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老包雜談。

一、“炎黃”稱謂的緣起與成型

“炎黃”一詞代指上古是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兩位古帝,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時代,炎黃並稱的情況並不多。

有文章指出,《國語·周語下》裡有一段話同時出現了炎黃:“此一王四伯,豈繄多寵?皆亡王之後也。唯能釐舉嘉義,以有胤在下,守祀不替其典。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於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後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後也。唯不帥天地之度,不順四時之序,不度民神之義,不儀生物之則,以殄滅無胤,至於今不祀。”

但是,這裡的“黃、炎”主要是針對前文的鮌(鯀)和共工提出的:鮌為黃帝之後裔,共工為炎帝之後裔。

此處“黃、炎”為特指,而並不是像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用法——合起來泛指整個國家或民族。

炎黃二帝一直以來雖然尊貴無比,祭祀不絕,除了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也紛紛攀附認親以示正統,即使在《封神演義》裡也是位列火雲洞三聖,在神佛鬼怪林立的封神世界裡是為數不多的極具話語權的大佬。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但是他們兩位真正被聯合起來代指整個中華民族已經是清末的事情了。

清朝末年,列強入侵,舉國上下受盡欺辱,中華民族遭受了千古未有之大變局,仁人志士皆欲發奮圖強、一雪國恥。而雪恥的最重要一步就是啟蒙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樹立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把人心歸攏到國家民族的大旗之下,進而步調一致、如臂使指、全國一致、共御外敵。在這種情況下,“炎黃子孫”的稱呼應運而生。

剛開始的時候“炎黃子孫”這一稱呼並沒有固定下來:嚴復在《擬上皇帝書》裡提出“黃炎之種族”;康有為提出“黃帝子孫”;梁啟超提出“軒轅之胤”“黃帝子孫”;章太炎提出“炎黃遺胄”。臺灣愛國詩人丘逢甲在《以攝影心太平草廬圖移寫紙本》一詩中寫道:“人生亦有祖,誰非黃炎孫?”黃帝也是排在炎帝之前。可見,這個時候在“炎黃子孫”這一特定稱謂徹底定型之前,處處以黃帝為尊,炎帝分量相當小,“黃炎”的說法是很常見的。不管炎帝在前還是黃帝在前,炎黃苗裔、炎黃子孫的思想從那個時候便深深烙印在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血液裡。

“炎黃子孫”稱呼定型的過程,是從貴族到平民、從專指到泛指、從小眾到大眾、從私有到共有的轉變過程,也是民族意識、國家意識逐步形成的過程。可以說,“炎黃子孫”意識促成了近現代中國的最終成型。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二、炎帝為什麼到了前邊

明確一點:炎帝指炎帝神農氏,黃帝指黃帝軒轅氏。

那為什麼最後會固定為“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呢?個人認為首先“炎黃”在發音上比“黃炎”要順口一些,這就讓約定俗稱成為了可能。但是其中固然有約定俗成的因素,還應該有內在的文化因素。下面筆者便從古籍記載入手對炎帝加以分析,中國上古神話和上古史本就是難以釐清的糊塗賬,歷來眾說紛紜,筆者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1、炎帝輩分比黃帝高

炎帝神農氏,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所以稱之為炎帝,石年、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厲山氏等都是他的曾用名。他管理的方圓一萬二千里的南方神國在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

《禮記·月令》記載:“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神農氏。”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

從《繹史》所載《帝王傳授總圖》來看,炎帝神農氏是繼伏羲、女媧之後崛起的主宰,炎帝神農氏七世之後帝榆罔當位時黃帝軒轅氏崛起。算起來神農氏比輩分高出了不止一點半點。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2、神農氏搞定了民生大計,理清了山川地形,功勳卓著

神農氏開創了農業、啟蒙了醫學,教會了百姓做生意,解決了前代沒解決的民生大事。

神農之所以叫神農就是因為他很神奇,而且對農業很在行。

他的長相很奇特,人身、牛頭、龍顏,出生三天之後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七天之後牙齒全部長齊,到了三歲知道種莊稼的諸多道理。不僅如此,他還擁有一副異於常人的臟腑系統,五臟六腑直接可以從肚皮外面看個一清二楚,這也就決定了他一定會在醫藥學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出生之後還發生了一件怪事,他家附近不遠的地方一下子多出了九口井,這九口井裡的水相互聯通的,在一口井裡打水,其他八口井都會跟著動。

開創農業——《繹史》引《白虎通》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教導百姓建立市場——《潛夫論》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構建政權地理框架——引《春秋命歷序》記載:“神農始立地形,甄度四海遠近,山川草木林藪所至,東西九十萬裡,南北八十二萬裡。”

