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致永远的米格-25,在开篇简单介绍了米格25的服役情况,对此我总感觉意犹未尽,米格25不应该就这样草草讲完,于是我网上找资料、图片想把米格25完整的再重新详细介绍,才有了这篇文章。


冷战时代,美苏两个暴力巨人,为了争夺军事和战略上的优势(现今流行的说法就是“话语权”),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军备竞赛。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竞赛中,双方集中了各自最优秀的天才大脑,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变成精彩纷呈的大戏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轰动性的名角,为后代留下了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米格-25,无疑是这其中最夺人眼目的一位,直至今日,仍有忠勇的粉丝们仍然在探讨着,追寻着,如狗仔般疯狂的追逐着这个已在波斯湾畔折戟沉沙的英雄,一如我们——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的拥趸。
尽管前面已经介绍过,描述过,但我仍然想从另外一些角度做更多的介绍,这些年来俄罗斯爱好者们又陆续在网上爆了一些料,包括09年有前飞行员的回忆录披露了有关米格-25侦察型和轰炸型在伊拉克的往事。我想,这些应该拿出来分享,以作为我等对这个经典传奇代表的思念。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说起米格-25,我们并不陌生,也许你看了这个标题就已心生厌意:好了,好了,你的心理我们已经明白。不就是那个不锈钢焊接的、塞满了电子管的、能飞3倍音速、6项世界记录保持者的大怪物么?还能讲什么呢?
稍安毋躁,身为暴力美学爱好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流俗,我们要脱离低级趣味,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要善于发掘美!
是的,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在哪里,米格-25都是个传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哥到哪儿都是一款!还是个大款!
亚历山大-格里克(Александр Грек)曾在机场担任地勤的燃料加注技师,他回忆道:尽管我周围是各种各样的飞机:巨大的轰炸机、强击机、运输机、前线歼击机、直升机。。。但给我们印象最强烈的还是米格-25的起飞和降落:从尾部加力燃烧室喷出的长长火焰,伴随巨大的轰鸣声,在周遭经历一阵晃动之后,飞机离开跑道,在空中消失。而降落时候,整个机场就散发着飞机上200多升40多度的水-甲醇混合物—通常被人称为“马桑德拉Massandra”—与烧糊的橡胶混合着的阵阵气味,以至于当记者问难道飞行员还喝伏特加时,所有人都不语。
是的,这就是米格-25。故事的引出就在于它的发动机。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这就是这个大怪物的心脏:

数据虽然枯燥,但还得写.就像老婆已经厌倦了,可还得凑合着过
  Р-15Б-300
  最大推力,11200千克力
  入口处直径 1.024米
  发动机长度,6.655米
  最低比油耗,1,25 千克/千克力/小时
  干重,2795公斤
  耗气量,144千克/秒
  燃油系统 燃油牌号T-6(相当于JetA),冰点-62.2℃,闪点54.5℃。甲醇/水喷射装置,甲醇和水的混合比1:1。 
其实这种发动机最早并不是为米格-25研制的,当时涡轮风扇发动机刚刚研制出来,技术还不成熟,米高扬设计局向米库林-图曼斯基设计局提出了要求之后,米库林就把15K型发动机给推荐出来。该发动机最初是为开发一种高空飞行的2.5马赫的战略巡航导弹(无人机)研制的,结构简单,易操作,所以米高扬将其改造后用在E-155上试验,最后又多次改进成为米格-25的标准动力。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围绕着这台发动机,也做了很多艰辛的技术改造。据负责发动机改型的型号总设计师费?乌-苏霍夫称,改型设计的工作量很大:为增大喘振裕度修改了压气机;为适应高空工作重新设计了燃烧室;涡轮前温度提高了 50℃;消除了加力燃烧室的燃烧振动;采用了三种工作状态的可调喷口。改型发动机实际上只保留了原来的机匣,编号为 R-15-300。
发动机原采用液压机械式推力调节系统,但 E-150/-152 试飞发现,在飞机急剧爬升时该系统表现出明显惯性,在由小油门(150 公斤/小时)迅速增加到大油门(15,000 公斤/小时)时不能保证充分供油。于是通过 1963~1964 年在图-16LL 发动机试飞台上试飞之后,改用了 RRD-15B 综合多功能电调系统,它能自动监测 6 个参数,十分可靠。飞机燃油系统中的主要执行机构也由液压助力器改为电磁阀。
最后定型的Р-15Б-300的结构和系统如下:进气道 二元矩形可调、压气机 5级轴流式跨音速设计,长约1000毫米,单级压比1.44、燃烧室 环管。12个火焰筒、涡轮 单级轴流式。非冷却式涡轮叶片、加力燃烧室 3环喷油、尾喷口 多调节片可调引射式,加力比约1.32、
从上面的图中就可以看出机体结构简单,符合暴力美学的原则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虽然米格-25采用的R-15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已经相当大,最大推力 86.24 千牛,加力推力 109.76 千牛,已经在10吨,但是为了能够适应米格-25这个钢铁怪物,又做了相当大的改造。其中之一就是采用了引射喷管和喷液加力的方法。
所谓喷液加力的原理就是:喷气发动机的进气的质量流量越大,可以喷注的燃料量也越大,产生的推力也越大。但加大进气口面积是有限度的,过大的进气口引起很大的迎风阻力,因此在体积力量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大进气密度才能增大进气得质量流量。喷水加力就是在进气道内喷水,使空气冷却,增加空气密度的办法。为此,米格-25 的进气道内有一个淋浴头一样的喷水装置,向吸进的气流喷洒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混以乙醇是增强溶液的挥发性,加强效果。所以米格-25 在机内除了携带巨量燃油外,还携带了一个 250 升的水箱,装水和乙醇混合溶液。


