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何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子、诸王、诸侯造反,唯独清朝没有?

Paper匠


大清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大明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奇葩。那么号称历代无昏君的大清朝,究竟和其他的朝代有啥不同?为何其他的朝代都有皇子谋反作乱,而大清朝却没有过呢?

想要弄清这件事情,咱们还需要看大清朝和过去历朝历代的不同,如果弄清楚这些事情,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立嗣观念不同

古代历朝历代,立嗣的标准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古代的皇帝立嗣,主要是让嫡出的大儿子为继承者,这样的做的目的,主要是想避免儿子之间相互争抢,按照出生尊贵和长幼顺序来立,如此一来,就看天命了,谁也怪不得谁。

如果嫡出长子死了,就让他的弟弟作为继承人,如果嫡出的儿子都死了,他们就让自己的嫡孙子当继承者。这里除了除了防止儿子们内斗外,立嫡出孙子这一选择,也含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希望皇位让自己这一脉一直延续,有私心在其中。

这样典型的案例不是没有,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就坚持要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但是此举,给孙子引来大伙,导致能力超强的朱棣不服,提刀上马,夺了皇位。可见,古代的传位方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并不能顺应天下之心,最终导致霍乱的根本。

清朝则不同,从大清入关开始,顺治皇帝在位时,多尔衮掌权,多尔衮是靠本事入关,靠本事掌权,顺治即位是权利斗争后的结果,也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所以顺治皇帝的选择,顺应了大多数人的需求。

康熙时期,这位康熙大帝又开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套,最终因为他在位时间过久,太子在位时间过长,迁延日久,引起了九子夺嫡,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

在两立两废在之后,能力出众的雍正当上了皇帝,虽然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是好在最终没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标准选拔,而是以能力出众的雍正胜出为结果。

到了雍正时期,立嗣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采取了更加先进的“秘密立储”制度,这种制度不同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是由雍正自己将继承者姓名写于诏书,将诏书置于正大光明匾额后方,等到雍正归天之际,方可取出,那时方知是谁来继承皇位。

这样做的好处极为明显,第一,可以任人为能而非任人唯亲;第二、可以避免皇子之间争夺,毕竟他们并不知道谁才是太子,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第三、皇帝可以根据最新的形势去立嗣,平衡各方势力,让继承者能得到最多人支持,哪怕有人想要谋反,也非易事。

总体来说,古代历朝立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大清朝立嗣,总体来说,是“任人为能”,可以说,清朝皇帝都是同时期出类拔萃的人选,自然其他人没能力作乱造反。

制度不同

古代的历朝历代,对于皇子都是采取的平衡的手段,为了让他们心里舒服点,给他们每人封了一块封地。

在自己的封地内,各位皇子就和皇帝差不多,只是管理的地盘小,类似一个诸侯国,如此一来,诸位皇子都有自己的势力,有自己的钱粮,有自己的兵甲,同时,皇子有机会结交外臣,一旦有能力的皇子不能登基,即位的皇子又暗弱,自然就会发生造反夺位之事。

清朝则不同,对于皇子的封赏,朝廷谨慎再三。清朝的皇子没有封地,赐予的住宅都在皇城附近,私自离京60里以上,与百官同罪,这样的制度,限制了皇子们的发展空间,个人势力在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雍正争位之时,就多亏了老十三,他一解禁就接管了丰台大营,为雍正保住了主动权。

综上,清朝的皇帝都是能力极强之人,其他皇子很难有机会篡位夺取;同时,皇子们手中的私兵和势力受限,在京城之外没有自己的势力,很难借外力夺权,这种情况下,即位皇子优势极大,这才让清朝的皇子们空有篡位之心,并无篡位之力。清朝没有皇子夺权的情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野史日记


为什么历代都有皇子造反,而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共上位12位皇帝,期间却不见任何皇子造反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历代皇子造反的原因,造反的资本,造反的口号。再把这三方面与清朝皇子的情况对比一下,答案就清楚明了了。

西汉“七国之乱”的根本原因:中央皇帝想削弱各藩王的势利,剥夺其封地。这是一场地方势利与中央势利的巅峰对决。而到了清朝,君主集权已达到了巅峰,众位皇子有封号,有俸禄,但是没有封地。

