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這一篇文章和我之前的文章不太一樣,我在此之前加入頭條三個多月了,寫了52篇文章,它們或者是英雄人物的歷史傳奇,或是讀書覽史的妙手偶得。這些故事中有我的感慨,有我的知識,但是這些不是我自己的故事,今天,藉著“無條件寫作日”的活動,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故事。

這次活動題目是“味”,我想說說我最難忘的故鄉的味道,那就是呼和浩特的稍麥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圖上紅點的地方就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我的故鄉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我在那裡一共渡過了20年的歲月。呼和浩特的風味小吃很多,比如莜麵、燴菜、燜面、油糕等等,但是最讓我魂牽夢繞的,毫無疑問就是故鄉的稍麥。如今的我工作和生活遠離故鄉千里之外,但是隻要一回到故鄉,下了飛機或者火車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找個稍麥館吃一頓稍麥。當熱騰騰的稍麥隨著我的狼吞虎嚥落入了我的五臟廟,我才能夠真正的感覺到,暖流在我的血管中流淌,我是內蒙人,我真的回來了。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這就是稍麥

01 稍麥是什麼?

說起這個稍麥,可以說是一種源遠流長的食物,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它最早是出現在公元14世紀高麗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裡,這本《樸通事諺解》其實主要就是介紹中國(當時是元朝)的風土人情以及日常交流的用語的,其中記載元大都有一種“素酸餡稍麥”,其中對於這種小吃的註解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這個做法基本上跟現在的稍麥差不太多,只是那會的稍麥是得配著粉湯一起吃。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麥香村的稍麥介紹

由此看來,呼和浩特的稍麥應該是最初源自元朝的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根據呼和浩特當地的很多文獻,都認為稍麥在呼和浩特開始流行應該是在明清時期,而其售賣的場所還是以茶樓酒肆為主,當時的稍麥並不像後來一樣稱為呼市人的通用早點,而是主要作為茶客喝茶時佐茶的點心。《歸綏(呼和浩特原名)縣誌》記載:“歸綏市內多茶館,人民每晨往喝茶,兼食稍麥,歸來不復早飯矣。”而《綏遠通志稿》中也有著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種,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據此觀之,稍麥其實指捎賣,意思就是捎帶著賣一下罷了。

呼市的稍麥

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東西,餡料非常簡單,就是最普通的羊肉大蔥。但是看起來簡單,其實所用的每一種原材料都有很多講究。比如擀皮所用的麵粉,一定要有筋道的感覺,目前商家普遍選擇內蒙古河套的雪花粉,擀出來的皮子薄而不破。再比如羊肉,內蒙古的羊肉本來就是全國馳名,用來做稍麥餡的羊肉往往都是來自大草原的質量比較高的羊肉,選用羊肉中比較頂級的部位,確保餡料中沒有筋頭巴腦。還有蔥,好的稍麥要用畢克齊的大蔥,只選蔥白。諸如此類的講究很多。

當蒸好的稍麥端上桌的時候,籠屜蓋子一打開,伴隨著氤氳升騰的熱氣,和撲面而來的羊肉大蔥香味,就可以看到稍麥的造型。稍麥的頂部和包子不一樣,不會封口,好的稍麥的頂部就像一朵盛開的花朵一樣,層層疊疊非常漂亮。而當用筷子夾住稍麥的頂部,從籠屜中夾起來看它的整體時,只見稍麥的皮晶瑩剔透,彷彿隱約可以看到其中包裹的羊肉顆粒。而整個稍麥的形狀好像一個掛起來的口袋,正所謂:“皮如薄紗,型若懸囊。”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這樣誘人的形狀,怎麼能不讓人想趕快品嚐呢?蘸點醋,一口下去,鮮嫩而有嚼勁的羊肉混合著若隱若現的蔥姜味道瞬間充滿整個口腔,當舌尖浸潤在鮮美的湯汁中的時候,你的味蕾被充分激發,你才體會到什麼叫做人間至味。嚥下去,順著食道一直到胃裡都是暖洋洋的,你感覺自己的能量彷彿也被這一口激活了一樣。隨著稍麥一個接一個的下肚,你漸漸感覺到羊肉和蔥姜溫和的熱氣隨著燒麥在胃裡的消化而迅速傳遍全身,這也逼得你身體裡的寒氣漸漸無處遁形,紛紛化作汗水從毛孔中分泌而出。

當你吃完稍麥的時候,你感覺自己的口腔還殘留著羊肉蔥姜的鹹鮮味道,此時你需要來一杯“稍麥伴侶”——磚茶。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磚茶屬於黑茶,其實就是老茶的茶梗和茶葉沫子發酵壓成的,在真正品茶的茶客中,這路茶是最不上品的茶了,但是它解油膩促消化的作用卻正好貼合了內蒙人的肉食較多的飲食習慣,所以這種在茶客中不認可的茶葉,卻在遙遠的塞北煥發了生機。

吃完稍麥來一口磚茶,煞口,熨帖!

喝一口熱騰騰的磚茶,之前纏繞在唇齒舌尖的羊肉鮮味頓時被磚茶霸道的澀味掃蕩一空,那些由於剛才吃稍麥而帶來的油膩,早已蕩然無存,只感覺渾身所有的汗毛孔都張開了,舒爽無比,不由得胸膽開張,長出一口氣:“哈!痛快!”