这种喷液加力的方法,在一些老式战斗机的发动机上采用过,如劳斯莱斯公司二战期间为“伦敦上空的鹰”—喷火式战斗机的发动机上就用过这样技术。
据说远东的苏军地勤就偷其中的乙醇回去兑水喝,真是“耗子给猫当三陪—要酒不要命”的主!
以下一张是米格-25进气道的特写:看见那个小叉叉了么?那就是喷管,同时还起到扰流的作用。发动机清晰可见。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而在机尾两个发动机喷管之间的这几个喷嘴,就是排放燃烧后的废液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由于型号不同,喷嘴也有差异

这确实是一种暴力型的产物,以至于第一批量产的发动机寿命竟然只有150小时,而70年代改进后的寿命也不过1000小时。
不过,那时的苏联,有如今日的老赵,都是不差钱的主,看看今日留里卡-土星公司的D-30发动机(伊尔-76、图-154)车间,你就知道老毛子为什么敢这样玩了。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尾喷管外烧蚀的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巨大的尾喷管内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如此暴力的发动机,是因为飞机太重了。当时苏联人的航空钛合金技术还不成熟,连烧钱的美国人也只敢用来造黑鸟,象这种要大批装备的截击机要是全用钛合金,老毛子也吃不起(毕竟不是钛潜艇,有机会向大家介绍老毛子的钛合金技术),所以疯狂的伊万们想到了不锈钢。虽然疯狂,但他们却依靠在冶金、焊接(前苏联大名鼎鼎的帕通焊接研究所世界领先,今归乌克兰科学院)技术上的雄厚实力,终于成就了米格-25。


米格-25采用了塑性好、不易开裂和便于补焊的不锈钢 VNS-2、-4、-5,占机体结构重量的 80%,其余 11%为高温铝合金 D-19 和 8%的钛合金。除机翼采用焊接的整体油箱外,机身的焊接整体油箱结构占其容积的 70%,氩弧焊4000米,其他还用了气焊等方法机体上的焊缝长达 4,000 米,焊点多达 140 万个。整体油箱结构使飞机的总贮油量高达 14.5 吨。在试飞中,机体结构承受了最大11.5G过载,足以证明了焊接技术的优势。
数据是抽象的,图片是生动的。让我们好好看看传说中的不锈钢飞机到底是什么样。
其实和我们想象的不全一样,从外表看,没有铆接,但有很多是螺丝固定连接,一字型、十字型沉头螺丝都有。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进气道外蒙皮特写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垂尾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机翼是整体焊接结构,时间长了也有轻微泄露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机腹处,螺钉已经锈蚀,但机体完好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但这个导流管是如假包换的焊接件


真正的焊接,从里面才看出来,发动机在某些工作状态下,个别部件的温度超过1,000℃,为防止热传入机体,发动机舱用镀银的防热隔板包住。镀层厚30微米,镀层吸热系数为0.03~0.05,每架飞机耗银5公斤。所吸的5%的热量又借助于玻璃纤维隔热毯防止传给机身油箱。
这是钻到起落架下拍摄的图片,这些波纹的不锈钢件工艺还不错。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这架已经零散的飞机,我们可以看见玻璃纤维隔热层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波大无脑”,那不属于爷们!
有了暴力的心和躯体,还要有暴力的大脑。米格-25的雷达,无疑也是让他名声大噪的传奇之作。
米格-25早期型号装备了“龙卷风-A”(Смерч-А" ,又叫РП-25)型雷达,这是专为其定制的雷达。总设计师费奥多-沃尔科夫(ФЕДОР ВОЛКОВ),当时承担这个任务的是339设计局,总设计师还是米罗季霍夫到后来公司与设计局分家,就演变成著名的稳相加速器公司,也就是费佐顿(Фазатрон)而保留的设计局现今叫米罗季霍夫仪表设计局(俄文简写НИИП,英文就是NIIP)。
雷达采用抛物面天线,体制为脉冲多普勒+连续波,下视能力有限,在2400m的高度上下俯角不能超过20°,在500m左右的高度上不能从杂波中发现目标。工作频率J波段(搜索和跟踪)、I波段(连续波照射),天线直径90cm(85cm)。天线增益33dB,扫描范围是,方位搜索大于±60°,截获大于±50°,高低±6°。峰值功率600kW,相对速度4600km/h(最大)。作用距离对16米2目标,搜索90~100km,截获50~70km。重量500kg(1100lb)。
雷达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由于苏联电子技术的落后,上述性能在某些方面是靠加大功率来实现的,因此该雷达的功率大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地步。甚至有了300米外烤熟兔子的神话。但米格-25的雷达确实装有高度锁定装置,不飞到一定高度是不能开机的,以防无线电辐射伤害地面人员。大功率的缺点是耗费大量的电能,容易暴露目标;优点是在电子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预定性能指标,且烧穿距离远。


下面就是龙卷风-A雷达的庐山真面目。看见头上那个变态的真空管了吧?那就是发射装置,后面磁控管做大功率微波振荡器产生的微波就从上面发射出去,随处可见的电子管器件。可以想象,当雷达开机后会是多么的热!这是在费佐顿公司博物馆展出的实物,后面墙上照片就是该雷达的总设计师沃尔科夫,下一张是一架侦察型米格-25,雷达整流罩已被撕开,可以看见卡塞格伦天线接收机支架,以及巨大的电容器等分立器件,米格-25真是达到了电子管时代顶峰。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然而在当时确实属于先进,米格-25装备了由拉缅斯科耶航空电子公司(RPKB)开发的苏联第一种机载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ACS-155P,此外还有 RSBN-BS无线电导航系统、ARK-10 罗盘、RV-4 or RV-PA无线电高度表、MCI-56P 敌我识别器、R-832M或R-802V (RSIU-5)VHF电台和R-847RM HF电台.以及SPO-10 、SRO-2M、SRZO-15等雷达告警接受机和其他设备。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座舱全图

