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舌尖上的安徽-符離集燒雞

舌尖上的安徽-符離集燒雞

西風佳處認非遺,麻辣鮮香共一奇

滷汁果然勾味蕾,玉肌自是惱娥眉

誰將籬下尋常物,烹出人間絕妙詩

可笑平生無外債,獨餘酒債在符離

秋山閒草

符離集燒雞與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錦州溝幫子燻雞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雞”,其中符離集燒雞更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雞之首”。在我國1959年國慶大典上,符離集燒雞被列為國宴名菜之一。

舌尖上的安徽-符離集燒雞

>>>>現在定義上的符離集燒雞

現代定義上的符離集燒雞,其製作技術形成於20世紀初。1910年,原在山東德州經營“五香扒雞”的管再州,因其獨生女兒嫁到符離集,而遷居符離集,繼續經營“五香扒雞”。後為適應顧客口味,招徠生意,管再州在製作工藝上作了改進,成了當時有名的“管家紅曲雞”,興盛一時。

1915年,江蘇豐縣人魏廣明來符離集經營燒雞。他在管再州製作的“紅曲雞”的基礎上,增加配料,美化造型,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符離燒雞。1952年,符離人韓景玉吸取管、魏兩家制作的優點和特長,在配料上力求齊全,在技藝上精益求精,創出十三味中藥、十五道工序滷料製成的韓家扒雞。符離集燒雞遂此逐步發展成為色、香、味、型俱佳的名特產品。

舌尖上的安徽-符離集燒雞

不要以為符離集燒雞的歷史只有這麼短哦。

1984年,江蘇徐州考古發掘漢墓,在楚王劉戊之墓的庖廚間,出土文物有銅鼎、盆、勺等食物容器及鐵釜、陶甑等炊煮器具。據說在庖廚間保存有楚王屬縣的貢奉物品符離雞,符離雞盛放在陶盆內,上有泥封,並蓋有“符離丞印”的封記,雞骨基本保存完好,考古專家鑑定和推斷,是古符離縣貢雞。這一發現證明符離雞的出名,至少在2000年以上。

舌尖上的安徽-符離集燒雞

符離集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西通中原,東近洪澤,南接蚌埠,北臨徐州。北有離山,南產符草。以前這裡水草茂盛,沼澤遍佈,野雞結群出沒其間,當地居民擒而飼之,逐步演化成遠近聞名的符離麻雞。

當地農家飼養的土麻雞也都是離山野雞的後代。以這種土麻雞作原料,經過製作出的符離集燒雞色佳味美,肥而不膩,熟而不破。

舌尖上的安徽-符離集燒雞

當然,除了原料的正宗之外,製作工藝的精益求精也是關鍵。

>>>>精益求精的製作工藝

符離集燒雞用優質的雞種,科學的配料,精細的製作技術進行生產。要經過宰、燙、搓、洗、扒、磕、漂、別、晾、炸、滷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

1.宰、燙、搓、洗宰殺時,放淨雞血,投入60~65攝氏度熱水中,三、四分鐘即可。既不讓燙破老皮,也不能生硬拔毛,影響質量。燙後放在案上搓淨雞毛,洗淨雞身。

磕、扒、漂、別雞身洗淨後,扒出內臟,用清水漂淨雞血。從雞肛門處橫剪開,將雞坐骨磕斷,肋骨壓扁、掰開,將雞兩腿折斷,不能脫皮,插入肛門內。左翅膀從宰殺刀口穿入雞嘴內拉出倒別,右翅膀翻別向上,使雞呈橢圓形。

2.晾、炸、滷雞漂、別後,白條雞串入竹竿晾淨浮水,用高濃度飴糖或蜜水沾抹雞身,放入100度左右的油鍋內翻炸(油用植物油),老、小雞要分別炸。嫩雞炸幾分鐘後撈出,呈金黃色,然後放在滷鍋裡滷。滷湯愈陳愈好,嫩雞滷20分鐘左右,老雞約滷一小時。在滷雞的同時將配料袋放入滷鍋內。配料有八角、小茴香、砂仁、白芷、桔皮、辛夷、草果、三乃、良姜、肉寇、花川、丁香等十幾種香料。

舌尖上的安徽-符離集燒雞

這樣製作的雞:雞香肉爛,爛而連絲,一抖就散,肉爛脫骨,肥而不膩,鮮味醇厚,齒頰留香。富含蛋白質、脂肪、磷、鈣、鐵,和維生素E、B1、B2、尼克酸等營養素,且具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之功效。

正宗的原料以及精益求精的製作工藝,保證了符離集燒雞的品質。1956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食品展銷會上,符離集燒雞以其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名列前茅,飲譽於世。1980年在全國食品總公司舉辦的熟食品內部展銷會上又名列第一。2008年,符離集燒雞工藝被評定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6月14日,又被批准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大事,更是安徽人的驕傲、宿州人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