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中國人均GDP“破萬”且慢談“中等收入陷阱”

陶短房 財經專欄作家

近日媒體報道稱,按照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2018年中國GDP修正後總量提升至91.928萬億元人民幣,若2019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速仍在6%以上,預測2019年全年,中國GDP總量將略微超過99萬億元人民幣,摺合成美元人均略超過1萬美元,意味著中國人均GDP將歷史性地首次“破萬”。

目前,主流經濟學家習慣性將人均GDP1萬美元視作一個重要的分水嶺,認為這標誌著該國經濟社會整體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然而,也有部分經濟學家提醒,從日、韓到東南亞各“小龍小虎”,都曾在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面前長期裹足不前,如今中國也已進入這個“陷阱”的臨界點,應該對這一“陷阱”提高警惕,切不可盲目樂觀。

筆者以為,以上兩種意見各有道理,但殊途同歸地進入另一個誤區:人均GDP“破萬”的里程碑意義,是否有那麼大?

目前全球公認最具權威性的3種GDP統計口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其最新統計中,人均“破萬”的最低門檻相近,其中IMF數據顯示,“破萬”的最後一個國家是第67位的赤道幾內亞10453美元/人(中國當年人均GDP9608美元,列第69位);世界銀行數據是第56位的土耳其10788美元/人(該組數據中國當年人均GDP8123美元,列第66位);聯合國數據是第61位的土耳其10863美元/人(該組數據中國當年人均GDP8126美元,列第74位)。

可見,當今世界,人均過萬美元並非很高的門檻,近幾年跨越這一門檻的國家也都在60個上下,這其中固然多為工業化國家,但也不乏巴拿馬、塞舌爾、馬來西亞、赤道幾內亞等“亞非拉”中小國家。

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直到2001年人均GDP才突破1000美元的“溫飽”關口,即便2019年真的可以如願“破萬”,從“平均溫飽”到“平價小康”也走過了整整18年的坎坷發展道路。這個速度值得肯定,但並不足以沾沾自喜—畢竟,在二戰中被炸成一片廢墟、幅員狹小卻人口過億的日本,只用了15年(1966年人均1055美元,1981年人均10600美元)就走完了同樣的發展歷程。

必須承認,稱讚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總體破萬”的象徵意義,與此同時,更應清醒認識到,“人均破萬”不等於“人人破萬”,那些被“平均數”遠遠拋在身後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按百分比算已越來越少,但絕對數量依然不小,一個社會、一個經濟體就好比一隻木桶,只有把最短的一塊補長,才能有更可觀的容量。

此外人均GDP“破萬”更多體現在經濟“硬件”上,而在教育、衛生、社會福利、法制觀念、精神文明建設等“軟件”上,我們的“欠賬”還很多,如果不意識到這點並加以補足,將可能形成中國發展最危險的“陷阱”—遠比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更危險得多。

筆者認為,當下執著於在本身就極富爭議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上坐而論道,似乎為時過早。2019年全年的經濟數據還要過些日子才能完整出爐,當前最重要的是清醒地認識成就、認識不足、認識自己,實現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優質地快速成長。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