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林兴华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川村(林恩赐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川古村落索引图(林健华提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川太极福地(林双喜提供)

济川,古称“漈坑”,地处仙游、莆田、永泰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距游洋、梧桐、石苍三乡镇均约10公里。

村落四周群山环绕,古厝依山而建,沿飞凤朝阳山、龙头山错落分布,济水自东向西迂回流动,绵延约7公里,在上洋和下村各形成一个“活太极”。村落不远处是笔架山、金钟水库、粗溪温泉、三级浪瀑布。

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内鸡犬相闻、蛙声一片。代代相承的耕读家风,造就了今天名闻遐迩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远眺笔架山(林恩赐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金钟水库(林双喜提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三级浪瀑布(林双喜提供)

一、济川的历史沿革

唐圣历二年(699年)始,济川正式列入行政管辖,属清源县游洋镇;天宝元年(742年)属仙游县游洋镇。当时游洋镇,也叫游洋峒,峒即山洞,因土著居住在洞穴而得名。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至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属兴化县兴泰里。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至民国初,属仙游县兴泰里。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仙游县第四区(古邑)。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六月,属仙游县浔阳乡。

1949年7月1日起,属仙游县浔阳乡人民政府。1949年10月至1952年2月,属仙游县第十区(古邑),称济川乡。

1952年3月,属仙游县第十四区(石立),第十四区改称石苍区公所,济川属之,称济川乡。

1958年4月,设立仙游县济川乡人民委员会,下辖五星乡。

1958年9月属仙游县麦斜人民公社。

1962年1月属石苍人民公社。1984年11月起属石苍乡人民政府,称济川村委会。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川古村落(林恩赐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水(林恩赐摄)

二、济川住民的演变过程

(一)汉代就有先民在济川居住

相传,济川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据《古曰兴泰里漈坑》记载,漈坑居有雷、兰、盘、游、范、钟、占七姓,后中原南迁居济川有十八个姓氏家族,如林、陈、李、郑、张、吴、毛、宋、黄、谢、赖、王、天、程、曾等。

先民居住在济川牛角垵、石鼓寨、高垄坑、马鼻一带。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垄、马鼻一带还存有几座老房子,现已全部倒塌,淹没在滚滚历史尘埃之中。这一带随处可见的古瓦片、古石条、古地基,见证这里曾经人丁兴旺、人来人往。

如今济川最早住民的后裔大都已迁往异地他乡开科发甲,只有十几户黄姓、赖姓住民的后裔留在济川,迁往石壁仔定居。

遗憾的是,仙游地方史料未见济川汉代历史的任何文字记载,笔者依据的是口述历史资料。

(二)晋代衣冠南渡,赵相林皋后裔迁居济川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拾德堂(林双喜提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拾德堂内景(林双喜提供)

位于济川青松基点的“拾德堂”,原有对联:“西河忠孝无两姓,南渡衣冠第一家”,说明先祖是西晋永嘉(公元307—311)南渡时期就从河南西河迁来此地落居。可惜文革中楼名和对联被破坏了。

“拾德堂”为林氏堂号之一。林氏得姓始祖林坚第35代裔孙林皋,为赵国宰相,德高望重,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职,赵国人称之为“九龙”,林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因此其门第被赞颂为“拾德之门”。

现存“拾德堂”建于清末民初,带有南洋风格。据介绍,南洋一带有1600多名济川人后裔。清末民初,大批济川人前往南洋谋生打拼,他们赚到钱后不忘祖德,在原址上翻建“拾德堂”。

虽然济川林氏历史悠久,但今天林姓村民并非西晋永嘉南渡时林氏先民的直系后裔,大多数是明代“爱云公”后裔。详情待后叙述。

(三)唐乾符年间,九牧八房后裔迁居济川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族谱

据1995年修撰《九牧凤山济川林氏族谱》和2007年编纂《仙游县林氏大族谱》记载:唐乾符四年(877年),有一支林姓先民从游洋迁往漈坑(今济川)定居,传至第六代林泽,后裔不知所踪。

