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康熙帝病死没多久,雍正帝当众羞辱父皇的爱妃宜妃,你怎么看?

鞠文波


杀鸡儆猴,首先向大家表明现在的皇帝是我雍正,真正的掌权者也是我雍正,康熙的余威已过。二、雍正是维护自己母亲的威严,他想让康熙的妃嫔明白现在后宫的真正的掌权者是他的母亲,礼制不能逾越。三,借此打压宜妃儿子胤禟的威风。



宜妃,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与妹妹同为康熙的妃子。康熙帝很宠爱她,1677年八月,尚未生子的她被册封为宜嫔,之后生皇五子胤祺后晋封宜妃,在康熙帝最宠爱的四妃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惠妃,后来宜妃又生两子,后宫地位也逐渐上升,仅次于皇后。

1722年,康熙在畅春园去世,胤禛登上皇位,雍正继位后,为康熙举办隆重的葬礼,后宫的妃嫔、公主、皇子都需前来行礼。


宜妃在听到康熙去世后,大病不起,为了给康熙行礼,宜妃找人抬着软榻前往,但是她乘坐的软榻走到了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面前。这一幕被雍正帝看见,他十分生气,认为这种行为“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雍正帝当众斥责了宜妃的随从太监和宫女,雍正帝实际是在“指桑骂槐”,因为宜妃虽然不是自己的生母,但毕竟是自己的母妃,怎么也得顾一下先帝的面子。

虽然没直接被雍正帝骂,但是也让宜妃十分丢脸,在先帝灵前、大庭广众之下被新皇帝斥责。之后雍正帝还觉得不够,居然在十一月二十九日颁布圣旨,公开指责宜妃的行为,主要罪名有三条:“一、宜妃没有向皇太后行礼。二、宜妃坐软榻走到皇太后面前。三、宜妃不尊重新皇帝。”在圣旨最后雍正帝用严厉口气说到:“自传之后,若仍前不改,定按国法治尔等之罪。”


《清史稿》原文:“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上谕: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今朕新即大位,凡事遵循典制,率由旧章。当年皇太后见太皇太后礼,何等整齐严肃,众母妃皆所睹悉。……(宜妃)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朕若不传,恐于国体乘违,所关重大。自传之后若仍前不改,定按国法治尔等之罪。”

1723年宜妃迁居儿子允祺府邸,1732年允祺病死,1733年八月二十五日,宜妃去世,乾隆二年入葬景陵妃园寝,由于宜妃的儿子胤禟是雍正的政敌(八爷党),雍正帝与乾隆帝在尊封先朝妃嫔为太妃时,都将宜妃排除在外。

如有错误,望斧正。


司马长史


雍正帝在继位之初之所以当众羞辱宜妃主要的原因是宜妃倚仗昔日康熙帝宠爱娇纵妄为,不把雍正放在眼里。宜妃在康熙帝灵柩前竟然坐着软榻跑到了雍正帝生母德妃之前,并且宜妃为雍正政敌胤禟之母,羞辱宜妃有助于打击九阿哥。

雍正帝即位之初,朝中仍有几股反对势力暗中酝酿,伺机夺权,特别是以八阿哥胤祀和九阿哥胤禟为首的“八爷党”。雍正为了打击这股反对势力也一直在寻找借口。而九阿哥的生母宜妃不知道是年老昏聩还是恃宠娇纵竟然在康熙帝灵前乘坐软榻,不仅乘坐软榻,还将软榻抬到了雍正帝生母德妃之前。康熙四妃中的排名是“惠、宜、德、荣”,宜妃确实排在德妃之前,宜妃资历也远远高于德妃。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德妃之子已经继位,德妃母凭子贵,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圣母皇太后了,而宜妃只不过是一个太妃,地位远逊与德妃。宜妃的举动既是对德妃乌雅氏的不敬,更是对新继位的雍正帝不敬,用现在的话说,叫“没瞧得起你”。雍正帝的愤怒可想而知。但毕竟宜妃是雍正帝的庶母,是长辈,雍正帝也不好过分责骂。也只是在痛斥了宜妃侍从之后下诏斥责了宜妃。



宜妃在雍正帝的打击下地位骤然下降,这也对其子胤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宜妃母子被从舆论上首先打倒了。


历史课课代表


杀鸡儆猴而已,说白了就是给前人看,别以为自己资历老,就可以不守规矩,现在是雍正不是康熙了,基本每个朝代都会有类似的事件,只是方法不同异曲同工,其实这么做也不算对康熙的不尊敬,而是巩固自己的政权,很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