没有了封地,就是没有“一方之首”的权利。清朝皇子们成年结婚以后,不像其他朝代皇子那样,奔赴自己的封地。清朝皇子们都“蜗居”在京城,在皇帝的眼皮子下,最多就搞些结党营私的小动作。像造反,这种既要大量招兵买马,又要隐蔽性强的活动。在京城,人多眼杂的地方,真的是没有可能性。

做任何大事都需要有资本,何况是造反呢。唐太宗李世民为啥会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且成功了呢?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有资本啊!都说唐朝的建立,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属于李世民。他的战绩辉煌,领军才能远胜于他的兄弟们。他的手下,大都是万里挑一的天才将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需要许多资本,而军事资本却是最关键的。

而清朝成年的皇子们,有参政权,议征权,却唯独没有军权。中央权利越来越集中,清朝皇子们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又怎么实施造反行动呢?

自古造反,尤其是皇子们的造反,喜欢打着“清君侧”的口号。清君侧顾名思义,皇帝受身边奸臣的愚弄,陷害忠良等。不能说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都是好的,但至少,清朝皇帝是被公认的勤政。清朝实行的不是嫡长子继承制度,除了道光皇帝是唯一以嫡子身份继承了皇位,其他可以说是由德或由能居之。

清朝在位的皇帝都不是昏庸,皇子们又没有造反的资本。所以清朝皇子造反的事例为零了。





历史小八卦迷


简单地说有这么几点原因:一是清代的皇子诸侯在皇帝登基之前已经开始厮杀,皇帝登记后已经把造反的弄死差不多了;二是清代的皇子皇孙不像其他王朝拥有封地和军队,难以形成气候;三是清代立储制度更加完善。

像雍正登基过程中,上演九子夺嫡的宫廷大戏,各个皇子、斗争派系在雍正登基过程中已经被淘汰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老八、老三在雍正上位之后再次收拾一批,已经没有兴风作浪的实力。而乾隆在登基之前,雍正已经帮他清理了最大的隐患,所以没有竞争对手,也就没有造反派了。

二是清代的皇子皇孙不像历朝历代那样拥有封地和兵权,我们知道中国历朝历代对皇家后代采取的都是分封制,就是把皇帝的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这样采取皇子戍边的措施一方面加强了王权统治,但是也造成被分封的诸侯做强做大,以至于尾大不掉,形成隐患。但是清朝不同,清朝只有到各地做官的八旗子弟,不会分封属地给各个亲王贝勒,而且这些人不能随意离京,限制了他们的势力发育。

最后一点看,清朝的皇帝从来不是太子当政,一般都是选择强者上位,像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都不是皇长子登基。这就从根源上减少了竞争的可能,而在雍正登记之后采取一系列储君确立的改革,进一步减少了王子叛变的风险。


上观英超


历史上造反的皇子、诸王、诸侯都有谁?

一、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李世民埋伏在玄武门内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当朝皇帝李渊便册封李世民为太子,不久李世民正式宣布继位。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是,当时李世民无论是在权力上还是在经济上已经具备了当皇帝的资本,并深知功高盖主的自己是太子李建民的眼中钉,因而必须发动政变,保全自己,成为皇帝。

二、中国古代诸王、诸侯造反的例子有很多,比方说著名的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但是以王爷身份造反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人,就是明燕王朱棣。造反的根源都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清政府吸取了历史经验,在约束皇族封王上做了许多改变和限制

那么号称历代无昏君的大清朝,究竟和其他的朝代有啥不同?

1、立嗣观念不同

古代历朝历代,立嗣的标准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古代的皇帝立嗣,主要是让嫡出的大儿子为继承者。如果嫡出长子死了,就让他的弟弟作为继承人,如果嫡出的儿子都死了,他们就让自己的嫡孙子当继承者。

清朝则不同,从大清入关开始,靠本事掌权,顺应了大多数人的需求。大清朝立嗣,总体来说,是“任人为能”,可以说,清朝皇帝都是同时期出类拔萃的人选,自然其他人没能力作乱造反。

