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包青天為什麼可以穿龍袍?

SQ周大大


古代只有皇帝才能夠稱得上龍,也只有皇帝才敢穿龍袍,平常要是在誰家裡找到了龍袍就直接可以扣上謀反的罪名打入大牢了。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細心的人就會發現包拯就穿了一件身上花紋有很多龍的衣服,而且還經常在皇帝眼前晃來晃去,不僅沒有事還受到皇帝的欣賞,這就讓人感到很困惑。

說起包拯沒有一個人不熟悉,包拯是北宋名臣,一零二七年,包拯榮登進士第,對練兵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認為應該居安思危,充實邊界保護邊界。後上奏朝廷希望可以開放港口通商做買賣,包拯很多次彈劾大官,因此皇帝提拔他為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廉潔公正、剛毅不屈,不攀附權貴,辦案時鐵面無私。

包拯因廉潔被百姓稱道,而且做事絕不手軟,為整治官吏風氣,懲處貪贓枉法之人,他彈劾私自買賣精鹽來牟取暴利的張可久,把士兵當成奴役一樣使用的知州任弁,以及仁宗最信任的太監閻士良等人,其中社會意義最深遠的是王逵。王逵多次任轉運使,用各種理由來剝削百姓的勞動,百姓終於忍受不了,奮起抵抗,可他生性殘忍,百姓勢單力薄,只能無奈被捕,一時間怨聲載道。但王逵與朝中宰相私交很好,宋仁宗又很相信他,所以完全不害怕。因為這件事,包拯上奏多次,仁宗也沒理會,包拯大怒,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不體恤百姓。

此外,包拯還彈劾過宰相宋庠、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時,包拯又先後彈劾濫用職權私自買賣土地官邸的張方平和在蜀國歌舞昇平飲酒作樂的宋祁,使朝廷罷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職。由於包拯敢於彈劾權幸,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通過各種小說、戲劇電視的傳播,他已經成為了所有人心中的清官,都知道他是一個正直且不畏權貴的人。他去世了不知道多久之後還一直流傳著包青天的名稱,而且整個形象已經成了黑臉並且有月牙的樣子。

而我們在很多電視中看到包拯經常穿的一身衣服很奇怪,因為這衣服上印著很多條龍,雖然看起來很威風,但在那個時代只有皇帝能穿龍袍,這可是犯了皇帝的忌諱。電視劇中只要私自穿上龍袍的人一般都是想要造反,包拯既不想造反又不想被皇帝處置,還不遵守這個封建制度下的規矩,不僅活得好好的,還備受尊敬,一路加官進爵,皇帝也對這種情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彷彿沒看到一樣,真的使人們覺得很詫異。

然而經過仔細研究之後才發現其中的不同,專家曾表示:宋朝分為兩種服裝,一種就是皇帝專屬的龍袍,而另外一種就是很多人都可以穿的蟒袍。而包拯穿的衣服上雖然花紋看起來很像龍,但實際上只是蟒而已,而且蟒袍基本上不會有黃色的。黃色都是作為皇帝專屬的顏色,衣服也是這樣。除了紋路顏色之外,還可以通過衣服上印的爪子來進行判斷,龍袍上都是五爪金龍,而其他衣服就像包拯的衣服上面,蟒就要低幾個檔次了,跟皇帝的五爪金龍根本沒有可比性。

其實蟒袍上印的圖案也是龍,只不過為了避諱皇帝將它稱之為蟒,所以我們在觀看的時候才會產生誤會。主要是宋朝在進行賞賜的時候會給有功的大臣製作一些蟒袍,為的就是凸顯他們的地位和功勞,雖然經常看到包拯穿在身上,但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得到這個賞賜,除非那些為朝廷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和在沙場立功,軍功卓越的人,我們總看到跟龍袍十分相似的蟒袍,只是因為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鏡頭一直在包拯身上而已,對於此事,網友紛紛表示:包大人威武!

