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現在為什麼沒有那麼多水域了?

中原正能量


八百里水泊梁山真有八百里嗎?

八百里只是虛數,是文人墨客慣用的誇張手法。

梁山,在現今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境內。不用說梁山縣,就是濟寧市、整個魯西南地區,也沒有縱橫方圓八百里的面積。

如果說“九曲黃河萬里沙”有寫實的依據,那麼“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對是誇張了,曹操都沒敢打腫臉充胖子說自己的戰船綿延萬里。如果說“千里江陵一日還”有寫實的依據,那麼“輕舟已過萬重山”絕對是誇張了,李白同學就這樣,動不動整個“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我們假裝被他騙了,默默的背古詩就行。

當然,像八百里火焰山、八百里獅駝嶺,都是如此。

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只是虛數。

八百里水泊梁山到底在哪裡?

在古代,黃河多次氾濫決堤,對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造成相當數量、或大或小的洪災。其中,決堤之水,灌入現今梁山、鄆城、鉅野、東平等縣,在五代時期形成大片湖泊。後來隨著歷史遷延和洪水積聚,到宋朝時期形成了廣大水泊。

在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代,這片廣大的湖泊,成為英雄豪傑出沒之地,也就是《水滸傳》中描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此時的水泊,已經擴展到極致,波瀾壯闊、浩淼無邊。

八百里水泊梁山現存有多少水?

作者本人是鄄城縣人,也就是鄆城、梁山的臨縣。如今,八百里水泊早已退縮,至清朝時期,梁山周圍的各縣區,都已經變為一馬平川的農田。

“宋公明魂歸蓼兒窪”,此處的蓼兒窪,即為當今的東平湖,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境內,總面積六百多平方公里,這也是八百里水泊留給世人最大的遺蹟。

八百里水泊梁山為什麼沒水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黃河改道。歷朝歷代的治洪業績,堅築河堤,斷絕水源,造成八百里水泊水位下降。年深日久,水源乾涸,陸地上位。

其次,應該是圍湖造田運動,人為的土地資源開發,進一步加劇了水泊範圍的縮減。

另外,根據資料查證,還與板塊運動和地區海拔升高有關。

爺爺生在天地間 不怕朝廷不怕官,
水泊撒下羅天網 烏龜王八罩裡邊!
爺爺生在天地間 不求富貴不做官,
梁山泊裡過一世 好吃好喝賽神仙!


鳳凰西遊


所謂“八百里水泊梁山”是虛指,屬於文學誇張手法,歷史上的梁山泊也遠沒有這麼大,隨著時代變遷,受地理水文、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古梁山泊早已乾涸,不復存在,現在的水泊梁山只是古梁山泊遺存,後來又人工製造了旅遊景點。

歷史上的梁山泊

梁山泊真實存在,很多史料文獻中都有記載。梁山泊又名梁山濼,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境內,該縣境內多山,有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小黃山等眾多大小山峰和支脈,山谷和山腳下地勢低窪,為梁山泊的形成製造了有利條件。

《宋史》等史料記載“梁山泊多盜,皆漁者窟穴……漁者習為盜,蕩無名籍”,這和梁山好漢的所作所為比較吻合,而且歷任濟寧知府和梁山縣知縣都對梁山泊漁民以嚴刑峻法約束,比如蒲宗孟“雖小偷微罪,亦斷其腳筋。盜雖為衰止,而所殺不可勝計”,任諒“盜發則督吏名捕,莫敢不盡力,跡無所容”。

後來,北宋官府強行將梁山泊收歸“公有”,強令漁民百姓必須按船納稅,沉重的賦稅負擔和嚴刑峻法的壓迫,最終迫使人們走投無路,在宋江等人帶領下揭竿而起,這便是《水滸傳》故事的原型,成語“逼上梁山”就是這麼來的。

梁山泊為何干涸

梁山泊的歷史並不算太悠久。據史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黃河多次大決口,河水沖垮河道四處傾瀉,哪裡地勢低窪就往哪裡流,其中梁山縣境內多山,地勢較低的山腳下積聚了大量黃河水,並與“古鉅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號稱八百里的梁山泊。

《宋史》卷九十一載:“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黃河又從滑州決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歷澶、濮、曹、鄆、注梁山泊。

歷史上的梁山泊絕沒有800裡,按照古代1裡等於0.5公里計算,800裡就是400公里,光一個長度(或寬度)就達到400公里,相當於從梁山縣到濰坊市區的距離,這個數字令人咋舌,無疑是古人常用的文學誇張,極言梁山泊水面之闊大,不足為信。

但隨著時間推移,“八百里梁山泊”的恢宏景觀早已不復存在,只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地理水文因素。梁山泊的主要水源來自黃河,黃河在歷史上曾發生數百次大小決口,而每次決口經常改道,有時甚至會北奪海河,南奪淮河入海,不再注入梁山泊,泊內已有的黃河水富含泥沙,經過長期沉積,不斷淤積成土地,導致水面越來越小。