2、清朝取消了封地

古代的历朝历代,对于皇子或者诸王都是采取的平衡的手段,给他们每人封一块封地。在自己的封地内,类似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势力,有自己的钱粮,有自己的兵甲,有机会结交外臣,一旦即位的皇子羸弱,就会发生造反夺位之事。

清朝则不同,清朝的皇子没有封地,赐予的住宅都在皇城附近,私自离京60里以上,与百官同罪,这样的制度,限制了皇子们的发展空间,个人势力在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

3、清朝破除了封王无限制世袭

清朝的封王,大多数是不能世袭罔替的,只有少数功勋卓著的皇子皇孙亲王被授予永远世袭罔替的特权。这个一般严格限制数量。大多数亲王,郡王每传一代,爵位降一级,一般传上三五代,基本上就是平头老百姓了,因此无法建立能够对抗中央的权威。

4、严禁结交大臣。

清朝对皇室的管理都由宗人府来管理,而且针对历朝历代王爷和大臣勾结容易造成混乱的教训,清朝皇室严禁皇子跟大臣来往,也不能收受贿赂,特别是结党营私。

清初,异姓王的“三藩之乱”

清朝亲王里面没有起兵造反的,大都是宫廷内斗;但异姓汉族王里面就有了,如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乱”,就是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3位异姓汉族王发起。三藩之乱是清朝内部的一次大内乱,从本质来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也是民族之争。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彻底消除了藩镇制,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这也是唯一的一次发生在清朝初年的造反,此后,清朝统治时期再未出现过,也说明清朝的改变和限制是极其有效的,无论如何,造反都需要通过争斗来解决,最受伤的依然是老百姓,宫廷内斗虽然残酷,却使广大人民避免的战争之苦,也是一件幸事!!


天使飞翔1111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很多人印象中,清朝就是晚清时期那种昏庸腐朽无能的样子。但实际上清朝也曾经历过辉煌时期,而且清朝在民族融合方面做的是相当不错的。而且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是被农民起义,也不是被外敌覆灭的王朝。清朝的灭亡可以说是被时代淘汰的结果。这一点非常的特殊,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时独一份。

而且清朝在其各种制度上也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就比如说清朝的立储问题上。在中国古代史上,立储之争一直都是封建王朝所避不开的问题之所在。而且皇位的传承也一直伴随着血腥与杀戮。典型的代表事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不过这也可以理解,皇权动人心嘛。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就代表了一切,他是站在社会最顶层的人。这种诱惑不是任何人可以拒绝的了的。但清朝在这方面做的就非常到位。清朝也同样存在立储之争。但清朝确实没有发生过皇子造反和王爷造反的事情。这就要归功于清朝特有的政治体制了。

首先就是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清朝皇帝的传位制度与历代不同,既不一定传位给长子,也不预立太子,而是实行一种秘密的立储制度。虽然清朝十二个皇帝只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是因为秘密立储制度继位的。但也可以看出清朝政治制度的进步。清朝历史上,雍正皇帝因为经历过九子夺嫡事件。所以他认为皇子,大臣以及后宫嫔妃们因为立储问题互相倾轧不休,这样实在不像样子。所以他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这样就导致皇子们根本不知道谁才是继承人。所以他们也会尽力的表现自己,为了那一丝的希望而努力奋斗。而不是勾心斗角互相杀伐。所以这就杜绝了很多兄弟相残,父子相残的惨剧。

再有,和明代藩王外派封地就蕃不同的是,清朝的皇子封王之后全部都要留在北京城。因为清朝建立后吸取了明朝覆灭的教训。他们在对待王爷的问题上十分的慎重。不仅不给王爷们封地,反而还会制定很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他们,把他们全部圈养在北京城,建一座宅邸给一些银两禄米就了事了。而且没有皇帝的命令,王爷私自前往地方,严重的话很可能还会被处以死刑。那些皇子和王爷们没有封地就无法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没有了亲信势力自然就没有造反的土壤存在。而且皇子王爷们在京城时刻都会受到御史言官的监督,稍有不慎很可能就会被处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皇子王爷想着能够富贵一生就不错了,还哪来的心情去造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怎么叫没有造反呢?

舒尔哈齐算什么?后面的阿济格又算啥?