而且在宋朝時期,皇帝還有可能直接把龍袍賞賜給大臣,通常情況下得到龍袍的大臣都只敢拿到家中珍藏起來,不可能穿出來招搖。而包拯身上穿的只是皇帝賞給他的蟒袍而已,穿在身上代表著皇帝對他的看重。對一些權貴也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包拯智慧超群,又不是不知道穿著龍袍是謀反的死罪,又怎麼敢穿著龍袍到處招搖呢?


苗苗大俠


包青天,名包拯(999_1062),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人。28歲中進士,先後任揚州,廬州,贏州,開封等知府。後在刑部,兵部,財政部任職。最後做到了朝廷的宰相。曾經當過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被尊稱為(包龍圖),(包青天)。

包青天為什麼可以穿龍袍?

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包青天穿的,其實並不是什麼龍袍,而是蟒袍。只是外形酷似龍袍罷了。龍袍是皇上的御用服飾,怎麼可以隨便給別人穿呢。所以包拯是不可能穿龍袍的。



那麼什麼是龍袍,蟒袍,有什麼區別?

龍袍,

龍袍,顧名思義真龍天子的袍子,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繡有龍形圖文的袍服,古代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也叫黃袍。


據史料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面繡有九條進龍,其中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有兩個,還有一條隱藏在衣襟裡面。前胸和後背的龍也就是面相外的龍被稱(正龍)或者(坐龍)。側身上的龍被稱(行龍),行龍也分方向上下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

為什麼要繡九條龍呢,原因就是歷來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詞描,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寓意真龍以飛上天,表達到了最高境界。象徵著江山穩定,唯我獨尊。

龍袍的特點是:圓領,右衽,主要以黃色為主,另有硃色和紫色。重點龍袍上的龍每個腳都有五個腳趾。

龍袍是歷代皇帝專用的服飾。

蟒袍,

蟒袍又叫花衣,因袍上繡有蟒形圖案而得名。古代官員的朝服,也叫禮服。蟒袍與龍袍的區別是,龍腳上為四趾,皇帝龍袍上是五趾圖案。因此四趾龍為蟒而非龍。


蟒袍下方斜向排列的線條稱(水腳),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江牙海水)海水又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下端斜狀條紋組成的浪潮。平水指江牙下面麟狀的海浪。海水寓意海潮,與朝廷的朝同音。因此做為官服專紋飾。江牙又叫江芽,似姜之芽,寓意飽滿旺盛吉祥之意。總體圖案代表著太平盛世,江山永固之意。

蟒袍的特點:齊肩圓領,大襟,袖寬,帶水袖袍長及足。色彩以金色,銀色,紫色為主。

蟒袍是歷代朝廷將相和身份高貴之人通用的禮服。

綜上所述,大家看到包青天穿的龍袍,確實不是什麼龍袍。頂多算是蟒袍而已。因為帝王將相之別,包拯官職在大也不可能隨隨便便的穿上御用的龍袍。

所以包青天穿的不是龍袍。


任馳贏天下


非常有趣的問題。

其實說來,這是一個典型的張冠李戴+臆測歷史的現象。

大家應該都知道包大人又稱包龍圖,因為包大人被仁宗封為龍圖閣大學士,其實這個說法不正確。在中國歷史上,內閣大學士之設,始於明朝。 明初,設中書省,其長官曰丞相、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後廢。洪武十五年,始置大學士,以備顧問,定為正五品。明成祖時,大學士開始參預政事。明仁宗以後,其位漸崇,成為實際上的宰相。明世宗(萬曆)時,定四殿(中極殿、建極殿、文華殿、武英殿)大學士、二閣(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之制,常侍天子殿閣之下, 故稱內閣大學士。   因此,包拯時候(宋朝),並無大學士,更無龍圖閣大學士!後世的劇作家,出於劇情的需(包拯應當是實際上的宰相),就虛構了一個宋朝的龍圖閣大學士!

