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咪呀音樂盒:文化共享新空間

咪呀音樂盒:文化共享新空間

<table> <table>咪呀音樂盒:文化共享新空間
咪呀音樂盒:文化共享新空間/<table>

黃藝芹 本報記者 洪偉成

走進上海人民公園1號口不遠處,一個橙色的小屋子引人注目,不時吸引往來市民駐足探究。掃碼、註冊、解鎖,打開門的那一刻,裡面的設施、環境驚豔了無數首次“造訪”的人。在這間十幾平方米的屋子裡,鋼琴、智能電鋼琴、智能架子鼓以及KTV點唱設備等一應俱全。用戶通過微信掃碼成功預約後,即可在此免費使用各類音樂設備15分鐘。如遇無人“搶單”,還可持續預約使用。這是不久前在上海一些街區露面的無人智能式共享文化空間——“咪呀音樂盒”。

打造共享文化空間

“隨著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產品的誕生,‘共享’概念在越來越多的方面被應用,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咪呀音樂盒”創始人李德儉說,“目前國內琴童眾多,卻缺乏琴房練琴;同時鋼琴價格昂貴,一些家庭難以承擔購買。如果有共享琴房,不僅可以緩解琴房短缺壓力,還可以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鋼琴藝術。”

在著手建設共享琴房的過程中,李德儉發現街頭巷尾的迷你歌詠亭也受到大家的熱捧。“不同年齡的人群都喜歡唱歌,隨著上海公共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樂於參與文化活動,那麼為何不把共享琴房打造成共享的多功能文化空間,滿足百姓更多的文化需求呢。”於是在共享琴房的基礎上,“咪呀音樂盒”發展成了既可以練琴、打鼓又可以唱歌,甚至可以實現排練合唱、舉行音樂小派對等功能的共享文化空間。

“咪呀音樂盒”項目獲得了上海五角場街道、人民公園和上海音樂學院等多個街道、公園和院校的認可和支持。街道和公園等為其提供場地,並提供電網支持。目前,分佈在上海市各公共場所的“咪呀音樂盒”有12家,除了在人民公園的“盒子”永久性免費之外,其他“盒子”以每小時30元的優惠價格進行收費。

“咪呀音樂盒”吸引了不少市民爭相預約,舒適的環境和高品質的設備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其運行理念和功能也吸引了來上海交流學習的一些其他城市的考察團,他們在體驗後也表示有意引進。上海五角場街道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咪呀音樂盒’不僅是智慧型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它的到來更提升了基層社區的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區域內文化活動場所的空白點,豐富了百姓文化生活。”

助推藝術普及

來自上海奉賢區的王李娜和她的兩個孩子是“咪呀音樂盒”的忠實粉絲。她的大兒子學習架子鼓快兩年了,但由於培訓班都是大班教學,學生水平不一等導致成績較難提升,而家裡隔音效果差,怕影響鄰居休息,孩子也不能專心練鼓。“盒子”的到來,著實解決了這些難題。“‘咪呀音樂盒’價格便宜,環境設施及隔音效果特別好,在這裡老師可以一對一地教孩子,孩子的敲擊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王李娜說,“如今,小兒子在哥哥的影響下也學起架子鼓,我每週都會抽空帶孩子來預約使用‘盒子’,休息之餘,我們還會在這裡唱唱歌,度過幸福的親子時光。”

除了一些家長帶孩子到“咪呀音樂盒”接受音樂啟蒙教育或練習,不少老年人也鍾愛這些新鮮玩意兒,尤其是上海人民公園免費的“盒子”,成為許多老年人文化活動的好去處。他們說:“無論是唱歌還是彈琴,都讓自己覺得年輕了不少。”記者想起首次到人民公園的“咪呀音樂盒”時,看見63歲的曲先生和86歲的王先生正雙雙拿著麥克風在“飆”滬劇,一來一往,好生精彩。家住附近的曲先生說,今年5月在公園跑步時發現了“盒子”,好奇之下按上面的預約步驟成功打開了大門,從此以後,來此唱歌成了他的生活常態。

據瞭解,為了讓用戶更好地提升自我,“咪呀音樂盒”還開闢了線上資源,不少免費的教學視頻課程可供用戶點播學習。

搭建社交平臺

隨著“咪呀音樂盒”知曉率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市民爭相來此排隊“入場”。排隊之餘,大家便交流起來,甚至達成了共識:誰先預約成功,就帶著其他人一起進去唱歌。長此以往,不少人成了“歌友”。“‘盒子’讓原本互不相識的人逐漸因音樂走到了一起,甚至成了好友,某種程度上搭建了社交平臺,促進了社會和諧。”“咪呀音樂盒”的工作人員說,因為“盒子”裡面放置了多種樂器,所以排隊等候的不同需求的人也會選擇“拼單”,“你彈鋼琴、我打架子鼓、他唱歌”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人甚至組成了臨時樂隊。此外,不少社區居民還在此排練合唱等,在老百姓看來,“盒子”成了群文活動的又一新空間。

憑藉著良好的環境、設施和公益價位,“咪呀音樂盒”不僅在上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收穫了用戶的諸多好評,還與街道、公園等聯合舉辦了一些群眾文化活動。例如與上海五角場街道創智坊社區睦鄰中心聯合舉辦了“創智好聲音”五四青年節歌唱比賽;在海棠花盛開的季節,攜手人民公園的海棠花音樂節等。據“咪呀音樂盒”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盒子”目前已走出上海,如已入駐陝西省延安市,同時針對老年人推出了更多優惠福利政策。未來,“咪呀音樂盒”將在上海社區、公園、商圈、院校等地逐步鋪設,並進一步完善線上線下各項服務,商業與公益並行發展,為城市文化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ta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