正在地面测试的雷达就是这个样子,实际画面是天线在快速小幅摆动,像吃了摇头丸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开始故事前,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这位人物。照片上的这位大哥名叫麦克尔-司各特-斯派克(Michael Scott Speicher ),美国海军航空母舰F/A-18大黄蜂战斗机驾驶员.2002年追授美国海军上校.2009年8月2日,美国海军部正式发布消息,宣布他的遗骸在伊拉克沙漠中被发现,经颌骨DNA检查被确认身份,同时也被确认为第一位在海湾战争的军事行动中阵亡的美国军人。在此之前他被军方宣布为阵亡但未发现尸体(KIA/BNR),后改为失踪(MIA),并在2002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斯派克生前照片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遗骸被发掘时现场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在美国被正式安葬

之所以提到他,是因为他的死和一桩公案有关.而这公案到他的消息被正式发布差不多已经真相大白,现在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海湾战争第一天,伊拉克空军的一架米格-25PD,在空战中击落了斯派克驾驶的F/A-18大黄蜂.这也是整个海湾战争期间,唯一一架被伊拉克空军击落的联军战斗机,光荣属于米格-25!
在此之前,已经有过大量他是否是被米格-25击落的猜测和怀疑。因为之前他被击落的地点位于伊拉克境内,而且是一片沙漠中,无人证实他的死因.他的队友安德森认为他可能是被击落,但当时无法确定;
关于这次空战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美国海军一名F-14A雄猫战斗机飞行员说,他曾经向一架米格-25PD发射了一枚AIM-7M,但是就在此时,雷达显示他的飞机已经被敌机锁定,于是他立即开始进行机动规避,因此无暇顾及刚刚发射的导弹是否击中了那架米格-25。但是当再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这位雄猫飞行员又犹豫了起来,说他不能肯定他所攻击的是一架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PD,“也许那是一架F/A-18?”。考虑到美军飞行员辨认敌机的能力普遍较低的因素,所以又有人认为斯派克中校是被已方的F-14A击落的。
事实上,美国中情局在2001年的一份解密档案中已经证实斯派克是被伊拉克空军米格-25击落,是被R-40导弹击中.驾驶那架战斗机的伊拉克飞行员名叫 扎合尔-达乌德(Lt. Zuhair Dawood),隶属伊拉克空军84飞行联队.但当时还没进入伊拉克,没有办法证实。


后来美军入侵伊拉克后到处寻找,曾有投诚者说他还活着,见过该人负伤,被伊拉克军人俘虏等,结果导致美国国内掀起了寻找斯派克运动。
到2009年当地伊拉克部落向伊拉克安全部队证实当年曾埋藏过一个美国飞行员的遗体,最后才出现了上面几张挖掘现场的图片.
中情局的解密文件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而斯派克甚至在百科都有记录。不过,喋喋不休的述说他,只是为了还米格-25的一个公道,真正的主角是米格-25,这个传奇般的英雄!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CIA原始文件

事实上,米格-25在海湾战争期间是败多胜少,但是如果仅以成败论英雄的话,这个世界将失去很多乐趣。纵观米格-25自71年到2000年这30年间,在中东这块热土上的成功和失败,不仅见证了中东的风云变换,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名机的风范,他在中东上空的所作所为,对后来超视距空战模式乃至第四代战机的研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凌晨3时40分,所有联军空军的制空机群及攻击机群都已退出巴格达战区,该是海军上场的时候了。海军飞行员安德森率领一批F/A—18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他们从红海上的“萨拉托加”号航母起飞,携载高速反辐射导弹朝巴格达附近机场的防空阵地飞去,目标是先摧毁防空导弹阵地的雷达以掩护攻击机群进入。
当安德森领着F/A—l 8机群接近到巴格达西边80公里时,雷达侦测到巴格达近郊机场有一架战机迅速起飞爬升。雷达可以读到目标的各种参数,由此安德森可以判断出这不是任何一种联军拥有的机种:因为目标空速高达1.4马赫,而且还不断地在爬升当中!世界上只有一种战机会这么做,那就是米格—25“狐蝠”。漆黑的夜色中,安德森看到了难以忘怀的景象:“我可以目视到加力燃烧器排出的长长黄色尾焰,就跟我以前看过的米格—25一模一样。”安德森迅速用雷达锁定米格—25。
当时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PD装备的是“龙卷风-2A”雷达,是A型雷达的改进型,一贯的暴力本色:雷达功率强大。但缺点此时一暴露出来:搜索能力远不如第3代战机的雷达。所以这架米格—25不能像米格—29一样同时锁定美军战机。
然而没有雷达并不表示毫无胜算,米格—25还有2项法宝:雷达告警器以及飞行员的正确处置。米格—25被锁住后就开始反应:迅速右转,脱离安德森的导弹射程。更让人吃惊的是,米格—25不是转向逃逸,而是又向左转,变成以逆时针方向企图绕到安德森的后方。