那麼,這個官職有沒有原型呢?有的

宋朝有一種特殊的閣學士職名,簡稱“閣職”。有學士、直學士、待制和直閣四級。宋朝制度,每一位皇帝去世後,必敕建一閣,以奉藏先帝遺留的文物。例如龍圖閣,就奉藏著“太宗御書、御製文集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及宗正寺所進書籍、世譜”。其後,又建有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徽猷閣、敷文閣及南宋的煥章、華文、寶謨、寶章、顯文等閣。 在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可說是代表最有學問的職位,百姓稱呼龍圖閣學士為老龍,龍圖閣直學士為大龍,龍圖閣待制為小龍。

問題來了,劇中誇張的龍袍怎麼出現的?

原來,中國戲劇目前影響力最大的京劇等,成形於清代。是以,戲服的設定帶了清代的影子。帝王將相穿著的戲服則設定為蟒袍。所以,包大人的服裝是戲曲裡的服裝。(仔細觀察後還是五爪的)

蟒袍和龍袍造型非常的相似。那麼區分開來就要看爪子了,四爪的就是蟒袍,五爪的就是龍袍。而電視劇裡在這點上是個錯誤。

另外,在三俠五義小說裡,皇帝嘉獎包拯,特賜五爪蟒袍一件。貌似也能說得通,僅供參考。


顏公子看劇


這種衣服叫蟒袍,不是龍袍,雖然外形很像。龍袍是皇帝專用的,而蟒袍則是皇帝為了表彰有功的大臣,特別賜給他們的,是一種榮耀的表示。按照古人的說法, “五爪為龍,四爪為莽”。所謂的爪可不是腳,而是腳趾。龍袍上的龍每個腳都有五個腳趾,而莽的腳上都是四個腳趾。仔細看題圖裡的衣服,是不是發現是四個腳趾的。

不過電視劇中的樣式是被藝術加工過的,歷史上真實的蟒袍樣式有嚴格規定的。每個品級所能穿戴的蟒袍都有嚴格要求。

這種衣服跟官服不同,平時是不穿的。官員平時辦公、上朝時候都是穿的官服。蟒袍是什麼時候穿呢?一般都是重大節慶典禮、祭祀什麼的重要場合才穿的,就相當於禮服。

五爪的龍袍

蟒袍都是皇帝嘉獎有功勞的臣子的,如果你沒有突出的表現是得不到這樣的賞賜的,跟現在的軍功章一樣。所以有什麼重要場合的,比如皇帝請臣子們吃飯了,被賜有蟒袍的就會傳出來嘚瑟,沒有的就只能穿著官服眼饞了。

宋代官服樣子

而電視裡這樣,包青天不管斷案還是平時,都是穿著蟒袍,這其實是錯誤的。包拯是北宋時候的官,他在電視裡出現都是作為開封府的知府。放到現在就是首都的市長。這個官職在當時是個四品官,他平時穿的官服應該是下圖這樣的才對。


漂浮菌


鐵面無私的包拯,在民間享有一般官員所難以企及的聲譽。在民間傳說和演義中,包拯更是被塑造成一位不僅斷案如神,而且清廉正直、敢於為民申冤青天大老爺。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子侄至親,只要是違反亂紀,狗頭鍘下絕不留情。



就我個人認為,93版《包青天》中包拯,應該是最符合歷史上包拯的樣子。相比於一些電視劇中把包拯演繹成一個名偵探的模樣,93版的《包青天》中包拯鐵面無私的判官形象顯然更加真實。再配合上金超群的演技,據中的包拯確實很有幾分不怒自威的氣勢。

細心的朋友應該發現了,由金超群主演的幾部包青天,電視劇中包拯的服飾應該是相當“囂張”:不論是以黑色為底還是緋色為底的官袍上,繡著一條張牙舞爪的“大金龍”。而且大家如果觀察的仔細一點的話,就會發現,這條大金龍一會爪子上有四個趾頭,一會又變成了5個趾頭。



在封建時代,皇帝們自命為“真龍天子”,龍是皇帝的象徵,龍袍是皇帝一人的專屬之物,包拯區區一個開封府尹,怎麼會有資格穿戴這樣的“龍袍”?

