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現在銀行的理財安全嗎?

憶10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真是五花八門,銀行已經不單單靠存款業務了,現在還代理了保險、基金、債券、信託以及自營理財產品;至於現在銀行的理財安不安全沒有絕對值安全,購買的不同理財就會相對應的承擔不同的風險。

銀行的理財產品總體大框架可以分為兩類固定收益產品、浮動收益產品;前者股東收益率產品是屬於低風險,這種理財產品是安全的,信任度也是非常高的;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等之類的屬於固定收益產品;浮動收益產品也就是相對固定收益產品風險性大,安全性比較低,有可能會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但也有出現高利息的時候,就是風險與利息成正比例;比如銀行的保險產品,信託產品,外匯產品等之類的。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確實非常廣泛,有些銀行工作人員為了完全自己每個月的理財任務,把保險業務當中存款業務介紹給儲戶,而儲戶由於盲目追求高利息的產品,根本沒有顧忌理財產品的風險,盲目跟銀行簽訂理財合同,連合同是什麼內容都不清楚就直接簽名;等隨後購買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購買的不是固定收益理財,而是浮動收益率,本金出現虧損情況的理財,變成了保險、外匯、信託之類的理財產品,這種事件在很多銀行都發生過,也在很多人的身邊人也遇到過。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留個心眼,從本金安全性角度出發的話最好要購買固定收益產品,其他產品最後不要去購買;另外再有就是別把財產都放同一個理財產品,最好是分開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理財;最有就是跟銀行確認購買理財產品之前要仔細閱讀合同,看看合同是否跟銀行工作人員介紹的大致相同,避免陰陽合同,避免被銀行忽悠。

自己的財產自己做主,購買任何理財產品都要考慮風險與收益,不能盲目追求高利息而去忽略了風險,理財風險與收益都是成正比例的。


老金財經


你好,我從事銀行工作多年,接觸瞭解銀行理財也有很多,要說銀行的理財安全嗎,我只能說相對安全。

銀行理財相對於股票、基金、黃金、期貨還是很安全的,但是相對於銀行存款還是有一定風險的,銀行理財就是銀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把客戶的錢投資到多個金融市場,所以風險是很小的。

現在銀行一般分兩種理財產品,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

保本理財,風險更低,但收益普遍較低,根據現在行情,國有銀行保本理財一般在3.0-3.5%之間超過3.5%都不多,但是個別股份制銀行理財可能比較高一點。如果不太在乎過多收益,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選擇保本理財也是很好的選擇。

非保本理財,不承諾本金無損失,而且收益也只是預期收益,但是預期收益相對保本理財來說,高於保本理財,但是風險等級也相對較高,但是對於經常購買銀行理財的都知道,銀行理財相對比較安全,不僅本金不會受損失,收益也能達到,並不屬於風險類投資產品。

但是有一點,銀行理財一般都是固定期限,而且中間不能提前支取,相對存款來說流動性偏弱,也是有些人不願選擇的原因之一。而且對於銀行來說現在對銀行理財限制也越來越多,因為銀行不願客戶大金額購買理財,會影響存款比例,所以理財產品也是限量發售。或者根據客戶資產情況評估發售,同時也有購買起點限制,大部分理財要求5萬以上才能購買,所以由此看來銀行理財還是可以選擇購買的。

通過了解其他銀行理財情況,銀行理財基本沒有出現過本金損失的情況,但是提醒一點,購買銀行理財還是選擇大行購買,降低銀行內部系統風險。不論怎樣,最主要理性投資。


一個財經小人物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大類分為非自營理財產品和自營理財產品。

非自營理財產品

銀行代為銷售的理財產品,這類產品信譽上無法保證、投資方向多樣化,一般投資人很難甄別,所以存在一定的風險。

以前銀行經常曝光理財產品違約問題大多數來自於這類產品。

自營理財產品

在傳統銀行理財產品中,銀行自營產品一般會分為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兩種。

1.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安全係數基本上不會有任何問題,本金和收益都有保障,一直以來銀行理財已此類產品為主,同時也是穩健型投資人選擇的主要投資方向。