伊拉克飞行员扎合尔-达乌德在敌机以优势雷达锁定的情况下,他闪躲并反而威胁美军。安德森一面跟上敌机的转弯,一面要求预警机准许他攻击,但预警机不是万能的。当敌机转向时如果飞行方向与雷达波方向垂直,则多普勒雷达暂时会将其视作地形杂讯而消除,当然,空中并不止1架预警机、故敌机飞行方向不可能同时跟每一道雷达波垂直,然而问题是,不同预警机会以不同的频率指挥所属的战机,而此时安德森的无线电无法跟看得到米格—25的预警机联络。对指挥安德森的预警机而言,安德森是在原地对着一个幻影绕圈圈,对其它的F/A—18来说也是一样:另一位飞行员阿尔巴诺回忆:“我听到安德森的警告,并迅速用雷达搜寻那架敌机,然而他绕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而雷达搜索空间有许多的限制,根本跟不上变动如此快速的战斗空间。我只知道有一架敌机如入无人之境地绕过我们。”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安德森企图跟上这架高速的敌机,不幸的是,米格—25突然把加力燃烧器关掉,此时,米格—25已绕出安德森的雷达搜索角度,使得安德森无法用任何方法找到敌机。一架60年代设计的米格—25就这样仅凭着超音速及正确的闪躲动作,连闪数架第3代战机及预警机的追踪,消失在美军的后方。安德森很想继续去追敌机,然而多用途战机并不表示真的就有完整的空对空战斗能力。首先,挂上了额外的空对地武器,战机就变得更重、更不灵活,而且航程更短。如果此时执着于一场空战,就可能会把燃油用光,再也不能完成主要任务。其次,传统空对地攻击行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精密协调,F/A—18如果不能及时压制防空导弹,后来的攻击机群就可能会遭遇防空导弹射击;而整个机群的油料都是如此的紧张,不可能要所有机群在敌境上空盘旋,好让安德森去追一架“可能”的敌机。

但是没有多久、F/A—18飞行员发现必须对这架飞机保持崇高的敬意。当安德森转回原先计划的路线不久,他就看到右后方天空炸出一团火花。当时他不以为意,但返回航母后得知斯派克驾驶的F/A—18没有回来,他才意识到斯派克的位置正是他看到火球的方向。
当时的美国的官方报告将史贝奇的死归咎于地面防空炮火。但队友们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时的地面防空炮火虽然浓密,但并不会对他们的高度造成威胁。相反,一架高速、技巧纯熟的米格—25,如果可以旁若无人地穿越前锋的拦截,当然也有可能从后面对毫无知觉的F/A—18准确地打上一发。
今天这一切都已被证实。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米格-25PD

开战第2天,美国空军出去总数达80架战机的大型编队,轰炸伊拉克西部沙漠所谓的“生化武器基地”。由于攻击机群被伊拉克人察觉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托里尼上尉的4架F-15编队又回到战场,负责在攻击机进入之前先清除空中的敌机。与开战首夜的任务有所不同,这次空袭战机最先进入敌领空,所以任何出现在前面的战机都可以确定为敌机,不需要额外的敌我识别,可以说,这是超视距空战最理想的战场。
一进入伊拉克边境,空中预警机就发出敌机通报。敌机有两群:两架米格-25在F-15的正前方80公里外;2架米格-29则在东北方相同距离。托里尼打开雷达搜索,大约在65公里的距离发现预警机所指示的目标,编队最右侧的皮斯已经锁定了东北方的米格-29。然而米格-29却转向北方,这表示他们可能是在进行固定航道的巡逻任务,或是企图引诱美军追击。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就经常以战机进行低空慢速的巡航以引诱伊朗战机攻击,等到伊朗军机接近时,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浓密的地对空炮火中。但F-15没兴趣搅这趟浑水,既然米格-29不挡在路上,他们也不想去追。于是F-15编队集中注意力在持续接近的米格-25上,托里尼及克尔克用雷达各锁住一架敌机。以开战首先与伊拉克米格-29交手的经验,这会是一场轻松的对决,更何况这次还不需要进行敌我识别,远在目视之外,F-15就可以开火。双方以3000米的高度彼此接近到32公里,托里尼及克尔克负责开火,另外2架F-15则保持搜索模式以警戒空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敌机。正当F-15准备开火时,米格-25却先他们一步向西方突然转向,托里尼的雷达立刻脱锁,其余3架F-15的雷达荧幕上也立刻失去了米格-25的踪影。换句话说,不用隐身涂料、不用隐身外形,米格-25凭着飞行员准确的操纵,就在第三代战机的雷达上“消失”了。


这种技巧又称为“侧转”,其实并不新鲜。然而,如果急转过了头就会使雷达再度发挥作用,要想让飞机完全失去踪影一段时间,除了需要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巧、对空间方向的掌握、对敌机性能的了解外,还要有一些运气。托里尼上尉完全被米格-25的闪躲吓倒了,因为米格-25并不只是避开了攻击,而且还完全失踪,一架看不见的敌机是最容易击落你的。F-15飞行员赶紧将雷达转换到自动搜索模式,努力地搜索米格-25。
一般雷达的远距离搜索模式虽然号称可以侦测上百公里远,左右数十度的空间,多数人不清楚的是,雷达波束此时上下却只有几度角而已。在上百公里的距离上,几度角就可以覆盖几公里的高度,但当距离只有十几公里时,上下几度只代表几十米的高度而已,敌机若跟你有相当的高度差,雷达将完全扫不到他身上,这就是现代战机的雷达盲区。侧转动作虽然可以逃避雷达的追踪,但缺点是当你转向侧方时,你也一样不能攻击敌机,而且会逐渐远离对手,如果你想要再度指向对手以进行拦截,则又会暴露在雷达中,所以纯粹的侧转必须视情况而用,并不是空战的万灵丹。不过侧转可以利用现代机械扫描雷达上下角度不足的盲点,如果敌机在远处侧转脱离你的追踪,由于你还会高速接近,如果他再绕回来,你的雷达则看不到这么下方的角度,而他却可以面向你并发起攻击,这又形成了一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术。而使用自动搜索模式时,雷达会先在前方上下左右20度的范围内搜索,所以可以扫到相当低的近距离目标,雷达会自动锁住最近的一个目标,也就是最具威胁的敌机。在这场较量中,一架米格-25在雷达上重现时的高度只有150米,距离只有8公里,在F-15前方由西向东以每小时1300公里的高速狂奔,接着再来一个侧转!不过此时这个动作已经失去效力,因为飞行员已经可以用目视看到目标了。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F-14发射不死鸟AIM-54C