2,氣候變化因素。山東位於北方,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除夏季外,其他季節降水很少,比較乾燥,特別是越接近現代,降水越少,歷史上乾旱頻發,導致梁山泊失去黃河水的補充,又沒有大量天然降水注入,隨著蒸發量越來越大,自然水面越縮越小。

3,人類活動因素。古代雖有樸素的生態環保理念,但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時候是不會講環保的,梁山泊是當地眾多漁民百姓賴以生存的地方,他們只顧捕魚、採蓮、打蘆葦……,不管生態保護,後來更是圍湖造田,不斷侵奪水面,導致水面越來越小。

綜上所述,在“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影響下,梁山泊越來越小並最終乾涸不可避免。事實上,我們歷史上的河流湖泊幾乎都受遭遇著同樣困境,所以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保護理念,守住我們的“綠水青山”。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作為山東人,我要說道兩句。很多人都會問,梁山這個地方有沒有?梁山好漢有沒有?

梁山作為山東的一個縣級單位,目前還是存在的,歷史上的八百里水泊梁山到底存不存在,我們需要追溯一下。

魯西南地區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因為有黃河流經穿過,地勢低平,蓄水可能性比較大, 歷史上黃河有數次改道,為華北平原的形成代帶來了很大的可能,所以山東的很多地名都和水有關,比如濟寧,濟南,菏澤等,都帶著水字偏旁,話說濟寧和濟南都和濟水有關係,濟水之南等。

菏澤,是我所在的城市,在唐代之前確實是存在著湖泊的,故名為雷澤,而我所在縣,故稱為大野澤,意思為巨大的沼澤地,我想可能是黃河水改道時在這裡停留了一下,形成了這樣一個湖泊,這時候的湖泊,面積很大,李白在一首詩中曾經提到過,到菏澤當時的一個縣單縣時曾經寫過一首詩,《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水色淥且明,令人思鏡湖。終將過江去,愛此暫躊躇。我們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李白所在的唐代,菏澤境內的湖泊面積還是比較大的。因為單縣是山東南部一個縣城,再往南就是河南了,由此可見水域面積還是不小。

後來隨著黃河泥沙的淤積,水域面積逐漸的縮小,整個山東境內的湖泊面積逐漸的縮小,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水泊梁山,後來慢慢縮小,分割成東平湖和微山湖,僅剩山東棗莊南部的小型湖泊了,也就是臺兒莊會戰的那個地方了。

所以水泊梁山多半是文學作品中的描述了,在現實中,如果涉及到八百里水泊梁山的話,那麼整個山東河北河南都要囊括進來了。


大野澤的風


文學上的水泊梁山

在文學名著《水滸傳》裡面,最讓宋徽宗頭疼的事物,莫過於宋朝境內的四大寇:山東宋江、江南方臘、淮西王慶以及河北田虎。

而四大寇裡,論勢力最大則是江南方臘,但論到最有名則是宋江。

根據《水滸傳》描寫,四大寇裡,不論是江南的方臘,還是淮西的王慶、河北的田虎,都能在各自的地盤上割據州縣,建立一個較為有規模的政權,而後和大宋朝廷分庭抗禮,相比之下,宋江所擁有的,僅僅是一個梁山,並且依仗梁山的有利地形,在周圍州縣進行掠奪、打家劫舍來依靠山寨運作——一般來說,割據政權和土匪的分野,就在於此。


而如果說宋朝無力剿滅王慶、田虎、方臘是因為這三者建立了有序的政權,可以充分動員自己地盤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抵抗宋朝的話,梁山作為地寡財弱的盜匪,所依仗的,則是八百里水泊——依仗著水泊作為天險,來防禦宋朝朝廷討伐。

不過宋江也心知肚明這種勝利具備僥倖成分,因此取得勝利後,都是積極向宋朝朝廷申請招安。

真實的梁山

真實的梁山,位於今天山東省濟寧境內。所謂八百里水泊梁山,實質上,則是一種文學修辭。

在中國古代文學裡,對於修辭用的數字,其實大多是代指,而非實數。比如八百里這個詞,除了用來形容八百里水泊梁山以外,還有八百里洞庭、八百里秦川的說法,這些八百和梁山的八百里水泊一樣,都是一種修辭、比如,而非實數,如同“飛流直下三千尺”裡面的三千一樣,都是一種代指。


而歷史上,今天梁山周邊,在宋代,確實有著一系列較有規模的水域,而這些水域在當下,大多不復存在。

這在一定程度上,和黃河有關。

黃河:從母親河到害河

很多年前的小學語文教材裡,有過一篇關於對黃河的描述,這篇課文直接指出,黃河曾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由於水土流失的關係,逐漸演化成一條害河。