这支林氏先民系莆田九牧八房始祖迈公的后裔。根据族谱记载,世系依次是:一世迈公,雷州刺史迁给事中,子愈为漈坑祖,闽县、龙溪有支派;二世愈公,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明经及第,官终江州都昌县令,配姚氏,生五子:有滋(居长乐漈坑)、有慎(居安溪)、有嵩(后裔移居浙江泰顺)、简言(居福清)、以贤(后裔繁衍漳州、龙海、同安一带)。续配陈氏,生子岗(九牧八房兴泰开基祖);三世岗公,生子经;四世经公,詹以教补擢授泉州府学教谕,迁游洋镇,遂家焉。生子二:有道(明经及第,为晋江县令)、有德;五世有德公,擢授泉州府学教谕,生子智;六世智公

,生子二:复、由义;七世复公,智公长子,唐授太子校书,生一子:祚;由义公,智公次子,唐大理寺太卿,生一子:丹;八世祚公,复公之子,任律令,子二:绪、淳(綧);丹公,由义之子官光禄大夫,子二:泽、庸(清);九世绪公,祚公长子,宋至道年间(997年)任润州教授,子二:朴、相;淳(綧)公,祚公次子,于杜吓为马泽祖;泽公,丹公长子,治平二年(1065年)建桥一座、凿井一口,造福于人,配陈氏,子三:祐、瑜、稷;林清,丹公次子。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漈坑(今济川)初祖九牧八房迈公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凤山二世愈公像

这两本族谱的记载内容也有值得探究之处,如《九牧凤山济川林氏族谱》记载,愈公为漈坑(今济川)祖,愈公第六子祖居于漈坑;无独有偶,愈公长子有滋居长乐漈坑,两地地名完全相同。因此,“愈公为漈坑祖”是指仙游漈坑,还是指长乐漈坑,有待进一步考证。

《仙游县林氏大族谱》第302页记载,“济川始祖由义公,乃唐九牧迈公后裔,列披公第七世,于乾符四年(877年),从游洋迁往济川定居,传至第六世泽公,其后裔去向待考。”这段话亦有不合逻辑之处。因为迈公出生于775年,距877年只有102年,不可能有七世。根据“古代平均三十年为一世”和“…传至第六世泽公,其后裔去向待考。”这两个节点推算,当年迁往济川定居的可能是迈公世系四世经公,而不是七世由义公。还有一种可能是,林氏先人先在济川定居,后迁往游洋,再从游洋回迁济川。

(四)元代济川历史断层

《仙游县林氏大族谱》《九牧凤山济川林氏族谱》均无元代济川林氏世系的记载。但在《仙游县林氏大族谱》第444页《历代进士名表》记载:“林二才,九牧八房,石苍济川,赐进士。”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云顶岩碑铭

据重勒《云顶记》(碑铭)记载:“咸淳庚午(1270年),…越十余年,…岩之昔创,乃荥阳司马公及林二才,…岁至元丙戍(1286年)三月蓝田赵大仙笔。辛巳年斡缘郑岩璀、郑又新、林法全、王法应、林二才等舍钱壹佰伍拾贯入缘。智目大师同永山居士林二才谨立”。

由此可见,历史上确有林二才其人,且生活的年代为宋末元初,但族谱世系为何没有林二才的记载暂无法考证。

笔者推断,元代济川历史断层跟人口大量外迁有关。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游洋人林居裔聚众起义,称西平王,义军达1万多人,声动朝野。起义失败后,宋太宗翻览地图,认为游洋“地险民顽,欲以德化之”,决定在此单独设军立县,加强控制,并亲自取名“兴化”,即兴天子之德,以感化顽民之意。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兴化军管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兴化县自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起,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止,共存在了470年。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莆田县的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仙游县的钟山、游洋、象溪、石苍;永泰县南部和福清县南部的一小部分。

兴化县人才辈出,两宋期间出了五个状元。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兴化县清源西里薛弈殿试武举第一名,是目前有史料可考的中国第一个武状元;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兴化县林自以太学上舍生,两优释褐状元;南宋乾道年间,兴化县萧国梁(今永泰人)、郑侨(今仙游人)、黄定(今福清人)接连三科高中状元,轰动朝野。

