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諾獎得主的“中國生意”,出場一次上百萬,中國人的智商稅很值錢

本文共2845字

閱讀完約4分鐘


這兩天2019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甚至官方也發出了溫馨提醒大家:這兩天如果電話響了,趕快接!不要錯過諾貝爾獎的通知啊!

當然,上述是個玩笑話。

毫無疑問,諾貝爾獎的含金量在全球都是頂級的,它是科技殿堂的最高榮譽,也代表著獲獎人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而諾獎得主無疑是最頂尖的人才。

最近幾年,又出現了一個新趨勢——諾獎得主開始流行“組團走穴”。

上個世紀,很少有諾獎得主到訪中國;今天,諸多大咖紛紛來中國站臺。僅從這個變化看,可以視作中國影響力的一大進步。

邀請諾獎得主來中國,探討最前沿的科學問題、分享行業新動態新方向,有利於科技發展、傳播了科學精神。然而,近年來諾獎得主來中國走穴,似乎大多數與科學無關,更多的,是他們的一筆生意或者說“外快”。


1

諾獎得主頻繁到中國“走穴”


我們從小在課本里就認識了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知道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和來之不易,他們的故事也激勵著代代學子,成為許多人的楷模和偶像,甚至成為很多人為之奮鬥的目標。


在中國,諾貝爾獎有多神聖獲得的關注度有多高不言而喻。

細數從諾貝爾獎創辦至今,其華人獲獎者一共也就只有12位。當莫言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時候,我們由衷感到驕傲。

然而,在這些年,當諾獎得主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市場就會有需求,更有商業機構來運作。諾獎得主從國外來中國走穴,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先來看看這些頻繁“走穴”中國的諾獎得主代表:

蒙代爾是來華最多的諾獎學者。1999年,蒙代爾因“開放經濟中貨幣與財政政策”理論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也被譽為“歐元之父”。

早在1995年,蒙代爾就到訪中國,與中國就此結緣。獲得諾獎後,更是成為了“常客”。此後10年間,蒙代爾訪問中國超過20次。僅2013年下半年,就來了5次。


諾獎得主的“中國生意”,出場一次上百萬,中國人的智商稅很值錢


蒙代爾


而在最近幾年,在中國獨領風騷的是挪威的愛德華·莫索爾。自從201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莫索爾好像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諾獎得主的“中國生意”,出場一次上百萬,中國人的智商稅很值錢

愛德華·莫索爾

以下是有媒體梳理的2019年莫索爾的中國行程:

諾獎得主的“中國生意”,出場一次上百萬,中國人的智商稅很值錢

而這還是不完全統計,按這頻率,莫索爾幾乎每月都要來一次中國。


然而,更讓人驚奇的是,除了科技論壇,諾獎得主就連房地產活動也願意參加。


2014年9月12日,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就光臨了某開發商樓盤,與社區業主、300多位企業家齊聚一堂,探討“創新的榜樣”。


而在這兩年,諾獎得主似乎對中國這塊“大蛋糕”更感興趣了,開始流行“組團”走穴。

2018年8月10日,崔各莊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上,6位諾獎得主“抱團”參加。一個月後的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又來了5名諾獎得主,“老朋友”莫索爾也位列其中。

而在2018年10月開幕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更是“集齊”了26位諾獎得主。


諾獎得主的“中國生意”,出場一次上百萬,中國人的智商稅很值錢


2

出場費100萬?

在中國的第二桶金有多賺錢


為何有些諾獎得主願意甚至頻繁到中國參加論壇、講座、甚至為企業站臺呢?


當然,還是因為“高報酬”!


