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母親做的布鞋:一針一線裡的舊時光

母親做的布鞋:一針一線裡的舊時光

圖:來自網絡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所穿的鞋都是母親親手做的布鞋。那年月,農村生活相對貧困,但節儉的母親,用她那雙靈巧的手,總能把日子打扮得很有光彩。

母亲做的布鞋:一针一线里的旧时光

我們所穿的鞋,總是舊的沒扔掉,新的又做出來了。我們哥幾個都挨肩兒,鞋的大小差不太多,母親為我做的布鞋,我是捨不得馬上穿的。母親生前回憶說我在兄弟中愛拔個尖兒,鞋做好後,總是先穿大哥或弟弟那雙,把他們的鞋穿舊了再穿自己的那一雙。

當時,家裡實在不能穿的衣物,在母親眼裡可是能再利用的寶貝。經常見到她手抄剪子,把舊衣服上有用的地方剪下來,農村人把這些布片子稱為“鋪襯”。

待鋪襯積攢到一定數量後,母親會擇個太陽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是木製的八仙桌子支在院子裡,端出糨子,一邊往面板或是木製的八仙桌上抹糨子,一邊把鋪襯一片片鋪展平整對接粘好,粘滿一層後再粘第二層,一般不超過四層。打完一板後,在烈日下曬乾,遇上陰雨天,也會拿到熱火爐上或放到熱鍋沿上烘烤,這個過程叫打袼褙。用袼褙做的鞋底,不但透氣吸溼,還柔軟舒適。

母亲做的布鞋:一针一线里的旧时光

在做鞋底前,母親把鞋底樣子壓在袼褙上拿剪子開鞋底。開出的鞋底用“白花旗”條子沿完邊子,就該納鞋底了。

納鞋底用的大都是細麻繩,每納一針鞋底,都見到母親把針在頭髮上蹭一下,引過的麻繩繞在錐子把兒上使勁兒地拽幾下,那密密麻麻的針腳就留在鞋底上了。針腳的大小決定做出的鞋底是否耐磨。母親總是把鞋底納得很密,因為小蛋子淘,鞋底納稀了,鞋幫不等穿壞,鞋底會先磨露了。

納鞋底是個慢功夫,時間一長,手指會痠痛,眼睛會發花。有時母親手發麻不小心會扎著手指。每次見到,我都十分心疼,常安慰她道:“等我長大了,掙錢買鞋穿,你就不用吃這苦了。”母親微笑著說:“等你長大了,有媳婦做鞋了,我就省心了。”小的時候,許多夜晚,我是望著鞋底上密密匝匝的小針腳和母親那疲倦的眼睛而漸漸地進入夢鄉的。母親納鞋底那熟悉的麻線抽動的嗤嗤聲,現在還時常回響在我的耳畔。

母亲做的布鞋:一针一线里的旧时光

鞋幫的腳面部分,要剪成倒“幾”形,兩邊連上“鬆緊布”,這樣做成的鞋幫容易穿上腳。為了讓鞋的顏色協調美觀,細心的母親還要在鞋幫的邊緣繞一道邊條,再用細得不能再細的針腳縫,這叫“緝鞋幫”。緝鞋幫,最累眼睛。眼睛不好,會把鞋口“緝”得大針小線的,煞是難看。

我上了初中以後,家裡買了縫紉機,母親乾脆使用縫紉機“緝”鞋口,減少了做布鞋的許多辛苦。把“緝”好的鞋幫與鞋底兒組合到一起,叫上鞋,上鞋是做布鞋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沒個好手藝,鞋幫兒就會上偏,穿著難看更不舒服。有時都快上完一隻鞋了,端詳一下上偏了,就得用刀子割下來重新定位再上,因此,母親每上一針都要比量一下,認真對待每一針,避免白搭工夫最後前功盡棄。母親做鞋的細心和耐心是出了名的,她做出的鞋不僅穿著舒服,而且特別美觀。每次穿出去,人們都嘖嘖稱讚。

母親做的布鞋,散發著鄉土氣息,是母親生命的一部分,伴著我度過了那些寒苦的日子,也一直溫暖著我的心。

母亲做的布鞋:一针一线里的旧时光

改革開放後,手工做的布鞋漸漸地淡出了生活的舞臺。母親做布鞋的全部辛苦,也成了我美好永恆的回憶。如今,人們的觀念趨向自然和健康,而懷舊也成了現代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純情。穿上一雙合適的布鞋,反倒成為很多現代人追趕的時尚潮流。

20多年來,我穿過從商店買來的各種款式的鞋,但不知為什麼,我總感覺哪一雙也沒有母親親手做的布鞋舒適和溫暖。

母亲做的布鞋:一针一线里的旧时光

這裡,我要說的是:當你擁有一雙布鞋,擁有一雙包含母親惦記和祝福的布鞋,你就學會了感恩,儘管你踩著縱橫交錯的路,有黑暗、有泥濘、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會錯、不會斜,心中總會灑滿春風、陽光、幸福和歡樂!

相信看到這樣的一雙雙鞋,會勾起許多60、70、80後兒時的記憶。在我心目中,布鞋是我人生中穿過最溫暖,舒適的鞋子。雖然現在不常穿它,但只要見到鞋櫃裡的布鞋,就想母親那雙佈滿皺紋的雙手,那雙從貧苦中辛勤勞作的雙手,那刻滿歲月滄桑的雙手。

母亲做的布鞋:一针一线里的旧时光

那些布鞋彷彿在告誡我做人也要像那雙鞋踏實,耐勞,不忘本,學會勤儉節約,同時也告誡我要學會感恩,學會孝順父母。那雙布鞋凝聚了一個偉大的母親一針一線的心血,像涓涓細流,流入我生命的血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