舒尔哈齐跟随努尔哈赤起兵反叛明朝,后与哥哥决裂,又被骗回去囚禁致死。

1573年,因继母多年虐待,10岁的舒尔哈齐跟随14岁的哥哥努尔哈赤到外祖父家(实际是避难)。次年,外祖父王杲城寨被明军攻破(努尔哈赤祖父与父亲出卖王杲),努尔哈赤兄弟沦为明军冲阵幼丁,侥幸未死。

1583年,继续充当大明奸细的努尔哈赤祖父与父亲带领明军攻击王杲儿子(也就是努尔哈赤的舅舅)阿台图,却因为服装和语言问题被明军士兵当做敌人误杀,两兄弟因此得到了一些赔偿,也就是建州女真左卫指挥的任命书,30匹马,30道敕书(低级军官任命书),开始了自主创业历史。

努尔哈赤兄弟:



1595年,舒尔哈齐第一次朝贡北京,已种植下与努尔哈赤争夺权力的野心。1597年,第二次朝贡北京,明政权正式拉拢舒尔哈齐,授予高级军职的都指挥,赏赐大量财物。

伴随年龄的增长,舒尔哈齐经常与努尔哈赤持有反对意见。努尔哈赤也准备剪除弟弟。

舒尔哈齐影视形象:



1607年3月,蜚悠部落事件爆发,努尔哈赤乘机处罚舒尔哈齐,夺其兵马,驱逐出贝勒统军会议。舒尔哈齐与长子阿耳通阿、三子扎萨克图商议后决定脱离努尔哈赤,来到明军重镇铁岭东南开辟新的根据地。

明军总兵李成梁立即上书,请求册封舒尔哈齐为建州右卫都指挥使,这是明朝册封女真的最高职务,努尔哈赤当然很不满弟弟公然倒向明政权的行为。

舒尔哈齐画像:



1609年3月,努尔哈赤奔袭舒尔哈齐的黑扯木营地,处死舒尔哈齐长子和三子,第二子阿敏得众人求情才免死。失去一切的舒尔哈齐只能回去,但努尔哈赤将其囚禁在单独暗室,似狗一样用铁链捆绑,只留两个孔送食物。两年后的8月19日,舒尔哈齐死。


四川達州


历朝基本上都有设计太子之位以便将来继承皇位。但太子的位置有时候会引发皇子的争抢,如果皇子们的母亲不同,可能还会引发外戚家族的争斗,还会引起流血事件。大臣又暗中帮助他们看重的某一个皇子,让他当上皇帝,以便自己以后能在新皇那里可以升官。这会让朝中大臣拉帮结派,暗中争斗,形成党争,结果会是官员贪污腐败,各相贿赂,办事效率低下。于是,清帝雍正便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将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在纸上,密封于特制的匣内,将这个匣放在乾清宫正中“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为保万无一失,再另写一份相同内容,放在圆明园里。皇子们就都知道他们都有机会成为帝国的继承人,便没必要去争了,清朝也就很少出现皇子为皇位相争的情况出现。


朕惊历史


因为清朝防皇子造反最狠,封了王后都不准出京城,都看好了,汉、晋、明出事的朝代都是把王封到外边,清朝是不准出京城看好了,没权力,没机会造反。雍正的兄弟都关起来或者杀掉了,如果能出去,不怕没有造反的。


海中岩haha


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的思想可谓是深深渗入每个人的心中,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天下是皇帝管理的,但皇帝是谁,老百姓并不太在意,反正皇位是轮不上他们坐的,“家天下”的传承让世人都认为天下是皇室私有的,一般来说皇位都是皇室成员继承的,而一个朝代的替换则是被另一家取代了,新的一家人他们有足够的野心和实力娶抢夺江山,紧接着又是“家天下”,大家不会打破这个制度,因为他们也需要从中谋利,所以封建制度能够传承千年。

对于每家人的江山,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了,当一任皇帝上位后,就开始要考虑储君问题了,以免到时突发意外,这样国家也不至于陷入太大的混乱中,可后宫佳丽三千,皇嗣众多,一开始是为了考虑皇室血脉的延续,但子嗣越来越多后,对于皇帝选择储君之事,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困难了,即便是优秀的血脉,也还是参差不齐的,各有优势,各有短处,要想选得一位优秀的继承人绝非一件易事。