兴化县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更替,遭受改朝换代的兵乱和战祸,境内不时有人造反、暴乱,民不聊生。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兴化县撤销时,全县只剩下300户461人,人丁凋零,其余人口大部分外迁,主要迁徙到闽南漳州一带定居。

明末清初,他们的后代子孙有的跟随郑成功,有的自发移民去了台湾,今天台湾“雾峰林家”就源自“游洋林”。

综上,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元代济川的历史断层。

(五)明朝游洋九牧八房后裔、永春九牧六房后裔迁居济川,繁衍至今已历二十世

到了明朝中后期,济川再次繁荣兴旺。九牧八房雷州刺史迈公之后、宋绍圣元年进士迪公后裔,从游洋回迁济川;九牧六房邵州刺史蕴公之后,国子监邕公之裔,有超公之孙存清公也从永春乌石迁入济川。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简要介绍下林氏简史。

1.济川林氏源流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林氏得姓始祖坚公像

林氏之先,出自黄帝高辛之后,历夏商三十二世而生比干。比干公之子坚,周武王赐姓林,坚公为林氏得姓始祖。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闽林始祖禄公像(林少川摄)

自坚公至东晋禄公,历经四十六世(或曰七十九世、八十一世)。禄公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郡,为开闽林姓始祖。

历十世,茂公出,茂公任隋右丞,迁莆田北螺村,为莆林基祖。又五世,万宠公出,万宠公生子三:韬(阙下林祖)、披(九牧林祖)、昌(游洋林祖)。

批公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先后登科,俱为州牧,世称“九牧林家”。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九牧祖祠牌坊(陈伟摄)

上文所述,九牧八房迈公后裔于唐乾符四年(877年)从游洋迁入济川,传至宋代泽公,其后裔不知所踪。但族谱对泽公的堂兄绪公一脉记载清楚,世系为:绪公生子朴;朴公生子迪。林迪为林泽的从孙,后居游洋龙山。至迪公,九牧八房迈公世系已历经十一世(晋安二十七世)。

林迪是九牧八房代表性人物之一,字吉夫,1094年登甲戍科毕渐榜进士第四名,曾任福州左司理、龙溪县令,避蔡氏隐于游洋龙山读书楼。主持建两祠:游洋祠(九牧凤山祠)、城关金石山宗祠(仙溪林氏大宗祠)。

迪公生贵卿;贵卿生缵;缵生崇;崇生远;远生亿;亿生世缜;世缜生觚哥;觚哥迁居上楼坑里,生子德;子德生有成,有成生惟善。惟善(1390—1425),生子盛宏、敬宏、濬宏(济川族谱作“浚宏”),称孟、仲、季三房。

据族谱记载,惟善公为游洋人,其长子盛宏、三子濬宏及后裔迁居济川。

2.九牧八房迈公世系盛宏公、濬宏公后裔迁居济川

济川族谱未明确记载盛宏公、濬宏公及后裔迁居济川的具体时间,但根据世系推断,大概在公元1480年前后。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盛宏公像

(1)盛宏公,惟善公长子,乳名添保,子一:聪。盛宏公坟在牛角垵。聪公,字时达,居济川(漈坑)东兴,为东兴始祖。今天东兴厝一带林氏基本为盛宏公后裔。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濬宏公像

(2)濬宏公,惟善公三子,生子四:旺、暄、晒、曙,分文、行、忠、信四房。坟在桥光岭头宫两边,俗称蛇墓。濬宏公长子旺、次子暄居济川;三子晒及后裔迁居游洋小沽、惠洋、桥光南阳;四子曙公居游洋桥光村。

旺公,濬宏公长子,字时举,后裔居济川桂花厝暄公,濬宏公次子,字时昭,号快轩,生二子:文、武。文,即“爱云公”;武,即“崇春公”。今天济川林氏大都为“爱云公”后裔。至爱云公,九牧八房迈公世系已历经二十四世(晋安四十世)。“爱云公”为济川林氏中兴的标志性人物,下文详细介绍。