啟蒙醫藥——《搜神記》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3、神農氏是仁慈的象徵,排在黃帝之前符合“先禮後兵”的傳統思維

炎帝神農氏的一系列親民愛民為民的舉措使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的地位變得崇高至極,可是在他任期內卻有一個叫夙沙的諸侯不滿足現狀,舉兵反叛。

《繹史》引《帝王世紀》記載:“諸侯夙沙叛不用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

夙沙手下有個大臣叫箕文,他覺得夙沙的反叛毫無道理毫無正義可言,所以就勸他偃旗息鼓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有一種可能是箕文認為此時造反根本不能取勝所以進行勸說。總之是說了一大堆不中聽的話,夙沙聽了很不受用,立時就處死了箕文。炎帝聽說這件事以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前面冒出一個補遂(《戰國策》裡記載“神農伐補遂”)也就罷了,後面又接著出來個夙沙,難道我真的有什麼地方做錯了?所以他並沒有對夙沙採取什麼軍事措施,而是隱居了一段時間去反思自己當政期間的所作所為。

夙沙的百姓聽說以後非常感動,一感動覺悟就大大提升,幹了一出陣前倒戈的事情,夙沙就這樣死在了自己暴怒的百姓手上。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三、民間傳說裡的團結楷模

炎黃二帝之所以會被並列提出,不僅是兩位初祖的偉大功績,還在於他們為後世樹立了和諧共存的優秀團結楷模。

在陶陽鍾秀編著的《中國神話》裡收錄一則名為《炎黃和睦草》的故事,大略如下:

相傳,炎、黃二帝是同父異母弟兄。(炎黃二帝為兄弟的記載古已有之,這裡不再細述)。

起初兄弟手足,和睦相親。自從父親少典死了以後,兄弟間便逐漸失去了和睦。炎帝帶領親近部族離開有熊氏部落,到南方繁衍生息。南方有個九黎族,首領叫蚩尤、很強暴,兄弟八十一個,都長得像野獸一樣,銅頭鐵額,頭上長角能牴死人。蚩尤驅逐炎帝族,直追趕到黃河北的涿鹿。炎帝不能勝蚩尤,只得求黃帝來救援。黃帝率兵與蚩尤在涿鹿大戰,擒殺了蚩尤。黃帝勸炎帝歸順,炎帝不從,炎、黃在阪泉之野開戰三次不分勝負。後黃帝看著一時也難分勝負,就派太乙氏再去勸說炎帝,自己率屬到了軒轅丘。

有一天黃帝正在具茨宮中休息,忽聽手下大將風后來報,說自己夢到炎帝率眾歸降,黃帝嘆息說“也不能太強人所難,畢竟都是親兄弟”。正在此時,太乙氏匆匆歸來,帶回了炎帝願意和睦相處的好消息,同時已率領部族到達黃河北岸。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黃帝、風后聽得炎帝歸來的消息喜不自勝,立即率領常先、力牧、女魃等大將親自到黃河邊上迎接。兄弟二人久別重逢,分外親熱,攜手登上邙山山頂,接受眾臣朝賀。

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天氣炎熱異常,邙山不宜久停便又回到具茨山避暑宮敘舊。炎黃二帝攜手登上具茨山風后頂時,回首東望,一下子看到了父親少典的墳瑩。往事件件湧上心頭,愧悔當初不應失去和睦。兄弟抱頭痛哭,聲淚俱下,淚水打溼了腳下的泥土。

正好一隻山雀從山頂飛過,銜了一粒種子種在二帝滴淚的地方。第二年春天,種子萌發,長出一枝頭開兩朵的並蒂花,花敗後兩花各結出一根一拃長的棒角,像山羊的兩個角一樣叉開著;等秋天長老了,棒角尖自己擰在一起,薅也薅不開。據說這象證著炎黃兄弟的親切、和睦。所以具茨山的人都管草叫“炎黃和睦草”。

大家可以看出,以上文字中沒有過多提及黃帝,因為在很多記載及傳說裡,黃帝都是以勝利者的身份出現的,事蹟耳熟能詳,所以沒有進行過多介紹。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參考文獻

(春秋)左丘明著,鮑思陶點校.國語[M].山東:齊魯書社,2005.

(漢)司馬遷.史記[M].湖南:嶽麓書社,2005.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8.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M].山東:齊魯書社,2010.

(東晉)幹寶.搜神記[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8.

(明)周遊.開闢演義[Z].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明)許仲琳,李雲翔.封神演義[Z].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

(清)馬驌.繹史[M].王利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2.

袁珂.中國神話大詞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李劍平主編.中國神話人物辭典[M].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

陶陽,鍾秀編.中國神話[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8.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炎黃”聯稱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玄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