最右侧的皮斯发现目标后通知领队托里尼,并翻下身去追击,但由于米格-25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一下就脱离了皮斯的雷达范围。所幸的是地面云层使米格-25的背景对比很明显,简单目视便可以发现目标,皮斯又将雷达切到自动搜索模式,迅速搜索到敌机。然而,米格-25的飞行员不知道是雷达报警器性能特别优异,还是脑子里对F-15的反应了若指掌,改以顺时针方向作了一个相当大的转弯。如果一开始的侧转动作可视为空战动作的完美处置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大转弯就有欠考虑了。因为米格-25虽然有极高的空速,但机动性却不佳,想要与F-15比赛小半径转弯实在是自取其辱;况且高空的F-15此时还可以将转弯方向略微朝下以换取更快的转弯率,而米格-25已经在极低空,不能再往下转了。但如果米格-25维持着每小时1300公里以上的速度,甚至再加速,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它可以爬到高空甩脱速度不是对手的F-15,再从高空翻腾而下,转而威胁F-15。然而,更致命的问题是米格-25没有一种可以快速反应,且导向性能可靠的空战武器,否则刚才就可趁F-15看不到敌机之际先加以攻击,然后高速脱离战场。皮斯轻而易举地咬住了米格-25的尾巴,对着它庞大的尾喷管打了一枚“响尾蛇”导弹,此时以“狐蝠”的机动性来说实在是动弹不得了,但俄国设计师们还有一个绝招——干扰弹,皮斯的‘响尾蛇’导弹失去了准头。皮斯不依不饶,再射一枚‘麻雀’导弹,心想:“雷达导引的,你总该没办法躲了吧?”此时的米格-25已经做不出防守动作,只是死命地往北逃命,但仍然固执地投出干扰丝,号称全世界抗干扰能力最好的AIM-7M导弹却居然被这简单的手段骗过了!


皮斯完全疯狂了,目标直飞,不作闪躲动作,该死的空对空导弹居然就是打不到。再射一枚“响尾蛇”,还是被干扰弹诱开,两机距离已经近到机炮射程,皮斯一面再射一枚‘麻雀’导弹,一面准备使用空战历史最悠久的武器:机炮。
原本托里尼是皮斯的长机,但由于此时皮斯有较好的攻击机会,故托里尼变成了掩护他的僚机,这就是“两机流动”战术的含义:谁为长机、谁为僚机是由射击机会所决定的,而不是职务或资历。眼看皮斯的导弹一枚接一枚的落空,托里尼急忙从上方再补一枚‘响尾蛇’。不过最后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皮斯最后一枚‘麻雀’击中了米格-25。此时克尔克跟另一架僚机威廉姆斯已经在这番折腾中把油给用光了,所以马上离开了现场去空中加油。但面向西方的皮斯又用肉眼看到了第2架米格-25朝他们飞了过来,并将机翼翻成垂直,似乎要再往北方转弯,变成“侧转”动作。托里尼的雷达也发现了这架敌机,他一个右转咬住了米格-25的尾巴,但米格-25的机体特征类似F-15及F-14,所以托里尼有点迷惑:这到底是不是敌机呢?由于目标使用加力燃烧器喷出熊熊尾焰,托里尼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在无线电上询问:“谁在开加力?”没有人回答,他知道可以开火了。托里尼先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米格-25的干扰弹还是成功将其诱离,不过,第二枚“麻雀”导弹还是将米格-25解体。

托里尼事后评论道:“这次表现实在称不上好,我们让他们太靠近了。”米格-25用正确的转向阻止了超视距导弹的发射,逼迫F-15进入视距内格斗,又用干扰弹抵消了“响尾蛇”导弹的优势,如果他们有同样优秀的空对空射击能力,F-15起码要付出至少1架的代价。我们不禁要问:现今科技真的达到超视距的梦想了么?没错,雷达宣称的侦测距离很远,导弹的推进器也很有力,但是雷达的有效范围内有许多的盲点,导弹的射程也是建立在目标会持续固定航向的假设上。越战时,自然界杂波和电子零件的故障时导弹失效的罪魁祸首,于是战后工程师停止了对远射程的盲目追求,转而致力于导弹现有性能的可靠性上。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带弹的米格-25

在海湾战争前,人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伊拉克的米格-29战机上,但在实战中,米格-29的表现却并不出众。加上后来非洲之角、科索沃上空的失败,更加证明了米格-29也许只是霍格沃滋学校里那个吉德罗.洛哈特(《哈利-波特2 密室》里的黑魔法防御课教师)——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主。
同样是在战争的第一夜,在H-1区域上空(伊拉克中部-西北部地区),美国空军两架EF-111A电子战飞机遭遇到了两架米格-25,狐蝠双机编队向EF-111A发射了至少三枚R-40空空导弹,虽然都没有命中,但是却迫使EF-111A远遁。片刻之后,在附近空域,由于负责对伊拉克防空部队进行电子干扰的EF-111A离开战斗位置,一架失去保护的F-15E攻击鹰战斗轰炸机随即被伊拉克防空部队的萨姆导弹击落,两名驾驶员柯伊兹少校和霍兰少校死亡。不久,两架F-15C接到消息赶来救援,它们发现了还在附近空域徘徊的米格-25,于是毫不犹豫地展开攻击,两架鹰共发射四枚AIM-7麻雀和两枚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但是都没有命中。这时候另外两架F-15C也赶来加入战团,又发射了四枚麻雀,可还是让狐蝠双机逃离战区。
除此以外,还是在那个夜晚,至少还有一架米格-25PD成功地冲散了美国海军/空军的A-7/A-6战斗轰炸机编队,迫使美国飞机不得不放弃轰炸任务。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米格29漂亮的小弟,却没多少有面子的事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F-15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F-111