九牧八房济川林氏表德排行自爱云公、崇春公始,次序为:学于守尔,子曰先王。九牧名昭宇宙,三仁德配乾坤。目前已排至“坤行”。今后为:绍圣忠良光祖国,贞元文献耀宗邦。

3.九牧六房蕴公后裔迁居济川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九牧六房初祖蕴公像

明永乐四年(1406年),九牧六房邵州刺史蕴公之后,国子监邕公之裔,有超公之孙存清公从永春乌石迁入济川,繁衍至今已愈19世。乌石林氏表德排行次序为:存景子汝俊,宗元如光延。文谟武承,友启族人。

4.林文、林武兄弟对济川的影响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爱云公像

林文,字学周,号爱云,配黄氏,子四:德(石松)、瑢(秉松)、琯(屏山)、琨(少云)。《仙溪县志》有传。墓位于济川天堂宫东北方向400米左右的上坡上,铭文为:“明敕贈徴仕郎爱云林公墓”,至今保存完好。

相传,爱云公为不仕之鸿儒,于明万历年间执教于济川。他收安溪人李先著为义子,并悉心指教先著学业。后来,李先著考中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沈懋学榜进士,官至大中大夫云南布政司右参政。爱云夫妇去世后,李先著悲痛不已,上表朝廷,乞求为义父义母树碑。这块石碑矗立在离爱云墓几十丈远的下方位置,体现“弟子拜师”的尊师之道。

石碑上书:“賜進士第大中大夫雲南布政司右參政通家晚生李先著頓首拜書 明敕贈徴仕郎府軍衛經歷司經歷愛雲林先生暨孺人黃氏墓道 萬曆丁酉年三月吉日不肖男瑢琯琨嗣孫清隽等仝泣血立石”。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爱云公墓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爱云公墓道石(陈伟摄)

万历丁酉年,即1597年。根据族谱记载,爱云公长子德(石松),十九岁夭,林琯之子清隽过继给林德作嗣子。因此,爱云公墓道石上刻的是“不肖男瑢、琯、琨、嗣孫清隽等仝泣血立石”,没有刻“德”的名字。

(1)德(石松)公一脉在济川繁衍至今已至“乾行”,“配行”代表人物有伟生、伟君、伟拔兄弟等。

(2)瑢(秉松)公一脉在济川人丁兴旺。瑢(秉松)公生子献纲。献纲,字守白,号芹川,任北直隶丁字库大使,《仙游县志》有记载。献纲生子云台、龙台、益安,斗雄。长子云台居济川长房,次子龙台迁居赖店,三子益安(奄)居济川三房,四子斗雄居济川四房。

长房云台公世系繁衍至今,后裔代表人物有新农、新年、新旭和国强、国旅、国彪等。

三房益安公世系后裔代表性人物有志良、志好、志宝兄弟等。

四房斗雄公世系后裔最多。斗雄生子四:莲如、圣晋、上埕、云子(梓)。长子莲如为碗山祖;次子圣晋为云潭祖;三子上埕世系,28世至35世失传,39世代表人物有步清、步登、步舜、步高等;四子云子(梓)世系,至39世代表人物有国松、国荣、金灶、金火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川云潭祖厝(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川碗山祖祠(陈伟摄)

(3)爱云公三子琯(屏山)、四子琨(少云)皆有功名,琯于移宗时荐授泽州同知,琨任海康县尹,二人迁居仙游城关济川巷(漈坑巷)。爱云公以子贵赠泽州同知。明万历年间,林爱云还对济川巷(漈坑巷)“名宦祠”进行大规模翻建,竣工后改名为“忠孝祠”。如今它已成为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四大祠堂之一。

琯公生子清隽(石松公嗣子)、清伟。清伟于万历四年乡试中式,万历十年明经荐辟进士,历合水、浦江县令,政治有声。琨公生子清献(济川族谱作“清黼”),字守元,任两浙运判。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芳公孺人徐氏暨长男林樑墓铭