(實際上,正史上的包拯其實沒有當過開封府尹,其正式的職位應該叫做權知開封府事,相當於代理開封府尹,北宋時期開封府尹只有親王才有資格擔任。)

包拯當然沒有資格穿戴龍袍,但是作為北宋首都的代理市長,包拯的品級是相當高檔,是可以穿戴蟒袍的。

蟒袍和龍袍其實非常相似:龍袍上面的“龍”爪上有5個趾頭,而蟒袍上面的“龍”只有4個趾頭。五爪為龍,不是說龍長了5個爪子,而是爪子上有5個趾頭,現在各種小說中把五爪金龍描繪成長了5個爪子的金龍,其實是不對的。

我們在回過頭來看,電視劇中包拯的官袍上一會出現4個趾頭的龍,一會出現5個趾頭的龍,這是不對的。4個趾頭的蟒袍,包拯穿著倒是沒啥問題;不過5個趾頭的“龍袍”,包拯是萬萬不敢穿的,這個可是造反,要砍頭的!

另外,不論是龍袍還是蟒袍,造價都比較高,屬於禮服性質,只有在重大場合才會穿,平時一般都是穿戴公服或者朝服,而且蟒袍大多出現於明清時期,像電視劇中包拯這種天天穿著蟒袍的現象是不會出現的。


小鎮月明


題主看到的包青天形象,應該來自電視劇《包青天》。而電視劇《包青天》的包拯服裝,則照搬自京劇“包公戲”的戲服。但是,“包公戲”的戲服是完全不合歷史的,宋朝人的官服並不是那個樣子的。

宋朝官員的公服為曲領(圓領)大袖,下裾加橫襴,腰間束革帶,頭戴幞頭,腳登靴或革履。三品以上公服為紫色,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元豐年間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下圖這樣子的才是宋代官員的公服——


那麼“包公戲”裡的包公戲服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來自清代官員的“蟒服”。按清制,“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花衣期內,官署皆停止刑事”。下圖就是清代的蟒服——


清代蟒服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繼承自明代的“蟒衣”。蟒衣始見於明朝,是皇帝賞賜給臣下的榮耀之服、恩寵之服,正統初年,只賞賜給各個部落的首領;不知何時開始,又賜給司禮監的太監;弘治年間,內閣大學士也得到大紅蟒衣之賜。嘉靖以降,蟒衣就氾濫開來了。


蟒衣是什麼樣子的呢?見上圖。另按《萬曆野獲編》的記載,“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蟒衣的圖案看起來跟龍袍很像,區別在哪裡?龍袍上的龍圖案為五爪龍,而蟒衣上的蟒只能是四爪。

但到了清代,這個區別也消失了,出現了五爪蟒袍。據《清稗類鈔》,“文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至未入流,五蟒五爪,均不拘顏色。至蟒袍之金彩織繡,則各從其便,不論品級。武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五品,八蟒五爪;六品、七品,五蟒五爪。”

清代蟒袍與明代蟒衣雖然一脈相承,但樣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包公戲”裡的包公蟒袍,樣式跟清代的蟒服更接近,包括蟒的圖案,也是五爪。

說到這裡,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包公戲裡的包公,穿的並不是龍袍,而是蟒袍。但是,真實的包拯是不可能穿蟒袍的,因為明代才開始出現蟒衣。事實上,宋朝的皇帝也幾乎不穿龍袍。你能找到一幅宋代皇帝身著龍袍的畫像嗎?

編撰“包公戲”的文人,沒什麼文化,大概以為宋代的包拯也像清代官員那樣穿著一身醜陋的蟒袍。而電視劇《包青天》的製作方,肯定也沒多少文化,直接拷貝了舞臺上的戲服。


吳鉤的鉤沉


包青天,即包拯,生活在北宋時期,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包拯祖籍廬州合肥,進士出身,素有孝名,在奉養父母天年之後,才入仕為官。