然而,米格-25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虽经历了战败的痛苦,在海湾战争后伊拉克空军仍保存相当的实力,而剩余的米格-25也还在继续服役。1993年,这些幸存的狐蝠曾经多次威胁到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巡逻的美国战斗机,而在多次空战中,只有一架米格-25PD被美国空军的F-16击落。
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服役期过长,最重要的是由于受到制裁得不到必须的零配件补充,伊拉克空军中可以出动执行任务的米格-25数量逐渐减少,到了1995年以后,伊拉克空军不得不减少了狐蝠的出动次数,并且将它们的活动区域限制在非禁飞区里,避免与美英战斗机发生直接对抗。但是由于其他一些“不可控”的原因,比如伊拉克飞行员的好斗和挑战性,出动执行例行巡逻任务的伊拉克米格-25并不总是老老实实地按既定航线飞行,1999年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中发生过两次空战,美国海军和空军的F-14和F-15机群发现米格-25后,在最大距离上发射AIM-54和AIM-120导弹,但是这两次导弹齐射(8枚)都被米格-25躲过了。


至于伊拉克空军米格-25的服役期如此之长,而与伊拉克空军中其他型号的战斗机相比战绩相对较好,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是因为狐蝠总是由伊拉克空军中最优秀的飞行员驾驶,他们懂得审视度势,知道如何利用飞机的速度和高度优势来躲避敌人最先进的导弹。
进入21世纪后,由于长期得不到补充,伊拉克空军逐渐瘫痪,只有米格-25还保持着以前的效率,不仅如此。狐蝠的活动范围甚至有扩大的趋势。从2000年开始,伊拉克米格-25屡屡侵犯邻国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的领空,约旦空军曾起飞F-16A试图对其进行拦截,但是并没有成功。在2003年初伊拉克战争前夕,一架米格-25入侵沙特阿拉伯领空,深入腹地60公里,这一次美国空军起飞F-15机群进行拦截,但是太晚了,当F-15赶到出事领空时,米格-25早就飞走多时了。
伊拉克空军狐蝠的最后一次胜利发生在2002年12月,牺牲品是美国的一架RQ-1B食肉动物武装无人驾驶侦察机,根据事后报道,当时食肉动物和狐蝠几乎同时向对方开火,但还是米格-25更胜一筹,干掉了敌人。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然而令所有的军事评论家大跌眼镜,虽然米格-25在战前异常活跃,但是它——甚至整个伊拉克空军——却根本就没有参加伊拉克战争,现在可以想见,重建后的伊拉克空军再选择俄罗斯战斗机的可能性实在不大。可以说,狐蝠保卫伊拉克天空的历史已经结束了。
这张沙漠中被发掘出土的米格-25照片,非常经典地表达了米格-25传奇的经历:71年发迹于中东这片沙漠上空;2003年黄沙成为他最后的归宿。也许,这就是米格-25的宿命吧!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关于米格-25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细节被解密,很多当年的飞行员或者研制人员都在以回忆录的形式披露,而一些俄罗斯电视台则为了提高收视率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前苏联/俄罗斯武器装备专题片,包罗万象,有台风、阿库拉、基洛、航母、米格系列、苏霍伊系列、图系列、雅克系列、卡莫夫系列,乃至航天中心、雷达、等离子武器等,非常多。光是米格25/31就好几个版本。当然,最新的依然保密,毕竟KGB不在了但国家强力机关的余威尚存,别说喝咖啡没有,估计请吃蒜末已经是优待了。

我们都知道米格-25是米高杨-格列维奇设计局的杰作,可是你知道米格设计局在哪里吗?也就是米格-25的出生地在哪里?好了,还是带你们去看看。
米格设计局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夫斯卡亚州,著名的科学城杜布纳。杜布纳(俄语:Дубна?,英语:Drezna)南距莫斯科128公里,在伏尔加河上游同杜布纳河汇合处,俄罗斯科学城之一。海拔120米。地处俄罗斯平原中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人口60,951(2002年)。始建于20世纪中叶,苏联时期这里开始建设科学城,1956年设市,附近有水电厂,河港。铁路支线终点。


这里最著名的就是俄罗斯科学院杜布纳(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她曾是一段时期之内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核物理研究所,拥有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强大的三米回旋加速器,拥有获得当时最重的离子射线的能力,再合成新的人造元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自从合成新元素的方式由“中子照射”(92号到100号元素)转为“离子轰击”(100号元素以后)以来的50多年间,几乎所有合成的新元素都是杜布纳或其与其他试验是合作完成的。特别是从建立到1976年间,杜布纳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从102号元素到107号元素全部是由杜布纳初次合成,远远的将美、德、法等国的著名实验室抛在其后。
而米格设计局也在这个著名的科学城。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卫星地图,大红圈就是莫斯科

