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泰山腳下,曾被武則天“下手”的石頭

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內,保存著眾多碑刻,其中有一塊特殊的石碑,由兩石並立而成,這是為紀念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皇帝和皇后雙雙封禪泰山而專門修建的雙束碑。


泰山腳下,曾被武則天“下手”的石頭


中國歷史上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帝王共有六位,這六帝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其中唐高宗的封禪又與其他帝王不同,他帶來了他的皇后——武則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不要說國家大典,就是家族祭祀一般也是不允許女人參加的,武則天不僅參加了,還充當了封禪大典中 " 亞獻 " 的角色,充分體現了作為皇后的武則天在唐王朝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參與唐王朝的宗教政治活動,對於武則天並不是第一次,早在唐顯慶六年(661),也就是到泰山封禪前五年,武則天就同高宗共同敕使東嶽先生郭行真及其弟子在泰山的岱嶽觀建醮造像,並創意刻立了形制特殊的《雙束碑》。

泰山腳下,曾被武則天“下手”的石頭


雙束碑全稱 " 岱嶽觀造像記碑 "。唐高宗顯慶六年(661 年)道士郭行真所立。原立於王母池西岱嶽觀老君堂殿前, 1968 年為保護部分珍貴泰山碑刻,將其埋入岱廟內炳靈門外。該碑 1982 年重見天日,1983 年移立於岱廟碑廊,是泰山保存最早的唐代碑刻。

泰山腳下,曾被武則天“下手”的石頭


雙束碑是因其形而得名。碑身二石並立,方座,覆仿土木結構歇山頂式帽。同座一頂,二石相束而立,所以有 " 雙束 " 之謂,二石相依並存,又有了 " 鴛鴦碑 " 的說法。碑首代表天,碑座代表地,雙碑代表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寓意二人共同治理天下,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相吻合。

泰山腳下,曾被武則天“下手”的石頭


碑四面刻文,碑文記載了唐代六帝一後在 137 年間的齋醮造像之事 20 餘則,另有宋人插刻四則。題記中有武則天改唐易周稱帝的九則刻文,採用了她的自造字。題記的內容情節比較詳細,且都與武則天有關,而這些內容在正史禮志中很少記載。因此,雙束碑是一道研究唐代政治、宗教和歷史,特別是武則天曆史的實物資料。【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