一般来说,皇室和朝廷都会选出一位嫡长子来做继承人,长子意味着他是皇宫中的第一位皇子,意义不同凡响,而嫡子自然是皇后所出,皇后的人选也是经历层层选拔的,家世容貌才情皆不差,当得起一国之母的称号,所以国母生下的子嗣自然是被寄予厚望的,而嫔妃虽说也是皇帝的女人,但本质还是小妾,小妾难登大雅之堂,她们的子嗣相对于嫡子来说,那就差一等了。

这样的制度对于其他儿子是不公平的,嫡长子可以享受最优的教育和资源,但难保众位皇子之中出现了天赋异禀之人,才能品行皆不输长子。可多年的制度让皇上和大臣都站“嫡长子”,哪怕明知有更合适的人选来掌管国家,哪怕嫡长子根本不适合担此重任,他们也还是会一股脑地让嫡长子去硬担,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让天下混乱,甚至会让王爷们对此不满,继而起兵造反。

历史上这样的事不在少数,秦王朝只传承了两代便灭亡,第二代扶苏和胡亥兄弟俩争夺皇位,严格来说是胡亥和赵高两人勾结杀死了二十余位兄弟姐妹,还杀死了秦始皇选好的继承人扶苏,胡亥继位后,赵高掌握着实权,实行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起义,最终秦朝覆灭。

千古一帝唐太宗就是杀掉了自己的兄弟才登上皇位的,他并非长子,所以即便他有更卓越突出的才能,立下了无数战功,但父皇还是选择了长子。而且李渊曾许诺过会让他日后做太子,如今违背诺言,他自然是不同意的,于是李世民起兵造反,他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又逼得父皇让位,如此他才当上了皇帝。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明朝,明太祖重视长子朱标,立他为太子,这样看来也正常,但在儿子早亡后,念及对儿子的宠爱,明太祖选择要让孙子做太子,这可让一干皇子不能接受了。明明他们的执政经验更丰富,为什么要选择立一个年纪尚轻的孙子呢?

而且这朱允炆登基后,还主张削藩,这可让几位藩王坐不住了,比如势大的燕王朱棣,他手握兵权,经历过战争,完全有能力对付根基不稳的新皇,于是他从北平起兵,宣告造反,一路打到皇城,此时新皇已经不知所踪,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个谜,但朱棣已经坐上了皇位,是为明成祖。

到了清朝,同样是有许多的亲王,但他们没有一个敢起兵造反,即便他们手中有着不小的权势,但皇帝也同样十分忌惮他们,历代皇帝都会想方设法地加强中央皇权,牢牢抓住手中的权力,以防有人会掌握太大的权势,所以亲王的势力是被严重分化的,他们没有可能起兵造反。

将近三百年的统治,这期间诞生了无数的亲王和郡王,无一人篡权夺位,无论皇帝的势力是否强盛,即便江山摇摇欲坠,他们也不会站出来“匡扶皇室”,就比如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一介女流掌管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爱新觉罗家的权力掌握在她的手中,就这样也没有一位爱新觉罗的成员主动站出来要除掉她的势力。

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对清朝史料的研究,可以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因为亲王的爵位是需要经过皇帝同意的,并非世袭所得,而且每朝的世袭名额是有限的,有些人是拿不到的,所以代代世袭,基本五代就会变成平民了;

其次对于亲王和郡王的管制是十分严格的,他们都生活在京城中,被皇帝派人秘密监视,而被派到地方上的藩王更是被严加看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上报,如果没有经过皇帝的同意离开了封地,那就是重罪。

最后他们不能结交大臣,前朝的许多王爷之所以能够篡位成功,不仅是因为他们手中的兵权,还是因为他们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而到了清朝,严密的监视让王爷们不敢有所动作,若是王爷们与大臣结交被发现的话,更是重罪,甚至是直接死刑,这样宁可错杀一百不放过一个的行为让王爷们瑟瑟发抖,根本不敢去想造反之事。

虽说王爷和皇帝都是血脉兄弟,但生在皇室,面对天下的至尊皇位,区区兄弟之情根本不够分量,他们可以为了皇位,做出手足相残之事,父子相残,兄弟相杀,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静说历史


清朝造反的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