平静的伏尔加河和白桦红松簇生的森林环抱着一座著名的国际科学城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2006年7月24日,曾经参加过米格25研制的一批前苏联专家齐聚杜布纳,参加了米格-25标志建成的开幕仪式,席间,大家回顾了米格-25研制过程的难忘岁月,也披露了一些研制中的小故事。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如今已经退休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落成的标志

这位叔叔叫维亚切斯拉-切尔尼科夫(Черников Вячеслав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是当年负责焊接工艺的主任工程师.他回忆说:当年,当他们刚接受任务时候,他意识到为了使不锈钢耐受350-500度高温,现有产品尺寸、模具、焊接工艺、热处理以及现有设备等都不能满足需求,所以,他们与全苏航空材料研究所ВИАМ (Всесоюз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авиационн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 和航空技术研究所НИИАТ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авиационных технологий)进行和合作攻关,最后在“机电”生产协会?Электромеханика?帮助下,移植了当时用于生产发电机、变压器、整流器等定子、转子部件的焊接技术,开发了自动、半自动、氩弧焊等设备,完成了整个焊接工艺更新。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这位叔叔叫孔道罗夫Кондауров В.Н.,是苏联功勋试飞员,苏联英雄。他披露道:在别连科叛逃之前,米格-25给美国人造成了巨大压力,70年代初当得知了米格-25的存在后,美国参议院曾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由于米格-25部署到远东,美国停飞了所有在科拉半岛和勘察加半岛上空的侦察机。
在中东,米格-25为了适应需要发展了多种改型,其中在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装有高爆炸弹的轰炸型被紧急派往埃及,同样是出于对米格-25的恐惧,美军在获取情报后制止了冲突。此外,为对付当时伊朗,还研制了米格-25PH,装有4枚彩虹设计局研制的Kh-58,用于压制敌方无线电侦察设施。

是的,这批米格25的研制者们恐怕没有想到米格-25会日后在中东一鸣惊人,大放光彩。因为他本来就是为对付日益增加的美国高空高速轰炸机和侦察机的威胁而设计的,他根本就不以后来的F14、F15、F18等为对手,他完全是苏联国土防空截击模式的产物。没有装机炮,根本就不打算“近身肉搏”,空中缠斗;装载大功率雷达,就是在截击空域引导半主动弹,打了就跑,“打一枪就跑,不许与敌亲密接触”。
但是,毕竟是一种高空截击机,很多设计也是为了对付高空目标。看看专为他设计的导弹就知道了。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挂弹的米格25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头部尖尖的是雷达制导,头部钝圆的是红外制导型

这是R-40,西方命名为AA-6“毒辣”,这是一种可互换红外和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尺寸与发射重量都是80年代以前苏联研制的最大的空对空导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小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装在弹头后部,4片大切梢三角形弹翼装在弹体后部,4片弹翼后缘各带有1个横滚稳定片。两对弹翼和舵面分别位于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内,呈X-X配置。该弹在结构上亦采用舱段布局,从前到后为:导引头,舵机和能源,战斗部和引信,主发动机,助推发动机和指令接受装置。这种模块化舱段布局使该弹在舱段结构上具有互换性,通过雷达/红外导引头等不同部件的互换,形成一个能满足不同作战使用要求的空空导弹系列。
该弹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级式固体火箭发动机,主发动机在前,两个排气喷口位于发动机舱后部的弹体两侧,与相邻弹翼的后缘平齐;助推发动机舱位于弹体后部,用于导弹发射时使之加速。受当时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结构特点使该导弹成为前苏联/俄罗斯的空空导弹武库中导弹长度之最(长6.3m),这种有利于弹道稳定的细长弹体,加上有利于重心稳定的发动机喷口在弹体两侧配置,使得这种导弹一看就是为了在高空等候伺候美国侦察机的。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地面静展的R-40,巨大的弹翼就是为了在空气稀薄的高空提供气动力

它就是用于R-40的PARGA-12-BB型雷达导引头,前面的帽子是环氧树脂的雷达整流罩,后面的机械转动部件和外罩都是厚重的钢,电缆接线一看典型的苏联仪器风格。最早是由648设计局(也就是现在的米罗季霍夫设计局NIIP)在1963年开发,后来转为339设计局(也就是现在的费佐顿公司)由根尼斯基(Е.Н.Геништы)主持完成。
不过你别小看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单脉冲体制的导弹雷达导引头,大大提高了在干扰状态下中距拦截的能力。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前苏联国土防空一直采用的是地面引导的模式,所以米格-25战斗机的自主作战能力较差,通常是在地面防空指挥系统的引导下截目标。地面引导系统一旦失效,米格-25战斗机必须立即返航。
米格-25战斗机在地面指挥控制下起飞后,在地面引导下接近目标,根据接近目标的航向在距目标30~160km时才打开机载雷达搜索目标。在迎头攻击时,当超音速接敌时距目标100~160km时打开机载雷达,当亚音速按敌时距目标60~100km时打开机载雷达。从尾后攻击目标时,大多在距目标30~50km时打开机载雷达。打开机载雷达后,火控系统首先工作在自动状态,即雷达自动搜索和截获目标。此时与火控系统交联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操纵飞机飞向正确的发射导弹的位置,到达导弹发射点后飞机自动地跃升,发射导弹后转弯脱离。假若距目标20km左右时雷达仍不能截获目标,则飞行员利用控制开关使雷达转到“手动”截获工作状态,由飞行员操纵截获目标并进行攻击。