只有這樣的吃法,才能代表呼市稍麥的精髓。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02 稍麥是故鄉的味道

我生在呼和浩特市的一個叫做清水河縣的地方,那裡是一個山區的小縣城。一條並不寬敞的大街從東向西貫穿整個縣城。我的家就住在縣城最東邊的橋旁邊的一個山坡上。

我小的時候就特別愛吃稍麥,但是我家裡條件是沒法保證我想吃稍麥就能隨時吃的。所幸我還有一個疼愛我的姥姥。每當我饞了的時候,我就偷偷跑到姥姥那裡,那會姥姥家住的離我們不遠。姥姥總會一臉憐愛的摸摸我的頭,然後給我一點錢和一個綠色的小搪瓷盆子,讓我到山坡下邊大街旁邊的稍麥館去買一兩稍麥(呼市稍麥一般一兩是八個)。那時我也就才六七歲吧,我就屁顛屁顛的跑到稍麥館,奶聲奶氣的跟老闆說要一兩稍麥。

我還記得那家稍麥館是一間並不很大的門臉,屋子裡很昏暗,只能擺下6張桌子。老闆是一個個子不高,臉圓圓的胖子,他看到我總是笑眯眯的,然後給我一杯茶讓我坐下等著。直到稍麥蒸好了老闆給我放到我的綠色小搪瓷盆裡,然後我就把這個小盆子端到我姥姥家去吃。我記得剛蒸出來的稍麥還是很燙,但是我為了能夠吃上這頓稍麥,多燙我也忍著,咬牙把這稍麥端回姥姥家去。

那個時候我吃的稍麥還都是用絞肉機絞餡的,這種稍麥的餡不上勁,沒有手切的肉餡羊肉顆粒大,也不如手切肉餡的有嚼勁。後來我有機會從清水河縣到呼和浩特上學,我爸爸帶我去吃了一頓呼市的老字號“麥香村”的稍麥,當時我真是驚為天人,我就覺得這個稍麥太好吃了,口感太好了。

人的習慣一旦上去了就下不來了,從此以後我再也不吃絞肉機絞餡的稍麥了,用句現在時髦的話吧,我這也是“消費升級”了。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呼和浩特舊城的麥香村

呼和浩特有幾家比較著名的稍麥館:麥香村、清晨源、老綏遠、德順源。其中我吃的比較多的是清晨源,這也是當時連鎖店最多的一家。我考研的那段時間,經常到我家旁邊的一家清晨源去吃稍麥。那家店的店長是一位非常熱情的大姐,長得又高又壯,好像運動員一樣。我曾經親眼見到她一個人一次把整家店的貨全卸完,絕對是女中豪傑。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我那時總是點十個稍麥,然後就在桌子上攤開自己的考研複習題,一邊做題一邊等稍麥。時間久了,店長就很熟悉我了。後來我只要一進門跟店長大姐一對眼神,她就連問都不用問就直接讓後廚蒸上十個稍麥了,這樣還省了我的很多事。後來我經過那一年複習終於考上研了,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又去了那家店,店長大姐很詫異,為什麼今天不做題了?我心情非常激動但是表情裝作輕描淡寫的樣子說:“不用做題了,我考上了。”

我記得我跟大姐說這個消息的時候,大姐簡直比我都要高興,我能夠感覺到她是發自肺腑的祝福我。那一天我和大姐聊了很久,那一頓飯錢大姐也沒讓我掏,她說她沒文化,能夠跟我一個研究生聊這麼久,就挺滿足了,說什麼都不讓我掏錢,我只好感謝了她的好意。後來過了一個月我再去這家店的時候,這家店已經拆遷了,那位店長大姐也不知去向。

不知道大姐現在過得怎麼樣。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離別的時候沒有那麼多長亭外古道邊,沒有什麼勸君更盡一杯酒,可能就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早晨,有的人就錯開了,留在你的回憶中了。“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正如電影《少年派》所說:“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可是遺憾的是,我們卻來不及好好道別。”

千里之外故鄉的味道——呼和浩特的稍麥

這就好像我和我的故鄉,其實我懷念稍麥的味道,又不是單純懷念稍麥,我懷念的其實是我在故鄉的朋友家人、周圍的環境和我自己的經歷所造成的獨特的記憶,獨特的味道。

我後來在大學畢業後離開了呼和浩特,到了西安讀研、工作和定居。當我登上從呼和浩特飛往西安的飛機,飛機起飛向上爬升的那一刻,我真實的離開了故鄉的地面,到了他鄉去開始未知的人生。在那一刻,故鄉已經在我背後千里之外了,而我卻還沒來得及好好體會它的那些美好的味道。

後來我曾經試著從呼市打包半成品的稍麥帶到西安,把皮和餡分開單獨包裝,想吃的時候自己包一點自己蒸著吃。這樣也能還原一些故鄉的味道。我記得當我第一次自己在西安蒸稍麥,聞著稍麥的香味的時候,我感覺那些關於故鄉的千頭萬緒的記憶都湧上我的心頭:那些迎著寒風努力蹬自行車的身影,終於沒有給她看的詩,終究沒牽到的手,再也沒有唱給她聽的歌;好像睡了很長的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正坐在課堂上,老師叫我回答問題,此時我目光轉向左前方她黑亮的長髮,而她張開的右手上寫著問題的答案;這時才恍然想起自己早就在多年前就已經被一腳踹進成人的圈子,來到異鄉獨當一面,以至於來不及跟想要告別的人道一聲再見;身邊的人總是匆匆忙忙,而那個願意停下來等自己的人,為什麼還沒有到來。

懷著年少時對未來的渴望,但是終於還是踏上了平凡之路。

味道就是記憶,記憶就是人生。

所以,故鄉的味道是什麼?是你的時間,和你的經歷。是你在故鄉卻嚮往他鄉的美,可是到了他鄉卻更想要故鄉的簡單純粹。正如《舌尖上的中國》所說的:“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