2.非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規定預期收益率,但是並不保證到時候就是按這樣的收益率兌付,收益有可能變動甚至本金也有可能出現損失。但實際上銀行非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基本上都能實現按預期收益率兌付,因為銀行一旦某一款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低於實際收益率,則直接影響到其他理財產品的發售,所以銀行一般都會隱性兜底。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也意味著自去年11月份開始徵求意見稿以來,新規終於落地,資管新規倡導打破剛性兌付,對產品實施淨值化管理。

淨值型理財產品,其運作模式與基金類似,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者購買產品前無法預知產品實際收益率,而是根據產品實際投資運作情況定期在產品開放申購或贖回日公佈產品淨值,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

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保本保收益、非保本保收益類理財產品形式將發生變化,最終會向淨值型理財產品方式靠攏。

為了規避資管新規規定,滿足大部分穩健型投資人對低風險的要求,銀行發行具有“保本”性質的收益憑證類產品漸漸受到歡迎。

收益憑證作為債務融資工具,約定本金和收益償付需要與投資標的掛鉤,不屬於資管產品範疇,因而不受資管新規影響。

收益憑證可分為固定收益型和浮動收益型。

固定收益型收益憑證是在保障投資本金的基礎上,到期還會按預先約定的固定收益率計算支付給投資者收益;

浮動收益型產品是除了保障本金和一個較低的固定收益外,還有可能獲得與標的資產表現掛鉤的浮動收益,這種產品有存在損失認購本金的風險。

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投資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方式將更多樣化,同時對於理財產品市場這塊大蛋糕,各銀行都在籌劃成立資管子公司來專業運營。目前包括招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已向銀監會遞交了資管子公司申請批准,意味著銀行理財正式拉開了市場化運作的大幕。

作者簡介:財務專家、財經問題研究專家,具有多年的不同行業財經領域實戰經驗。本頭條號解讀大眾關心的樓市、財經話題,用專業眼光幫你分析問題背後的真相。如果你對本內容感興趣,請點擊關注吧!


財經微世界


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有二種類型:一種是銀行自己推出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貨幣基金。這在2018年4月之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幾乎都是按照年化收益率償本付息,基本沒有銀行出現過理財違約現象。而到了2018年4月26日資管新規頒佈後,對於銀行的理財產品做了一些調整,最主要的就是打破銀行對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從安全性來說,銀行自營的產品裡面保本理財產品比較安全,都可以百分百保證本金。不過,監管部門規定除存款外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因為投資是有風險的,銀行有責任向投資者揭示任何風險的存在。原則上是,銀行推出自營的理財產品雖然比較安全,但原則是利率越高風險越大,利率越小風險越少。

作為投資者在購買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時要做到三個方面:第一、分散投資,減少風險。如果你投資30萬買理財產品,就要分成3份分別買3只理財產品,如果發生一隻虧損2%,一隻賺了4%,另一個賺了10%,那麼平均收益也有4%,這樣可以使投資者分散購買理才產品的投資風險。

第二,期限不要太長。目前國內經濟形勢充滿變數,理財產品風險系統數不言而喻,建議投資者最好不要投資一年期以上的理財項目,只要購買3-6個月的理財產品就可以隨時調轉船頭。第三,目前監管部門給了各個理財機構一個過渡期,改過渡期要到2020年底才算結束,所以,現在投資者還可以著重購買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至少,短期內銀行還是可以推出保本保息理財產品的。

另一種,銀行理財產品的“飛單”指,是指銀行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向投資者推薦銷售銀行以外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包括保險、基金、私募理財、P2P產品,乃到“虛假理財”產品。也就是說,投資者實際是購買非銀行進行管理的的理財產品,這些產品本身就虛構了一些不存在的項目來欺騙大家。

而對於投資者來說,不要輕信銀行銷售人員的推薦,儘量不要購買銀行代銷的產品。要做到以下幾點防範措施,才能確保你的投資資金安全:第一,在簽署理財產品時要認真閱讀,發售理財產品一定要是該銀行各稱。對於明顯有保單、第三方理財的產品要予以拒籤。不要光顧宣傳冊上面講的高回報率。

第二,按照規定,銀行只能發行已在理財系統進行登記並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信息,核對所購買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如果查不到,那這個理財產品肯定是有問題,可以向監管部門進行舉報。第三,在簽訂理財合同時,應做好錄音錄像備案,避免發生糾紛。


不執著財經


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及《理財新規》落地後,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再發行保本理財產品,理財產品以淨值發行,打破剛性兌付,對此很多人對於現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感到了擔憂,在沒有保本理財後,銀行的理財產品還可以信任嗎?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