当米格-25战斗机用M数2迎头拦截速度相当的目标时,从打开雷达、发现、截获和攻击目标,到退出攻击的整个过程通常只有45~80秒钟。如果使用半主动雷达型导弹攻击目标,则发射导弹后还需要经过5~26秒钟的跟踪制导时间后才难退出攻击,所以发射导弹前的攻击时间充其量只有40~54秒的时间。另外,米格-25战斗机在8000m以下的高度作战时,有时其机载雷达的两种工作状态都不能截获目标。所以米格-25战斗机很容易失掉战机。
下面是苏联演习的纪录片截图,米格-25采用双发射模式,同时发射红外弹和雷达弹,这样相当于雷达、红外双重提高毁伤概率。反正又不打算近身肉搏,射了就跑,顶多浪费弹药,又不差钱!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由于伊拉克的飞行员在与伊朗的战争中长期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规律,所以能较好地利用了米格-25的优势。这也对后来下一代战机的研制产生了影响。海湾战争前,我军歼8由于高速高空的设计一度不被人看好,当时流行的是F-16、米格-29等这类所谓第三代,即中低空机动性好,高速高空性一般。
然而海湾空战后,战斗机高速性又重新被人重视,成为各国空军竟相研究的重点。连台湾也意识到这点,为了与F-16搭配,引进了另一种高速高空型—幻影2000。
第四代战机也把高速性尤其是超音速巡航作为重点,F-22、T-50莫不如此,其实着都是拜米格-25在中东上空的杰出表现。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幻影2000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F-22突破音障瞬间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国货 歼-8II

都知道米格-25是不锈钢为主的结构,但通常都是只见外表不见其里。前面我们已经看出蒙皮很多都是螺丝连接,那些都是因为很多是要方便拆开进行维护,那么机体结构是什么样?
其实全机身是一个整体焊接结构,但技术上分为以下几个段:前机身段、座舱段、进气口、燃料箱段、后机身段和尾部。我们看见的那些螺钉就是拧在框架上。
下面些图就是前机身结构示意图。第一张的示意是可拆卸部件的位置。后面的图是几种侦察型的前段机身,都做了略微改进。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米格-25RBS型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RBK型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RBM型

在侦察型机上,为了防止阳光对舱内仪表晃眼,米格-25侦察型座舱盖改为手动右掀式,而且仪表盘上增加了一个活动遮帘,座舱盖也增加了遮阳棚。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为了减少降落时滑跑距离和刹车及减速伞使用,米格-25侦察型还加大了尾部减速板,上下均有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为了是飞机在飞行中保持最好的飞行控制状态和燃料及气动力损失,飞机在进气道底部安装了一套可调部件,被称为“低腰带”。正常飞行时进气道为3个固定可调位置,当M数大于1.5时,就转为被自动姿态进气控制系统SRvMu-2A
上图就是已经打开外罩的发动机底部,下图是侧视图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前苏联飞行员谢尔盖-勃金(Сергей Бурдин)在他的回忆录中披露了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苏联为帮助伊拉克秘密派谴了米格-25RB轰炸机前往战场,执行轰炸。
但一开始伊拉克轰炸效果并不明显,于是纷纷抱怨苏联武器不好。面子上挂不住的苏联当即派遣了新的军事顾问团并携带了新式装备。来到伊拉克后才发现原来伊拉克米格-25飞行员是按照法国炸弹特点进行训练,结果出现了不兼容的问题。、
于是苏联专家开始重新设计方案,并成功地完成了哈格岛轰炸。哈格岛位于两伊南部边界,伊朗一方在岛上建有大型储油罐(直径124米),做为港口石油中转站,因此伊朗重兵把守。
1985年10月,经过精心策划,3架米格-RB轰炸机(尾号140、141、120)从纳西里耶空军基地出发执行了3个架次轰炸。
其中140号携带4枚ФАБ-500АТ炸弹,首发所有4枚炸弹全部落在1公里之内宽800-1000米范围内,随后专家进行矫正,但第二次炸弹落在海岸线边油轮站内,第三次非常成功,引爆3个油罐。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正在安装炸弹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机场内待装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哈格岛轰炸示意图

在谢尔盖-勃金的回忆录里还披露,当年那架飞跃以色列上空,甩掉F-4和导弹拦截的米格-25R侦察机,是来自驻扎于斯摩棱斯克(Шаталово空军基地),荣获红旗苏沃洛夫勋章的近卫第三侦察机团飞行员.那位大哥为了甩掉以色列导弹,不仅加速还在加速中使用向上的机动动作,上演了一出M3.2的神话.但由于飞机飞出了9G过载,导致落地后机翼和尾部严重受损。然而由于焊接不锈钢结构的优点,飞机经过维修又能飞上蓝天.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从那以后,苏军强制规定并在飞控系统里加了自锁,严禁带弹飞行速度超过M2.83。这一规定终于使那架飞机成为孤独的一次.
哥飞的不是马赫,是寂寞。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斯摩棱斯克的基地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侦察型前部安装有光学和红外侦察设备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该设备为整体式,采用特殊的绞车手动安装

红色帝国暴力美学—经典的米格25“狐蝠”

历史上有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孙膑采取“下驷战上驷,上驷战中驷,中驷战下驷”的策略,对劣势资源进行合理组合而赢得最终胜利。就像打扑克牌,单张不一定很大,但高手将手中的牌进行组合、搭配、调整顺序后,也可以取得胜利。包括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时,也要结合自身优劣势,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在关键要素上,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力,切忌面面俱到,懂得舍弃。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正是运用高超的谋略,多次以弱胜强,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二的双三飞机(有人驾驶,美国的曙光女神这种未经证实的不算),名气大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其凸显了苏联人在系统设计上非凡想象力,秉承用二流零件攒一流武器的作风,暴力美学,整体造型特别犀利棱角分明,还是全钢打造历史上绝无仅有,动力系统简直逆天,前苏联唯一能高超音速截击美军逆天轰炸机和变态侦察机黑鸟的战斗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