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中医为什么流传着“医不自医”的说法

我也是一个喜欢煲剧的人,没事的时候总是刷一两部电视剧,前些年陈宝国老师饰演了一部电视剧《大宅门》,火爆至极。电视剧中出现了一个桥段,白家的老母亲患病,白家经营百草堂,白颖园与白颖轩的医术都极其高超,自己母亲生病为何不出手诊脉、开方?最终兄弟二人还是请宫廷中的御医朋友为母亲瞧病。从这一个情节就可以看出该剧的良心,因为编剧或导演深知中医的一句话——医不自医。即使本人医术再怎么高超,也不给自己与家人看病。

中医为什么流传着“医不自医”的说法

同样还有关于叶天士的一则故事。清著名中医家叶天士是清朝的三大名医之一,中医学的造诣已达臻化。虽然后世将其归为温病学家,但是叶天士对于伤寒论理论、方剂的运用十分高超,一两味药的变化往往出人意料,实为一代经方大家。

尽管这么高明的中医,在自己母亲生病的时候依然是手忙脚乱。事情是这样的:叶天士的母亲染上了热病,身上发高烧,口渴,情势严重。是比较典型的阳明热证,应当使用经方白虎汤治疗。但叶天士老母年高,其中的石膏又是大寒,容易损伤胃气,因此欲用白虎汤而不敢,于是自己在院子里焦急的度步,口中念念有词,如果是别人的母亲一定马上用白虎汤治疗。叶天士的一个弟子无意中听到了这句话,于是便力劝叶天士使用白虎汤给自己的母亲治病,结果一剂药下肚,叶母热退神志清晰,疾病痊愈,于是叶天士也是也更加看重这位弟子。

中医为什么流传着“医不自医”的说法

这些都说明“医不自医”是有一定的道理。并不是说医生的水平不高,而是关己则乱。中医与西医不同之处在于西医有一套严格的诊疗体系,不论是主任医师还是住院医师,都得按照这个规范来。但是中医则不然,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症状都可能让中医改变选用的方剂或药物,有时候没有经验的中医则体会不出一症之差就可能是“证”之差。比如脉象洪大,全身发热,汗出,口渴,就可以选用白虎汤,但是口不渴则可能要选用当归补血汤,有恶风寒的甚至可能选择桂枝汤来治疗,由此可见一症之差有时候甚至是天壤之别。

中医为什么不能自医呢?难道是自己对自己不了解,相反是因为自己对治疗太过了解,对自己身边的人知道的过多,有太多的自我暗示在里面。有了这种暗示,便不能展开手脚,放心大胆选方用药。

中医为什么流传着“医不自医”的说法

同样中医获得病人资料的方法只有四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自己进行这四种操作,自己就是一个“全科医院”,自己诊断自己,就像影像科的医生自己给自己拍片,很难准确的实现这一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自己加工过的信息。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则,但这些规则从根本上来讲可能都是相通的。弈棋的人有棋规,比如“观棋不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等。中医给自己瞧病就像自己身在棋局之中,这个时候收到的牵制是众多的,如果角色变幻,称为旁观者,就可以总览大局,看的到两个人的思路,而在局中,则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思路,对于对手的杀手可能观察的不是过于仔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