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都是民主制度,为何孙中山坚决反对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禁锢,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选择出逃国外,并在留学生群体中宣传“立宪救国”思想,希冀能够在大清朝实现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等人为首的革命派则选择宣传反清革命,救国图强。

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都是民主制度,为何孙中山坚决反对君主立宪

当两方代表人物,孙中山与梁启超在日本相遇。孙中山为了能够说服梁启超,团结一切力量,更是与身为保皇派代表的梁启超进行了几日的商谈。但都有拳拳爱国之心的彼此,却没有达成一致。而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实则都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品”,都是有迹可循,也都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所进行的民主选择。那么为何孙中山会坚持反对君主立宪制呢?

第一,国情决定。在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之中,国家元首的地位,事实上只是礼仪性的并无实权。而君王之所以存在,那便是因为他依旧受到人民的爱戴与尊敬,有着聚拢民心的作用。这一点尤其以英国最为明显,自光荣革命爆发,英国便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确立了实权,君权也便是议会授予,君王只需要充当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聚拢民心便可。

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都是民主制度,为何孙中山坚决反对君主立宪

而在中国,当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甚至于希冀借助义和团运动,无视以张之洞等为首的东南互保十五省滔滔民意,愚昧无知的向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英国、法国、美国等十一个西方列强同时宣战,并最终以小丑般的慈禧太后西逃,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为结局。人心向背之上,这样的清廷显然是德不配位,必有殃灾。

第二 社会认知问题。与康有为、梁启超所坚决拥护的君主立宪制不同,孙中山早年其实也向李鸿章上书希冀实行君主立宪制,但被驳回。这样让他意识到顽固派的强大,既得利益者的不甘心退居二线。

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都是民主制度,为何孙中山坚决反对君主立宪

而随着社会发展,孙中山已经认识到,满清勋贵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敌人,三民主义以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的提出,也便是孙中山基于社会矛盾认知的产物。

也只有彻底的打破旧有的秩序,废黜清政府的统治,因此而产生的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问题才会得以解决。而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则 显然忽视了当时的滔滔民意,以及主要矛盾的变化,一味的实行以清廷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则显然是主次矛盾不分。

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都是民主制度,为何孙中山坚决反对君主立宪

第三 清廷主导之下的君主立宪,实则只是一场闹剧。康有为、梁启超鼓噪 君主立宪的同时,反抗此起彼,清政府也意识到了危机的 到来,民情汹汹,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宣布改制,成立内阁。但是也正是这样一场看似顺应潮流的选择,却变成了一场“自欺欺人”的哗众取宠闹剧,十三人的内阁之中,有七名皇族和两名满洲勋贵,庆亲王奕劻更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

最终这样一场闹剧,也为清王朝埋下了最后一抔土。1911年的武昌起义也点燃人民的怒火,最终中华民国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