任何一款產品,其風險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投資的產品,貨幣基金為什麼風險低呢?因為它投資的主要為定期存款以及票據、債權;而金融衍生品為什麼風險高呢?因為它投資的主要是期權、期貨這些變動性極高的產品。

所以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投資的方向,按照投資方向的不同,目前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主要劃分為五個等級:R1、R2、R3、R4及R5、級別越高風險越大,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越高。

不過雖然商業銀行名義有劃分五個等級,但是發行的產品確是以R1及R2為準,對於R4和R5的產品極少涉及,比如郵儲銀行目前R4-R5僅有4只在售的產品,工行R5沒有發行,R4的有12只,產品數量均遠遠低於R1-R2的產品。

此外,在購買銀行理財之前,銀行會讓你做一張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該表可以測算你可以購買的理財產品等級,90%以上的人可以購買的也都是R1-R2級別的產品,如果說購買R1-R2的產品,只要你不是遇到“飛單”或者“虛假”理財,那麼根本無需擔心本金是否會發生虧損,因為這兩個級別投資的產品風險級別都很低,與貨幣基金不相上下。

非保本理財出現虧損過沒?

非保本理財有出現過虧損嗎?目前網上可查的兩種:一種是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另一種有報道出來虧損的,基本都是“飛單”(比如華夏銀行嘉定支行的案例)或者“虛假理財”(比如之前民生銀行的航天橋支行案例)。


所以說只要不是購買到飛單或者虛假理財,那麼即使是非保本理財,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可能比較多,但是出現本金虧損的概率也不高,所以無需過於擔心。


鯉行者


朋友們好!銀行是朋友們理財的大本營,產品的集散地!對這個問題非常明確的回答:1,銀行理財正規可信靠譜!2,收益率中規中矩,但離朋友們的期望還略有差距!3,銀行理財也有風險,需要認真規避!

首先,從安全性來看,銀行理財是否靠譜:

銀行,是專業的金融機構,管理非常嚴格,有很強的監管,投資理財,門裡出身,經驗豐富,相對於市面上的各種理財,銀行的理財產品主要面向大眾,風險等級較低,安全性相對較高,管理嚴格有序,而且購買便捷,既可以網上也可以營業廳,有相應的錄音錄像,非常便於,售前售後售中,諮詢服務!一句話,既有和尚又有廟,靠譜!



其次,從預期收益率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是否靠譜:

如上圖,近期,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走勢圖!目前在4.3%左右!但實踐中,一些商業直銷銀行的,創新存款產品,一年期收益率,在保本的情況下,還要高於,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二者出現了倒掛…因此銀行理財產品,目前的收益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最後,對銀行理財產品做一個綜合性的分析:

1,銀行理財產品,分為自營,代銷,合作等多種類型,銀行所承擔的責任利益不同,要注意分辨!

2,銀行理財產品,有相應的風險分級從r1~r5,購買前,一定要認真做好,自身的測評,以便於匹配到合適的產品!

3,一定要在正規場所,通過正規途徑,辦理相應的理財手續,並核對相應的批號和資金賬戶,以避免一些,飛單等,非法理財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產品正規可信,面向大眾管理嚴格,靠譜!但也要認真分辨,做好測評和風險匹配,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安全性!
|


理財迦


家族財富密碼評論員董巖:

小編想告訴大家理財不是存款,投資是有一定的風險,只是風險的高低不同而已。2018年4月26號新的資管新規出來後,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兌付方式有了明確的說明,理財產品要逐步的實現份額化,要逐步的打破剛性兌付。說白了就是以後理財產品再也不是以前的按照預期年化收益率兌付的情況了,會逐步的變成實際年化收益率,比如以前某產品預期收益為5%,但是實際中卻虧錢了,按照以前的話銀行會給客戶5%的收益,那麼以後就按照實際兌付,虧錢了客戶就可能跟著賠錢而不是拿銀行的承諾利息了。