包拯從一州的稅官做起,一直做到了樞密副使之職,成為了宋朝廷的正二品大員。包拯去世後,歸葬家鄉廬州合肥,諡號“孝肅”,準確的概括了包拯的一生。

包拯的五爪龍袍服

包拯為人剛毅,不苟言笑,為官廉潔奉公,執法公正,斷案如神,在百姓中素有聲名。特別是在任開封府尹之時,大開府衙正門,令百姓可以直趨堂前告狀鳴冤,貴戚宦官皆憚之,為之斂手,素有“閻羅包老”之稱。又因為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其為民申冤做主之事,令百姓皆知其名,紛紛稱之為“包待制”。包拯在待制之後,又曾遷龍圖閣直學士之職,於是在後世劇本中,就有了“包龍圖”之稱。

我們在包青天相關的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面黑如碳,額有月牙的包拯,穿著黑色繡有金色龍紋的袍服,升堂審案的情景。包拯不是皇帝,卻穿著龍袍,這不是僭越麼?不是應該被抓起來殺頭滅族的麼?

包拯的四爪龍袍服

完全不必擔心,這在宋朝這還真不是個事。為什麼這麼說?原因很簡單。

我們現在普遍都知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龍紋制度。這裡的爪不是腿,也不是腳,而是龍腳上的指。“五爪”龍才是皇帝使用的金龍,才是真龍,其他的都是蟒蛇。而在某些宮鬥劇中,還有將五爪龍挑掉一個爪,變成四爪蟒的情節,用來掩蓋僭越的事實。

由此推斷,是不是隻要包拯穿的是四爪蟒袍就沒關係了?

如果是在清朝,的確是這樣。朝廷的高級官員是有權穿戴繡有四爪龍紋的蟒袍的,只是按爵位的高低,蟒袍上蟒的數量是不同的。清朝廷有明確的規定,皇帝的龍袍繡有九條五爪金龍;而親王、大臣的蟒袍上,按等級分別繡九蟒、八蟒和五蟒。按照包拯的級別,在清朝穿繡有八蟒的蟒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雍正的五爪龍袍畫像

明朝,不但皇帝可以用五爪龍紋,各宗室王侯也是可以穿繡有五爪龍的龍袍的。包拯如果在明朝,因為不是皇室,所以,穿四爪的蟒袍還是被允許的。

元朝,因為蒙古人相對以前的統治者漢族而言,是異族,他們為了樹立權威,就想將龍紋收歸官有。但是,漢人已經習慣了龍紋裝飾,實施難度巨大,於是元朝廷就做了折中,只規定了民間不可以用五爪龍,但是四爪和三爪龍紋,普通百姓可以繼續使用。因此,在元朝,只要是官員,都可以穿繡有五爪龍的袍服。此時,五爪龍是官用,而非皇室或者皇帝專用。包拯如果在元朝,是朝廷命官,沒事,隨便穿。

臺灣故宮所藏明太祖朱元璋的五爪龍袍畫像

而實際上呢,包拯可是生活在宋朝。在元朝之前,龍紋即不是皇帝專用,也非官方專用,包括五爪龍紋。普通百姓都是可以將龍紋用在各類生活用品上的,包括服裝,更不要說包拯了。

我們現在的龍紋使用常識,皆來自距離我們較近的清朝。所以,影視劇中為了彰顯包青天的地位,就給他的衣服上加了龍紋。我在研究了電視劇的服裝之後,發現包青天袍上的這個龍紋,有五爪的,也有四爪的。隨便看看就好了,反正宋朝時,對把龍紋繡在衣服上也並不在意,歷史上的包拯官服、禮服肯定不是那個樣子的。

其實呢,對比一下宋朝皇帝和明清皇帝的畫像就知道了,宋朝皇帝的袍服裝飾非常樸素,根本就沒有龍紋裝飾。而在朱元璋之後的明清皇帝畫像的袍服之上,才有了金龍裝飾。這種做法純粹是為了凸顯階級差別,加強皇權統治的封建糟粕。

宋仁宗身上的袍子雖然沒有龍,照樣是龍袍

既然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就有必要了解龍圖騰的演化過程。但是,龍圖騰屬於全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要尊重我們的龍圖騰,也都有權使用我們的龍圖騰。


奕天讀歷史


知名偵探“有書君”今天接獲一宗線報:"包青天穿龍袍!"