下面介绍爱云公之弟林武一脉。林武,字芳,号梅园,授宣义郎,配徐氏,子:林樑、林柱、林柘。林樑、林柱失传未详。

在济川村尾青龙桥遗址旁边的一个大石头上刻字:“济川林氏 荆室徐氏暨长男林樑墓 明万历乙酉孟春吉日芳仝男柱哭立”。由此可知,林武之长子林樑早夭,且与母亲徐氏合葬。但在大石头周边未见坟墓遗址。万历乙酉年,即公元1585年。至于林家为何把墓铭刻在天然的大石头上,至今是个未解之谜。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是,墓铭落款未刻林武三子林柘的名字。

林柘,字于茂,明万历年间任户部金律司,曾上奏朝廷为百姓免浮粮二百五十八石、牛匹◇◇米九◇◇石,里人在何岭祀之像。至今济川留有于茂故居和于茂捐资修建的青龙桥遗址等。根据族谱:柘公世系26世至34世失传未详;35世伍公,嗣子合编,衍至38世(三行)代表性人物有建设、建院、明营等。

遥想明朝万历年间,林文、林武兄弟一家几世簪缨,林文子林琯、林琨,孙献纲、清伟、清黼,曾孙韫山、明星,玄孙丹圃;林武子林柘,皆有功名,堪称济川一时之盛。

三、济川现存的历代遗迹遗址

(一)汉代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石臼(琪翔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古墙遗址(琪翔摄)

济川的汉代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在大路边水库、牛角垵、石鼓寨、高垄坑、马鼻一带。现存有清水宫、汉桥、古桂花树等。专家指出,这些文物虽没有确切证据可以佐证为汉代的,但至少可以确认为唐代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清水宫遗址(林恩赐摄)

清水宫,距离济川村部约3公里,坐西朝东,东水西流圣地。此宫曾为林、陈、朱、赖、雷、兰、盘、李、谢、吴等姓氏家族所用,面前石碑隔田化为盘,石龙化为猪脚,宫前有个水池,日出倒映宫中。古曰:汉代古迹清水宫,旭日照池影在宫。男人往宫前过,怀孕女子宫后行。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汉桥、古桂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古桥、古桂(林恩赐摄)

汉桥,位于屏山脚下,可通往牛角垵、石鼓寨。桥边有一棵古桂花树,据说是汉代古桂,主干被雷劈开只剩下原先三分之一,直径约30公分。每当桂花盛开的时节,远近清香四溢。

(二)唐代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云山书院(陈伟摄)

今天济川唐代的遗迹基本无存。云山书院,相传最初是唐代“南湖三先生”之郑露讲学的地方,经历代翻修仍古色古香。现厅堂供奉着“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和关羽、张飞塑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唐代泗洲佛

济川通往石苍乡的田坑岭古驿道上有座古寺庙,奉祀泗洲佛。经专家鉴定,该佛系唐代艺人雕刻。佛像青石雕刻,高约2尺,造型古朴,风格古老。遗憾的是,这尊泗洲佛于1994年10月3日被盗,至今尚未追回。

此外,《仙游县林氏大族谱》第446页《历代职官表》中记载了三个唐代担任朝廷命官的济川(漈坑)人,分别是:林复,太子校书;林由义,大理寺太卿;林丹,光禄大夫。迈公世系二至九世的其他朝廷官员,如林愈、林经、林有道、林有德、林祚、林绪等,未见记载。

(三)宋代

济川宋代遗迹随处可见,如宋代妈祖宫庙、宋桥、宋井、云顶岩寺、状元亭、古树“樟抱榕”、旗杆石等,可以想象当年济川的繁华。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天堂宫(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天堂宫(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护国庇民(陈伟摄)

宋代妈祖宫庙,又称“天堂宫”,位于龙头山下,坐北朝南,正对着笔架山峰。按地师的说法,宫址地形为五瓣莲花形状,该宫撰有“五瓣莲花香济水,三峰笔架映天堂”的柱联。天堂宫为方形建制,遥望如一方印玺镇压花心。

相传,宋初,游洋人林居裔聚众起义,在此祭天称帝,故称“天堂宫”。后来天堂宫奉祀妈祖林默娘神像,估计跟村民大都姓林有关。宫内悬挂牌匾“护国庇民”,系明代进士、礼部尚书林尧俞题写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宋桥(林双喜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宋桥(林双喜摄)