問題回到主線,那麼理財產品還安不安全還值不值得買呢?答案是理財產品還是那個理財產品,只是把理財的真是一面展現在了大家的視線下而已,以前銀行剛兌主要採用的是攤餘成本法,比如第一期賺10%,第二期賠5%,第三期賺15%,那麼三期一平均得出個平均數6.67%左右,那麼銀行按照5%兌付還會賺一點中間的差價,現在每期收益按照實際兌付,綜合下來其實可能賺的比原來還要多一點,因為銀行的攤餘成本後肯定要剋扣一點利潤的,反而現在都透明化了只能賺點手續費了。

而且我們還可以產區分散投資的方法降低風險,比如把我們的投資分成若干份,那麼最有平均後收益其實還是和以前差不多的。

總的來說理財不是存款,存在一定的風險,越高的收益就伴隨著越高的風險,在收益超過5%後每增加1%的收益那麼風險就會增加10%。而且資管新規對於投資者的界定也有了明確的標準,高風險的理財只能由合格的投資者去購買,原因很簡單合格的投資者收入水平和承受風險的能力都更強,可以接受高風險產品帶來的負面效果衝擊,而普通的低風險產品也明確界定了投資範圍,確保都是在風險較低的債券市場,當然這樣收益就會少一些。

投資過程中每個人都應當綜合考量自身的情況,進行理性的投資,相信只要做好這些每個人都能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收益回報。


家族財富密碼


能,這和自負盈虧沒關係啊。只不過以前銀行有剛性兌付的社會共識,現在經過一輪又一輪去槓桿,多種理財產品兌付危機,大家終於意識到,銀行也不能百分百實現剛性兌付。

但其實對很多從業者來說,不管自己在哪個行業,都覺得去剛性兌付是好的,但是第一單第一炮最好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今年以來理財市場相當慘淡,缺乏好的標的,銀行也缺少真正好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紛紛趨向保守,定期存款自營理財等比較低風險低收益的領域今年也比較多人幫助。開始銀行藉助結構性存款還想大幹一筆,馬上被監管發現了陰謀,迅速破壞掉了。

但無論如何銀行業是剛性兌付最後一塊陣地,只要能基本看得懂底層資產,只要能理解相關產品銀行方面已經做到了盡職盡責,不管是調查還是穿透還是親自操盤都成,總之就是,銀行現在合規風控都很嚴格,基本來說還是可以買一買銀行理財的,再說收益也沒多高,隨著貨幣基金都跌下百分之三,銀行的理財在輕度的合謀之下,也總有一天會掉下百分之三的。


程蟬


看清理財產品是自營還是代銷

銀行理財一般自營和代銷類。自營類是自主發行的,收益一般在4-5%左右,但是資管新規出臺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我們在剛買時儘量多諮詢理財經理的意見,看清產品投資方向,以及產品風險等級。一般銀行自營類理財建議購買穩健型、CR2風險的,千萬不可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忽視產品風險等級。

代銷類一般有信託計劃、基金或其他證券公司發行的產品。這類產品更要仔細閱讀條款尤其是向理財經理諮詢該產品的風控措施。

如果在無法把握風險和收益相差並不大的情況下,建議購買銀行自營產品。

推薦存款類產品

一些銀行特色存款類產品收益與理財產品相差不是十分懸殊。以浙商銀行結構存款為例,10月份一年期結構性存款最高可達4.2%,而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4.9%,相差並不大。如果追求產品安全性,不妨考慮此款產品。


財瑾微課堂


首先如果你購買的確實是銀行理財產品,那會虧本的可能性還是很低的。因為2015年到期產品中,其中僅有0.03%出現本金虧損,同時,你有超過99%的可能性收益很低(2016年銀行理財預期收益持續下滑,目前已經瀕臨4%)。

還有的就是,你所選擇的銀行是否靠譜,一般來說四大國有銀行中農工建,以及招行、交行、郵局等大型商業銀行都可以算比較靠譜。客戶只需要比較收益,比同類產品的單位收益就可以了。

這裡強調一點就是不要聽信部分駐點或巡點的行外人員忽悠,也不要輕易去找什麼理財或者投資管理公司,p2p網貸也是不要沾。

再者就是,銀行的產品類型也很重要,一般分為自營和代銷,自營的產品由於銀行的信譽兜底,所以整體來說還算是比較有保障的。一般來說客戶只要選擇自己接受的期限、起售金額和回報率即可。那麼代銷的理財就不一樣了,廣義上,基金(公募)、保險、私募、貴金屬都算理財產品,這時候就要擦亮眼睛了,避免入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