老包穿龍袍?他是要造反嗎?這個問題很嚴重呀,如果屬實,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呀!“有書君”決心查個水落石出。



1.包青天真的穿“龍袍”了嗎?


接到線報後,有書君向報案者詳細瞭解“案情”。報案者說不僅電視劇《包青天》裡包青天穿著飾黃龍紋的龍袍,京劇“包公戲”裡的包公也穿著一樣的服裝。言之鑿鑿,難道包青天真的穿“龍袍”了嗎?


大家先彆著急,既然有了案情的線索,就讓有書君帶著大家來玩一個“案情分析”遊戲——“數爪辨身份”:


這位穿著“五爪”龍袍,這位一派老子天下第一的氣概,沒錯,這位是“一哥”——皇帝;


這位穿著“四爪”蟒袍,氣宇軒昂,這位是親王;


這位穿著“三爪”龍紋服,挺精神的,這是普通官員。


五爪金龍,每隻爪有五個分支,和人的手掌一樣,這樣的是真龍。龍袍,真龍天子的袍子,即皇帝的朝服。除了皇帝以外,不管哪位仁兄豪姐膽敢穿著五爪龍的服飾等同於宣佈造反,斬立決! 而四爪的龍形物,只能叫蛟龍,或蟒 ,似龍非龍也。


蟒,源於明、清時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趾),即四爪龍為"蟒"。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即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案情資料”分析至此,有書君總結兩點:


一是連王爺都只能穿四爪蟒袍,如果硬要說包拯的官服上有龍紋,而且是飾以五爪龍的龍袍,這個跟歷史肯定是不符的,身為嚴明執法者的包大人當然不會讓自己“提著腦袋穿龍袍”啦!


二是影視戲劇裡包青天穿的是蟒袍,那也是不可能的。雖然從唐宋開始就有五爪、四爪、三爪龍形物的區分,但蟒袍是明朝才出現的。包公是宋朝人,如果說包拯穿的是蟒袍,難道包青天穿越啦?哈哈。



現在影視戲劇裡宋朝戲的戲服尤其是官服,實際上並不完全按照朝代設計,宋朝的官服並不是這個樣子的。那些戲服是參考了明清兩朝的官服並加以美化而成的。因此包公戲服可以用蟒,還可以是黃色的。


至於官服顏色,正宗的宋朝官服並不是黑色的。影視戲劇裡包青天穿黑色飾黃龍紋的戲服,是為了襯托包拯的鐵面無私。


2.包大人身處的北宋,官服是什麼樣的呢?


既然造反嫌疑排除了,龍袍、蟒袍包青天都穿不成了,可是身為北宋官員的包大人總得穿官服吧,那麼包大人威風凜凜,帥氣大拍驚堂木時究竟穿的是什麼樣的官服呢?


宋朝官員的朝服沿襲了唐代官服的特點,朱衣朱裳,裡面穿著白色羅中單,外面扎系羅料的大帶,身上掛著錦綬、玉佩、腳上穿著白綾抹黑皮履。


朝服的樣式是統一的,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沒有禪衣和錦綬上的圖案體現級別變化。官員穿著朝服的時候,必須戴進賢冠貂蟬冠和獬豸冠。手裡要拿著笏(手板)。


宋代官服中最有特色、最有創新的是男子的首服——幞頭。這個時期的幞頭已經完全脫離了隋唐時期巾帕的形式,而變成一種帽子。


由於幞頭變成了帽子,併成為文武百官的規定服飾,官吏上朝面見皇上時帶的幞頭大多是直腳的,有一尺多長的帽翅,這種幞頭還有一個名字叫“交頭接耳”。


據說,這是皇帝防止臣子上朝時交頭接耳而設計的。(呵呵,原來是皇帝也怕官員的開會開小差呀!)