宋桥,位于济川村中,跨架济水,用四条长条石并排铺成,桥两边有石桥栏。桥墩以巨石砌就,整座桥古朴坚固,至今仍是村中交通要道之一。

宋桥上刻有简短桥铭:“弟子林泽与◇◇陈三十四娘及男祐男瑜男稷◇◇共拾钱打造石桥一◇乞保平安治平二年岁次乙巳仲冬二月谨题匠人郑◇”

林泽,即上文所说的“宋代泽公,其后裔不知所踪。” 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从宋桥的规模可以想象,当年济川人来人往。宋桥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莆田市志》《仙游县志》《石苍乡志》。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宋井(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宋井(陈伟摄)

宋井,与宋桥相距不到两百米,也是由林泽筹资建造。井深约4米,鼓形井栏为整体石穿凿而成,内径0.7米,外径平均为1.1米,上刻有“林泽及…舍金造义井一口,治平二年”。至今井泉依旧清澈,水量充沛,可供村中数百人取用。

相传,原先有两口宋井,分别位于飞凤朝阳山的凤眼上。后因外村一地理师心术不正,设计破了飞凤朝阳山的风水,自此另一口井的井水变浑而不能饮用,废弃至今而不知具体方位。自凤眼被破以来,济川大庴家族每代都出了个先天性盲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云顶寺(林双喜提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云顶寺(林双喜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郑侨状元亭(林双喜摄)

云顶岩保福寺,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南宋淳熙辛丑年(1181年),再度扩建;咸淳庚午年(1270年),建造正殿,初具规模;十年后,大兴建筑,建造了“妃宫”(妈祖宫)。百年后,寺庙坍塌。明万历年间,再度建寺装修。清康熙辛卯年(1711年)创建下殿,奉祀抗倭英雄王将军。

南宋乾道年间,兴化儒生郑侨在云顶结庐读书,并写下了励志诗歌《四季读书歌》,他于乾道五年(1169年)获殿试第一,后来成为南宋能臣,官至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副宰相)。《游洋志》记载:“旧有谶云‘漈坑卿监无人识,云顶峰前出状元’。宋乾道五年,郑侨应谶而兴。今林氏聚族于此,更名济川。”

由此可知,“漈坑”更名为“济川”,与郑侨状元有关;郑侨为南宋三朝元老,忠心辅佐帝王,济川即“辅佐君王”之意。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樟抱榕(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樟抱榕(琪翔摄)

古树“樟抱榕”,又称“合欢树”,位于济川云山书院后面。樟树约植于唐宋之际,树龄在1000年以上,高约30米;中间榕树树龄约100多年,与樟树连体共生。樟抱榕总胸围达12米以上,需10个成年人手拉手方可环抱一圈。千年“樟抱榕”全国仅存两棵,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千年古樟(图片来自《石苍乡志》)

千年古樟,位于济川青松自然村后山坡上,胸围6米以上,高约28米。古樟树虽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依旧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将军城门轮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将军城遗址(林恩赐摄)

将军城,离村中心五公里山路,位于济川东南部老鹰翅尾(地名)的悬崖峭壁上一处内陷的凹形地段,呈东西走向,宽2丈左右,长15丈,上悬百尺悬崖,下临无底深渊。东侧有一条羊肠小道穿过崖壁可以通达“城”内,“城”的另一头悬着一道水帘,易守难攻。

传说,宋末有位郭姓的老将军,率领残部退到济川,很快选择这处天然险关驻扎,并在洞口筑了一道门(至今还留有两块石门槽)。元军派兵多日围攻不下,遂在瀑布水源头下大量断肠草汁,守城士兵不知中毒,肠裂而死,全军覆没。为纪念这些民族英雄,此处称为“将军城”。将军城顶为古代练兵场,称老鹰翅展大丘田,田尾有石刻文字“宋元左二年”。

(四)元代

元代济川的历史断层,除了上文所述《仙游林氏大族谱》和重勒《云顶记》(碑铭)关于林二才的点滴记载,暂时没有发现更多元代遗址遗迹。

(五)明代

济川明代遗迹主要有于茂故居、于茂祖厝、青龙桥、屏山古寨、将军城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林于茂故居(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林于茂故居(陈伟摄)

