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都知道“伯仲叔季”,之後的人叫什麼?

“伯仲叔季”,一般是指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兄弟三人的,也有按“伯仲季”排序的)。歷史上,最出名且名字中帶有排序的兩個人是孔子和劉邦。孔子,字仲尼,說明孔子排行老二,也就是後世某些人所謂的“孔老二”(帶有貶義的色彩)。劉邦,又叫劉季,說明劉邦行三(也有人考證劉邦有三個哥哥,就是行四)。

都知道“伯仲叔季”,之後的人叫什麼?

“伯仲叔季”這樣的排序,適用於兄弟四人或少入四人的家庭;但古代也有很多家庭兄弟多於四人,那麼四人之後的人應該叫什麼呢?

一、“兄弟排序”,第一種說法認為,“伯仲叔季”之後,再輪一遍“伯仲叔季”。

這種說法出自《左傳·文公·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高辛氏才子八人,也就是《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謂的“八元”,這八個人有高德美行,大舜舉薦給堯帝做了官。

都知道“伯仲叔季”,之後的人叫什麼?

從以上可以看出,“八元”兄弟的排行輪了兩遍“伯仲叔季”;但這種說法,我認為是不正確的。有以下三個原因。

1、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循環的,“僅此一例”而已。

2、《左傳》的作者左丘明生活在春秋時期約公元前500年,而堯帝生活在上古時期約公元前2000年,約1500年的時間跨度,“八元”兄弟名字的真實性,實在令人懷疑。

3、古人是非常講究“尊卑關係和先後順序的”。兄弟之中有兩個“伯”,在人們看來,簡直就是個笑話。

二、“兄弟排序”,第二種說法認為,“老五”稱之為“少”。

此種說法出自《緯書》(大概成書於西漢時期),其中所說“皇氏五龍”,分別為“伯、仲、叔、季、少”。漢代無名氏所著《春秋命歷序》也說過,“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

都知道“伯仲叔季”,之後的人叫什麼?

從以上可以看出,此種說法只是確定了“老五”稱之為“少”,並沒說出“老五”以後的兄弟怎麼稱呼。我認為這種說法,既不流行,也無鮮例,原因如下。

1、歷史上稱“老五”為“某少”或“少某”的,估計也僅此兩例。

2、此種說法,沒有說明“老五”之後,應該稱呼什麼。

3、現實生活中,沒有稱呼“老五”為“某少”或“少某”的習慣。即使有“某少”或“少某”的稱謂,大多牽扯“少爺”這個意思,和“兄弟排序”無關。

三、“兄弟排序”,第三種說法認為,“老四”之後,都稱之為“某叔”或“叔某”。

此種說法大多依據《史記》關於周武王諸兄弟的記載。周武王兄弟18人,老大叫“伯邑考”,老二就是周武王叫“姬發”,老三“管叔鮮”,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鐸”,……。

都知道“伯仲叔季”,之後的人叫什麼?

從以上可以看出,周武王兄弟間的排序大致符合“伯仲叔季”的排法的。老大是“伯”;老二是“周武王”,其名字中沒有“仲”也是可以想象的;老三及以後大致叫“某叔某”(封地+叔+名)。由於這幫兄弟都出自帝王之家,也有叫“某公”、“某伯(這裡的伯是爵位,不是排行)”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伯仲叔季”之後,大都稱之為“某叔”或“叔某”。這也符合歷史上的記載和我們現代的習慣。

都知道“伯仲叔季”,之後的人叫什麼?

總上所述,“伯仲叔季”之後的人,應該稱之為“某叔”或“叔某”。比如說有人排行十三,別人可以稱之為“十三叔”;比如有人排行十四,叫“勝利”,別人也可以稱之為“勝利叔”(當然,這是晚一輩對他的稱呼)。

規矩和習慣總是在變的,我們現在稱呼父親的兄弟,一般是這樣的:依據父親在兄弟間的排行,比父親大的,稱之為大伯、二伯、等等;比父親小的,稱之為,三叔、四叔、等等。由此可見“伯仲叔季”的排序,到了現在只剩下“伯、叔”了;所以“伯仲叔季”之後,稱之為“叔”應該是比較確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