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越地糟味——绍兴人的餐桌之“魂”

越地糟味——绍兴人的餐桌之“魂”

糟,颇似江南人的性格,内敛绵延。而酒糟,说白了就是做酒剩下来的渣渣。然而这看似废料之物,却柔造出各种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糟味”一出,仿佛闻到了那四溢的糟香,糟味鸡、糟味鸭、糟味肉、糟味蟹……那些让人魂牵梦绕的美食自从有了糟味,便不再普通。

糟味柔软绵长,有足够的耐心才能调和出令人惊奇的美味。如同绍兴黄酒,酒气虽不重,但却是一味独具诱人的复合香,并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更为浓烈。品糟亦如此,只需细品,便能感受到里头的醇厚缠绵。

越地糟味——绍兴人的餐桌之“魂”

绍兴自从有黄酒就有了糟味,因其香味扑鼻又称香糟。过去逢年过节,绍兴嵊县人家几乎都有制作糟鸡、糟猪肉的习俗。

不过,做糟货可能有这样几大目的:一、便于保存。当时没有冰箱,酒糟可以杀菌消毒;二、丰富菜式。以前物质匮乏,一只鸡做出好几道菜肴才是最大的发挥,如白切鸡、糟鸡,既丰富了味道,又添加了菜数;三、去腥提味。酒糟的浓香慢慢进入“肉体”后,使得肉质别有风味,皮脆骨鲜且紧致有嚼劲,堪称完美。

“糟味”算是“酸甜苦辣咸”之外的第六味。其似酒非酒的陈年糟味,有人欢喜有人嫌。倘若有人在一盘香味飘浮的糟味面前垂涎欲滴了,那这人无疑热爱之。在如此糟香四溢的糟味面前,绍兴人难掩这份有关家乡的情结!

越地糟味——绍兴人的餐桌之“魂”

夏日的绍兴终日闷热,日子要捱着过。彼时,不闻糟香,闲趣尽失。

这时的家常菜里,最容易做的就是糟毛豆。将毛豆两头剪去,倒入清水锅中,加少许茴香、桂皮和香叶,煮上半个钟头,毛豆微微破壳,冷却后往糟卤里一浸便可食之,其味诱人至极。若是再将糟毛豆放冰箱冰上个把钟头,吃时只见豆荚如新摘般翠绿,不但解暑,且更是一道清爽通透的下酒菜。

绍兴的老巷子里,老人们总会聚在一起捧着一碟糟毛豆,呷一口黄酒,挟一块糟货,这就是最简单惬意的生活。偶尔还有孩童捡起一颗碟子里的糟毛豆放在嘴里嗦嗦,将汤汁一并吸入口中,清凉至极。

炎炎夏日,再做上一盆糟卤。鸡爪、鸡翅、鸭胗、鸭掌、虾、百叶、肚、豆腐干、笋尖等,一定更会食欲大开。

溽热的天气惹人厌,可自从有了糟味介入,便有鲜有凉,添了新意。

越地糟味——绍兴人的餐桌之“魂”

“糟”原本是很难让人喜欢起来,可它偏偏化腐朽为神奇,浓淡之间飘香四溢。糟味比酒更醇,比酱更淡,是种阅尽沧桑后的淡泊,同时又自然地带有一种深沉的回味。如此一味,怎能叫人念念不忘!

绍兴“大佬”鲁迅先生在外最怀念的还是绍兴的那一抹糟味。1929年初,朋友章廷谦写信邀请他同游西湖,却遭到婉拒,在回信中说冬天他哪里都不太想去,倒是蛮想念家乡糟鸡味道的。

就连青帮大亨杜月笙晚年移居香港后,心心念的也是本帮菜——糟钵头。大文豪梁实秋曾尝试“糟蒸鸭肝”,不觉感叹能吃到这样的菜,实在难能可贵……

糟香不仅浸透了荤素,亦融入了乡愁。本是再普通不过之物,可偏偏就牵扯着人的心口,融化了世故浮沉里的坚硬。而后,化作一股相思,重入人们的思绪。

越地糟味——绍兴人的餐桌之“魂”

绍兴“糟鸡”使用的原料是越鸡。

相传,越鸡原是养在越王宫内专供帝王后妃观赏玩乐的宠物,后流落民间。越鸡生长快,体重大,肉质含脂率低,用此鸡糟制,肉质鲜嫩,别具一番风味。

关于糟鸡的来历史料未有记载。但据传,糟鸡源于唐宋时期,出自宫廷。当时宫里有个厨师最会做糟鱼,深受皇帝及文武百官喜爱,因此颇受皇上赏识。

此后,厨师便在研究改进工艺的过程中突发奇想,从做糟鱼延伸到做糟鸡。经过近千次的实验后,终于做成了糟鸡。糟鸡骨肉皆酥,既有北方的五香味,又有南方的甜鲜味。厨师将糟鸡献给皇帝,皇帝一吃,赞不绝口。自此,糟鸡便成为宫廷内的一道名菜。后来逐渐传至民间,流传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