林于茂故居,位于济川村村口青松基点(仓后),是于茂晚年在家乡建造,目前总体保存完好,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宅为独立体结构,上下厅十三间房组成,建筑精美,雕梁画栋,门面以青石板勒脚,刻有鹿竹花草雕饰,宅旁附设马厩,体现大户人家气派。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抱鼓石(琪翔摄)

于茂祖厝,位于青松基点大樟树之下,始建于明代,设有上下厅三座屋,大门前有一对特大的用青石打造抱鼓石,大门前有旗杆夹三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青龙桥遗址(林双喜提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青龙桥遗址(林双喜提供)

青龙桥位于济川村尾,桥头巨石上刻有“青龙桥”三个大字。建于明万历甲寅年(万历42年,公元1614年),是当时在京供职的济川人林于茂回乡省亲,见乡亲搭木桥涉水不牢靠,便捐资兴建。

据传,林于茂建桥之后,即兴在桥头镌刻“青龙桥”,此事被一位在宫中当宦官兴泰同乡知道,此人因“同乡不同命”怀恨在心,伺机向万历皇帝进谗言,告发于茂犯僭越之罪。万历帝即派钦差前往查探。林公急忙差人在桥头两端临时建立观音亭与上帝庙,并以砻糠混合松脂燃点熏灼,使庙宇呈乌黑古旧之貌,向钦差解释因见观音与上帝隔水相望,乃捐造连接天堂佛国之桥,故称青龙桥,结果躲过了这场灭门之祸。后来,这位太监被处反坐之罪发配充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远处为屏山寨遗址(林恩赐摄)

屏山寨,也称白石寨,位于济川东面的屏山山顶,建于明朝末年。寨墙用巨石砌就,环绕山巅,可御重兵。寨内分上下两层,地势平坦,可容纳千人以上。

据说,屏山寨是爱云公裔孙林读率乡人避乱御贼之处。有一年,闽南土匪吴治隆觊觎济川的富庶,率众攻打济川。济川民众在林读的带领下坚壁清野,坚守屏山寨。吴治隆恼羞成怒,将屏山寨团团围住,他听说屏山寨没有水源,就想困死村民。关键时刻,妈祖托梦给林读“人尿可以解厄”。林读恍然大悟,指引士兵将衣裤尿湿,晾晒在竹杆上。吴治隆误以为山上有水源,气急败坏,只好撤退,在撤兵途中又中了林读的埋伏,损兵折将,逃之夭夭。

此后,济川周边的小股土匪更不敢打济川的算盘,济川一境因而得以安宁。林读也因此声名远播,被选为兴泰里十八山寨总寨主。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远处为石鼓寨遗址(琪翔摄)

石鼓寨,位于济川东面的石鼓山上,也是明末清初村民避乱御贼之处。寨墙用巨石修建。石鼓山中有一天然洞穴叫“孔子厅”,济川读书人将用过的废字纸搬到洞中焚烧,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体现了济川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文化观念深入人心。民国初期,仙游县长林其干曾经亲往孔子厅祭拜,并盛赞这种优良传统。

(六)清末民初

济川清代遗迹主要有枪楼、宋下故居、林连伯故居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碗山枪楼(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东兴枪楼(林恩赐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下村枪楼(济川乡亲提供)

枪楼的主要功能是避乱御匪。原先村中有六座高层土楼,现今保存较好的有三座,分别为东兴枪楼、碗山枪楼、下村枪楼,建于清末民初。枪楼一般为四层土木结构,窗户外窄内宽,墙壁设有天眼,以放鸟铳御敌,1-3层外墙没有走廊,4层外墙设有环绕走廊,用于抛石阻敌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宋下古厝(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宋下古厝(陈伟摄)

宋下故居,始建于清代,为林清如和林清池两兄弟合建,分上下厅,为两层半土木结构,建筑精美,门前东水西流,面向田园,风光秀美。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林连伯故居(琪翔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林连伯故居墙上标语(琪翔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林连伯故居《朱子格言》(琪翔摄)