宋朝的官服一般是以等級分,一、二品飾以龍(五爪以下),三、四、五品飾以山水,再往下官階飾以花鳥。



找到了,終於找到包大人可以名正言順穿的官服了。


包拯是進士出身,從知府做到開封府府伊(四品)再到樞密副使(一品),後被加官為龍圖閣大學士。龍圖閣大學士就等於皇家圖書館榮譽館長。在戲曲中,他穿的戲服上有龍,是大家喜愛他的表現。實際上,包拯的官服並沒有真龍的圖案。包大人不同時期穿的官服紋飾的圖案會隨著他官職的升遷而變化。


好了,有書君分析至此,案情已經水落石出了,“包青天穿龍袍”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大家都不用為包大人擔心了。


人們之所以說:“包青天穿龍袍”,有書君覺得一是人們把“包青天”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為人民伸張正義,就算穿龍袍也不過份;二是被影視戲劇美化了的戲服誤導。


包拯一生清正廉潔,鐵面無私,最高峰時做到了副宰相之職,相當於現在的紐約市市長加國家司法機關最高長官兼皇家圖書館榮譽館長,真是好厲害呀!


有書君在此對一心為民的包大人深鞠一躬,同時為破解了“包青天穿龍袍”之謎還包大人清白,沒砸了"有書君"知名偵探的名牌而竊喜。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其實包拯包大人是不可以穿龍袍的。你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被《93版包青天》《包青天之開封奇案》《包青天之七俠五義》等等電視劇誤解了。電視劇中的包拯服裝可以稱為戲服,就是唱戲用的服裝,這種服裝在宋朝不但包拯不會穿,就是其他的官員也是不會穿的,因為他就沒有這種服裝。

歷史上的宋朝官服有一個特色就是簡潔、大方;而且前胸後背也沒有繡紋圖案,更沒有補子,同時也沒有全身都是繡紋圖案的。我看了一部分宋朝時期的電視劇,認為只有李雪健主演的98版《水滸傳》比較接近真實的宋朝官服。

下面簡單說一下宋朝的官服:

宋人公服為曲領(圓領)大袖,下裾加橫襴,腰間束革帶,頭戴幞頭,腳登靴或革履。三品以上公服為紫色,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元豐年間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所以宋朝時是以顏色來區分等級,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至1085年)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宋朝官帽又叫“長翅帽”。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在在幞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趙匡胤這樣做的目的是保持朝堂嚴肅性。宋朝官員平時戴幞頭,又叫折上巾,這是一種包頭的軟巾,因為總是青黑色的,所以人們給它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烏紗”,就是咱們平常說的烏紗帽。


秋爽書齋


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一名官員,最高峰做到了開封府府伊,開封府府伊相當於現在的,紐約市市長,職位的確很厲害了


但是並不是像電視劇裡面一樣,包拯有那麼厲害,連當時的王爺都不放在眼裡,說包拯可以穿龍袍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的包拯連穿蟒袍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說穿龍袍了!北宋初當時的朝廷對衣服都有著嚴格的標準,三品以上的穿著紫色,五品以上的穿著硃色,七品以上穿綠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老百姓的話只能穿黑白色!包拯被大家廣為流傳的時候是開封府府伊那是正四品,其實歷史上包拯最高做過副宰相,那應該是一品了!但是他絕對沒有一個傳龍袍的!連王爺都只能穿蟒袍,包拯不可能穿龍袍的!

很多都是電視劇裡面誇大其詞!事實上包拯沒有那麼厲害的!民間把包拯稱之為包青天,也就是說這個人斷案很公平公正,鐵面無私!


他額頭上的月牙有人說包拯小時候淘氣被馬踩的,也有人說那個月牙包拯一生下來就有的!他這個月牙可以日斷陽,夜斷陰,白天可以斷陽間的案子,等晚上了包拯往他的遊夢仙枕一靠就去陰間斷案去了!其實這也是大眾百姓對當時的不公平一種想法,希望在陽間得到的不公去了陰間能夠得到公平!
很多歷史問題都被電視劇給誤導了,大家就以為是這樣子的!包括電視劇裡面包拯有三口閘刀,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這些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尤其是龍頭鍘可以鍘皇親國戚,這怎麼可能呢,即使皇親國戚犯了大罪也輪不到包拯來處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