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中醫為什麼流傳著“醫不自醫”的說法

我也是一個喜歡煲劇的人,沒事的時候總是刷一兩部電視劇,前些年陳寶國老師飾演了一部電視劇《大宅門》,火爆至極。電視劇中出現了一個橋段,白家的老母親患病,白家經營百草堂,白穎園與白穎軒的醫術都極其高超,自己母親生病為何不出手診脈、開方?最終兄弟二人還是請宮廷中的御醫朋友為母親瞧病。從這一個情節就可以看出該劇的良心,因為編劇或導演深知中醫的一句話——醫不自醫。即使本人醫術再怎麼高超,也不給自己與家人看病。

中醫為什麼流傳著“醫不自醫”的說法

同樣還有關於葉天士的一則故事。清著名中醫家葉天士是清朝的三大名醫之一,中醫學的造詣已達臻化。雖然後世將其歸為溫病學家,但是葉天士對於傷寒論理論、方劑的運用十分高超,一兩味藥的變化往往出人意料,實為一代經方大家。

儘管這麼高明的中醫,在自己母親生病的時候依然是手忙腳亂。事情是這樣的:葉天士的母親染上了熱病,身上發高燒,口渴,情勢嚴重。是比較典型的陽明熱證,應當使用經方白虎湯治療。但葉天士老母年高,其中的石膏又是大寒,容易損傷胃氣,因此欲用白虎湯而不敢,於是自己在院子裡焦急的度步,口中唸唸有詞,如果是別人的母親一定馬上用白虎湯治療。葉天士的一個弟子無意中聽到了這句話,於是便力勸葉天士使用白虎湯給自己的母親治病,結果一劑藥下肚,葉母熱退神志清晰,疾病痊癒,於是葉天士也是也更加看重這位弟子。

中醫為什麼流傳著“醫不自醫”的說法

這些都說明“醫不自醫”是有一定的道理。並不是說醫生的水平不高,而是關己則亂。中醫與西醫不同之處在於西醫有一套嚴格的診療體系,不論是主任醫師還是住院醫師,都得按照這個規範來。但是中醫則不然,有時候一個小小的症狀都可能讓中醫改變選用的方劑或藥物,有時候沒有經驗的中醫則體會不出一症之差就可能是“證”之差。比如脈象洪大,全身發熱,汗出,口渴,就可以選用白虎湯,但是口不渴則可能要選用當歸補血湯,有惡風寒的甚至可能選擇桂枝湯來治療,由此可見一症之差有時候甚至是天壤之別。

中醫為什麼不能自醫呢?難道是自己對自己不瞭解,相反是因為自己對治療太過了解,對自己身邊的人知道的過多,有太多的自我暗示在裡面。有了這種暗示,便不能展開手腳,放心大膽選方用藥。

中醫為什麼流傳著“醫不自醫”的說法

同樣中醫獲得病人資料的方法只有四種,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中醫自己進行這四種操作,自己就是一個“全科醫院”,自己診斷自己,就像影像科的醫生自己給自己拍片,很難準確的實現這一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是自己加工過的信息。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規則,但這些規則從根本上來講可能都是相通的。弈棋的人有棋規,比如“觀棋不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等等。中醫給自己瞧病就像自己身在棋局之中,這個時候收到的牽制是眾多的,如果角色變幻,稱為旁觀者,就可以總覽大局,看的到兩個人的思路,而在局中,則更多的關注自己的思路,對於對手的殺手可能觀察的不是過於仔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