林连伯故居(粮仓),位于济川云潭自然村,建于清末民初,至今保存完好。二楼屋檐下方,东西两侧各藏着一块石碑,上有“朱子格言家训”,体现了主人对教育的重视。屋子外侧的墙壁上涂写着不同时代的标语,从“打倒地主恶霸,无产阶级万岁”到“毛主席语录”“三个有利”“三个代表”等,见证了不同时代的思想演变过程。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拾德堂(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拾德堂(陈伟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拾德堂窗户(琪翔摄)

拾德堂,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济川青松基点,坐北朝南,风水上有飞凤朝阳之说。三层半土木结构,长16米,宽12米,中间是天井,左右两个楼梯,两层“楼圈”;大厅左右有用红砖砌起两根“柱子”,并用红砖砌成弧形券门和圆窗,为南洋风格。

(六)宋元明清功名旗杆夹

村里至今留有宋、元、明、清功名旗杆夹十二对,见证了济川人才辈出。这些旗杆夹现散落在林于茂祖厝、云潭祖厝、大厝石臼两侧、碗山水井四周等地,有的成为铺路石。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两侧石条为功名旗杆夹(琪翔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功名旗杆夹(琪翔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功名旗杆夹(琪翔摄)

按照古代规矩,进士、举人等有功名之人才能在祖厝前矗立石旗杆,以光耀门楣。遗憾的是,由于岁月久远,史料记载不全,石旗杆物件遗失,这些旗杆夹对应的主人已无法考证。

根据《仙游林氏大族谱》记载:元朝,林二才,石苍济川,赐进士;《仙溪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年,济川林清伟,明经荐辟进士。如果加上林迪进士(林泽从孙,后隐居游洋龙山村)、郑侨状元(祖籍现认定为菜溪人)、爱云公义子李先著进士(祖籍安溪,但《安溪县志》未收入),济川共有5名进士。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碗山水井旁功名旗杆夹(琪翔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功名旗杆夹(琪翔摄)

关于举人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根据县志和族谱记载的古代官职表,除了上面五名进士,济川籍担任官职或封赠官职的还有10人:林爱云逝后,被朝廷封赠为泽州同知、征仕郎、府军卫经历司经历;林武,授宣义郎。林爱云的三儿子林琯任泽州同知,四儿子林琨任海康县尹;林武的三儿子林于茂任户部金律司主事。林爱云的孙子林清献任两浙运判,孙子林献纲任北直隶丁字库大使;曾孙韫山、明星任国学;玄孙丹圃任国学。

目前已无法弄清,散落在村落各处的功名旗杆夹是否与这些先贤有关。

四、千年古村焕新颜

岁月悠悠,两千多年过去了,今日济川更是人才辈出。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清华三连冠,父子双清华,父清华、子北大,兄清华、弟北大等高考奇观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有12名考上清华、北大,本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有800多人,博士学位16人、硕士52人、高级专业职称和处级以上干部近百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川村(林双喜提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川民居(琪翔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济川民居(琪翔摄)

近年,济川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美丽乡村,是莆田市惟一同时拥有两块“国家级金牌”的乡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笔架山瀑布(林双喜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笔架山瀑布(林双喜摄)

济川乡亲热爱家乡建设,热心公益事业,近年自发筹资开发建设笔架山登山道;云顶岩保福寺也已修葺一新,香火渐旺。

村两委积极作为,开拓创新,一手抓古村落修缮保护,一手抓美丽乡村建设,随着金钟水库投入使用,济川溪流综合整治,万亩油菜花种植,粗溪温泉、笔架山、高垄坑樱花生态基地陆续开发,古老的村落正焕发出新的动人魅力,千年古村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笔架山顶俯瞰金钟水库(琪翔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笔架山顶(林梅仙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莆田市仙游县济川村村史初考

笔架山状元门(方元福摄)

鸣谢:济川乡亲林恩赐、林双喜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简介:林兴华,笔名琪翔,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人,高级编辑,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今日头条号“东南新华”,代表作《福建状元的那些事》《寻找南少林》《西部娃的渴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