2014年6月,諾獎得主基德蘭德到訪中國,包括高校講座、企業考察以及經濟論壇在內的活動,彼時已經有專業的機構為其策劃。

這家機構,擁有遍佈全球各領域的名人經紀資源,包括各國政要、諾獎得主、經濟名家、企業領袖等,曾多次策劃、邀請“洋大師”來華。


據《羊城晚報》,企業邀請蒙代爾和羅傑斯等大師前來演講報價高達100萬元人民幣(約16萬美元)。這只是5年前的價格,現在自然更是水漲船高。


諾獎得主的“中國生意”,出場一次上百萬,中國人的智商稅很值錢


(基德蘭德在中國)


在網上,有一份曝光的諾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的中國行廣東站招商方案,僅贊助合作方式,就報價不菲。


首席冠名贊助合作伙伴限1家開價200萬元、戰略合作伙伴限3家每家80萬元、指定贊助限5家每家30萬元、支持單位限5家每家15萬元。

諾獎得主的“中國生意”,出場一次上百萬,中國人的智商稅很值錢


在這裡,還要提一位201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他和中國的藥企們淵源也頗深。

其不僅頻繁出現在國內藥業集團、生物醫藥公司、中醫保健品公司的宣傳照裡,甚至在化妝品公司的宣傳稿裡顯示,蘭迪·謝克曼教授被聘為首席科學家,參與抗衰老化妝品的研究。


除了在各個大小企業裡擔當首席科學家外,還為很多活動站過臺,甚至不乏區塊鏈項目。

諾獎得主的“中國生意”,出場一次上百萬,中國人的智商稅很值錢

甚至在一款微商產品的宣傳裡,都出現了蘭迪 · 謝克曼的大名,但金妹兒看到,這款微商產品宣傳裡一個字都沒提公司,生產廠家更是完全沒有,網上也查不到任何相關信息,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一款三無產品。

諾獎得主的“中國生意”,出場一次上百萬,中國人的智商稅很值錢

據業內人士推測,像蘭迪·謝克曼的出場費按現在來算也是10萬美元起步,“如果為企業站臺甚至是聘請為教授,價格會翻番。”

毫無疑問,在國外,蘭迪·謝克曼只是一個科學家,在中國卻成為通醫藥界、化妝品界甚至是微商領域的弄潮兒。

業內人士談到,諾獎得主的時間很寶“貴”,在中國每一分鐘都充滿商機,演講會中的與大師互動對話環節、大師親臨企業參觀指導、招待晚宴、午宴,甚至往返機場車程中與大師獨處,均可明碼標價,向社會“出售” 。


3

重金請來諾獎得主

真的“物有所值”嗎


那麼,近年來,請來中國的有些諾獎得主們,真的“物有所值”嗎?

此前有網友吐槽,曾參加過某某論壇,而諾獎得主的演講主題與活動主旨南轅北轍。


一個諾獎得主在中國身兼數職已經毫不意外。例如上述提到的莫索爾,還先後在上海、濟南、嘉興、無錫等地設立“諾貝爾獎工作站”或實驗室。而他真的有精力去把控好每個實驗室嗎?真的會花費更多心血為企業提供更有價值的研究嗎?

“企業熱捧諾獎得主,就是希望能利用名人效應推廣品牌。在商言商,各取所需。”業內評論人士談到,但是,政府舉辦的活動,如果硬要拉著諾獎得主站臺,不僅無助於國際交流,反而浪費了納稅人的錢。


例如,在2018年,深圳發佈諾獎實驗室組建管理辦法,每個諾貝爾獎實驗室將收到最高一億元的建設資助。然而,回顧歷史,過去30年,深圳沒有產生過一名諾獎得主,並不妨礙深圳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展望未來,深圳未來的發展,也不取決於諾獎得主及其掛名的“實驗室”。


正如評論所說,諾獎得主來華撈錢,本質是學術功利化。但須知,中國應該崇拜的是諾貝爾獎精神,而非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精神,恰恰是杜絕學術浮躁、功利化,踏踏實實地做學問。

2015年,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屠呦呦曾這樣說:

獲不獲獎對我來說不那麼重要,獲獎證明我們的中醫藥寶庫非常豐富,但並不是借來拿來就能用。像青蒿素這樣的研究成果來之不易,我們還應該繼續努力。榮譽多了,責任更大,我還有很多事要做。

的確,如果一個科學家頻繁走穴撈錢,他必然沒有時間做科研,也無法獲得諾獎;如果一個科學家在獲得諾獎後頻繁走穴撈錢,人們能夠從他身上獲得只是銅臭味而非科學精神。而我們也期待並歡迎更多的諾獎得主到中國來為科學和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部分資料源自財經國家週刊、騰訊財經等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