚古城遺址。福泉山遺址出土的琮、璧、鉞等成套玉禮器,吳家場墓地出土的獨一無二、長約97釐米的象牙權杖等,都寫進了這次的申遺文本。

良渚古城的一些發現,當初還受到了福泉山遺址考古成果的啟發。1982年,福泉山遺址發現了隨葬有大量精美玉器的良渚文化顯貴大墓。考古學家在對墓地的解剖中認識到,福泉山這座突兀的土山,竟是專門為埋葬那些墓主人而由人工堆築而成的“土築金字塔”。這為1986年以後,為包括良渚古城遺址在內的許多遺址重要發現,提供了經驗和啟示。

“福泉山遺址等上海十多處良渚文化遺址,反映了上海地區也曾是良渚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良渚文化的其他600多處遺址一樣,共同構成了中華5000餘年文明史的實證。”高蒙河說。

(小標題)上海良渚文化的“明珠”福泉山

位於上海青浦重固鎮的福泉山遺址,完整保留了上海地區距今約6000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上海唯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150處重要大遺址之一,堪稱上海良渚文化的“明珠”,是實證上海具有5000餘年文明起源歷史的“龍睛鳳冠”。

不過,從綠蔭掩映的福泉山遺址景區,拾級而上,一路林深草密,很難想像這座高臺墓地的下方,竟埋藏了豐富燦爛的上海遠古文化。蜿蜒的山路上,偶爾可見幾處考古挖掘現場遺蹟,標示了福泉山文化地層,模擬了良渚文化祭壇、人殉墓葬等情境,遠古文化的展示和傳播方式簡單粗放。只有在山下的展示廳裡,才能感受到上海遠古文化的一絲韻味。

據上海歷史博物館退休老專家張明華介紹,作為人工堆築的墓葬,福泉山的山體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約94米,南北寬約84米,高約7.5米。截至目前,已經在福泉山發現崧澤文化墓葬18座、良渚文化墓葬32座、吳越墓葬2座、楚墓4座、西漢墓96座、唐墓1座、宋墓3座。古文化層層疊壓,綿延6000餘年,被譽為“上海古代的歷史年表”。

據統計,福泉山遺址的出土文物多達2800多件。但除了琮、璧、鉞等成套玉禮器和象牙權杖等被寫進了申遺文本,其餘的呈現在申遺文本中的上海考古成果元素並不突出。實際上,福泉山還出土了眾多形制多樣、精巧絕倫的陶製品。如器形奇特的黑陶鳥形盉、紅褐色彩繪的高柄蓋陶罐、陰刻細如髮絲的蟠螭紋和飛鳥紋的陶豆、乃至具有原始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等,不僅反映了良渚文化傑出的製陶工藝,也是上海遠古文化藝術和文化創新的巔峰之作。

此外,在對福泉山下層的崧澤文化層位和歷代遺存的清理中,也有重大收穫。如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崧澤文化象牙鐲,距今約2300年的戰國楚文化青玉雙尾龍紋璧,西漢的圓形石硯、北宋的越窯蓮花蓋罐等文物珍品。

“福泉山是一座上海歷史文化和藝術的文物寶庫。它的發現發掘,讓上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更加紛繁深厚,它是上海一張不可或缺的沉甸甸、亮閃閃的金色名片。”張明華說,“埃及的金字塔是石頭堆的,是文物,福泉山是土堆的,也是文物,是上海江南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之一。我們不僅要保護福泉山出土的珍貴文物,也要高度重視保護福泉山遺址本身,把它打造成一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遺址公園,亮出這張文化名片。”

(小標題)建議合力深挖上海良渚文化“寶藏”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大都市。事實上,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上海的文化‘兩頭高’,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高蒙河說。“新中國成立以後,上海在古海岸線“岡身”地帶,發現了包括良渚文化遺址在內的先秦時期文化遺址,共有近30處。”

上海文化的“一頭高”是指遠古文化。5000多年前,上海先民率先發明瞭石犁,良渚文化時期,玉器工藝也冠絕全國,上海文化的發明和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先進行列,成為江南文化的最早源頭之一。另外“一頭高”是近代開埠以來,上海引進、模仿、追趕、融匯,形成了海派文化,進而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

目前,上海古海岸線“岡身”沿線各區,都非常重視古文化遺址的保護和挖掘。例如,松江區以“上海之根”為口號,深挖廣富林文化,圍繞考古遺址保護區建設了遺址公園和文化展示區。閔行區以“上海之本”為口號,深挖馬橋文化,建設了馬橋文化展示館並多次開展學術研討;青浦區以“上海之源”為口號,深挖崧澤文化,建設了崧澤遺址博物館,還完成了《福泉山遺址保護和國家遺址公園的規劃編制》,遠景可期。

根據青浦區發佈的“文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還將構建“一廊一軸三區”文化空間發展新格局。其中,“一廊”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重點圍繞“崧澤—福泉山—青龍鎮”三個古文化遺址,充分挖掘青浦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價值,推進崧澤遺址綠地公園、福泉山遺址國家考古公園、青龍鎮遺址考古博物館建設,形成南北貫通的“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

專家們認為,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獲得成功,標誌著中華5000餘年文明得到國際廣泛承認。乘著申遺成功的東風,建議上海各區形成合力,以福泉山遺址為重點,共同深挖並利用好別樣精彩的上海良渚文化遺產資源,在上海古海岸線“岡身”沿線,共同打造上海的“西部遺址走廊”;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文化建設中,以良渚文化為切入點,深入研究長三角地區江南文化的源頭,發掘古代上海歷史底蘊的當代價值,這既有學術價值,也有文化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