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世界第一糧倉”重見天日 能儲存中國一半糧食 千年穀物仍可發芽

若問起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稱得上是“昏君”,想必隋煬帝“楊廣”一定是名列前茅;世人對“隋煬帝”詬病至今,其無外乎興建兩都、廣設倉庫、苦修運河、修築馳道等,這些浩大工程都離不開勞民傷財、累死百姓等字眼,甚至一度將這些歸結到天下大亂的本質原因之中;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或許“隋煬帝”真的是奢淫無度之人,但這些工程也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就比如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堪稱世界第一大“糧倉”。

“世界第一糧倉”重見天日 能儲存中國一半糧食 千年穀物仍可發芽

暫且放下“隋煬帝”的功過是非,單說這座“世界第一”的糧倉;據史料記載,這座倉庫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其功能就是蒐羅儲存天下糧谷,這座倉庫主要負責的就是儲存都城以東州縣的糧食。這座糧倉之所以敢稱之為“世界第一”,不出意外的體現在它的面積之大上;而且在唐朝時期,對於這座糧倉還曾有過擴建和修繕,嚴格的說,這座糧倉的歷史橫跨隋、唐、宋三代朝廷,前後歷史超過500年。

這座糧倉之大曠古絕今,東西寬600米,南北長710米,總面積達到了43萬平方米;這麼大的糧倉,究竟能儲存多少糧食呢?據史料記載“天寶八年,唐朝全國主要糧倉的糧食總儲量為12656620石,其中含嘉倉就儲糧5833400石”佔了近一半,這還僅僅是唐朝,而且並未填滿;試想,按照“隋煬帝”驕奢淫逸的性格,他是很有可能將這座糧倉填滿的。雖然“含嘉倉”糧食的儲量驚人,但這還不是它最驚人的地方。

“世界第一糧倉”重見天日 能儲存中國一半糧食 千年穀物仍可發芽

“含嘉倉”的發現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於“焦枝”鐵路的修建,工程推進到洛陽時,這座千年前的“世界第一糧倉”才被無意發現,並最終得以重見天日;之後考古人員和歷史專家紛紛奔赴現場,它的歷史真容也得以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洛陽”在歷史長有多個朝代在此建都,這裡有歷史古蹟並不算稀奇,由於“含嘉倉”佔地面積太過巨大,發掘之初曾一度認為它是歷史上某個王侯貴族的古墓群;直到地下出土了一塊“含嘉倉”的銘文磚,專家們才最終確定這就是傳說中的“天下第一倉”。

“世界第一糧倉”重見天日 能儲存中國一半糧食 千年穀物仍可發芽

又經過徹底發掘後後,整個“含嘉倉”的真容得以呈現,其面積是中國考古史上,甚至是世界考古史中獨一無二的大發現;這座巨大糧倉目前共發現了287座用以儲存糧食的倉窖,東西成排,南北成行,排列相當規律和整齊,可見在隋朝時,這裡不僅是一座面積巨大的糧倉,更是當時建築精巧的完美體現。重點還不是這裡,真正讓人驚奇的是糧倉內居然還發現了千年前的糧食,竟然保存良好,與今天的“陳糧”幾乎沒有區別;更讓人驚訝的是,部分糧食還被送到“洛陽農科所”,經過特殊培育後竟能正常生根發芽,並於第二年結出了果實。

“世界第一糧倉”重見天日 能儲存中國一半糧食 千年穀物仍可發芽

這種現象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暫且不說其他科學依據,僅“相隔千年”這一點就足以震撼世界;這也說明了“含嘉倉”在防潮、密封性等方面做到了極致,充分體驗了我國隋朝時期的建築工藝和糧食儲存方法都已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經過考古人員的研究後最終弄明白了隋朝時期儲存糧食的方法:第一點當然是要保證乾燥,因此“含嘉倉”修築在地勢較高,且環境乾燥的地方;第二點,考古人員發現倉窖壁上多有火燒過的痕跡,後證實這是在糧食倒進倉窖前必須要做的工作,就是用火烘乾四壁以保證倉窖的乾燥和滅菌;第三點也是其儲存糧食的關鍵步驟。

“世界第一糧倉”重見天日 能儲存中國一半糧食 千年穀物仍可發芽

這一步驟相對繁瑣,據史料記載“以草木灰順勢攤在窖底,上鋪木板,木板之上鋪席子,席上墊穀糠後再鋪以席”,這還僅僅是第一步;做完這些之後還要在窖壁上用一層席子包裹,然後鋪上一層“糠”,最後再以一層席子覆其上;過程仍舊沒有結束,最後還要在距離地面半米處同樣用兩層席子夾一層糠的方式覆蓋,這種方法是隋朝時期用以儲存糧食特殊發明的“席子夾糠”法。

“世界第一糧倉”重見天日 能儲存中國一半糧食 千年穀物仍可發芽

這座“含嘉倉”雖算不上隋煬帝的豐功偉績,但足以證明我國古代的糧食儲存技藝之純熟;同時這座糧倉之大,也說明了“隋煬帝”對王朝覆滅早有預見,在都城中修建如此巨大的糧倉,很明顯是在做最後的掙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