歷史上,黃河有過多次改道,黃河的每次改道,都意味著黃河下游無數州縣的百姓要面臨葬身魚腹、家破人亡的局面。

早在北宋之前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後梁朝廷和割據河北的軍閥李克用父子(後來的後唐)爆發戰爭,在交戰中,後梁朝廷為了出奇制勝,於是掘開黃河,用浩浩蕩蕩的黃河水來對付敵軍。梁山周圍在宋代形成廣闊的水域,一定程度上就和之前歷次黃河改道有關。

而梁山周圍的廣闊水域的開始消失,也和黃河改道有關。

就在歷史上的方臘起義被宋朝鎮壓下去也就六年多光景,靖康之變爆發,北宋滅亡,南宋開始。



南宋對於抵抗金朝鐵騎沒有勝算,而南宋高宗皇帝也生怕自己重蹈徽欽二帝覆轍,於是委任將軍杜充想辦法抵禦金兵。

杜充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掘開黃河的辦法,利用黃河水抵禦金兵,而這也導致黃河又一次開始改道。

之後的歷史上,也存在多次黃河改道的記錄,而因為黃河改道,加上梁山周圍百姓的農耕生產影響,逐漸的,梁山周圍水域越來越小,有的甚至徹底消失,變成耕田了。

所謂滄海桑田,或許就是這樣吧。


藤樹先生


因為,水永遠是往低處流的~

我們所說的梁山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內,是一個值得去一遊的山峰群,它北起聊城(就是收服張清的地方)東達泰山西至河北大名府南至荷澤,鳥瞰群山,它是一幅百餘里的美麗畫卷,也是小說中好漢們逍遙快活的原型地。早在戰國時期,梁山泊就有了雛形,在北宋時期由於黃河多次決堤終點都流入了梁山周圍,漸漸才有了這“八百里”水泊的壯觀景象。我們都知道黃河上游的水是清澈無比的,也知道中下游由於流經黃土高坡導致大量的泥沙進入的河中,於是黃河某段就真的變成了黃色。那麼依靠黃河供水的梁山泊也沒能倖免,河水中大量的泥沙積澱在湖底,導致湖底越來越淺,最終由於積澱使得地形高於水源,以致於黃河水決定“臨時轉機”。

等到了明朝的永樂年間,梁山泊更名“積水湖”,又因為它位於安民山下,所以當地人也叫它“安山湖”。黃河改道,湖泊被填平,梁山周圍反而有了大面積的可耕之地,也算是因禍得福了。當然,歷史上宋江那群人可從沒在梁山組過隊,他們更多的還是流寇性質。那麼可能是江蘇人的施公怎麼就腦補了一副眾人齊聚水泊梁山的景象了,車邏輯推測施公創作八成參考了元雜劇中梁山的形象。在元雜劇《黑旋風雙獻功》中有這麼一段唱詞:

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東連大海,西接濟陽,南通鉅野、金鄉,北靠青、濟、兗、鄆。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數百隻戰艦;三十六座宴樓臺,聚得百萬軍糧馬草。

其實我們也能發現,這段描述和書中的八百里水泊簡直就是孿生兄弟,但是戲劇中的描寫難免過於誇張,施公創作時也只選取了部分素材。方圓八百里雖說是扯淡,為了彰顯好漢們的勇武以及梁山的地形優勢施公還是把它選入了小說中。當然,越浩大的集團其覆滅能給讀者帶來的心理落差也就越大,這也是小說常用是寫作手法之一吧~


沒有八百里,沒有108,也沒有徵方臘!


邏輯文史游


水泊梁山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也就是現在的水泊梁山風景區,距離現在的黃河河道直線距離約22公里。


梁山, 古稱良山,《山東通志》 雲: 漢文帝封第二子梁孝王嘗圍獵於此, 死後葬于山麓, 遂易名梁山。

梁山在山東省西南梁山縣的平原上, 由四個主峰、 七個支脈組成, 它西枕黃河, 東屏京杭運河, 北視東平湖, 山水交錯, 湖河相連, 氣勢磅礴。

水泊梁山在《水滸傳》號稱有八百里,但現在已無水,造成這種情況最主要原因是黃河改道和黃河水利治理,水泊梁山無水補充,慢慢就乾涸了。

五代以後黃河屢次潰決, 水匯山足, 這裡形成 “八百里水泊”。 北宋末年宋江結天下英雄好漢, 憑藉水泊天險, 嘯聚山林, 殺富濟貧,“官兵數萬莫敢攖其鋒”, 聲震天下。 後古典名著 《水滸》 一書行世, 梁山遂聞名天下。


古今烽火臺


在瞭解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其實八百里水泊梁山這裡面所提到的“八百里”其實並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八百里”和當時小說中所採用的慣用誇張手法一樣,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這一點在《水滸傳》小說中還是多有體現,作者通過這些誇張的數字來表現氣勢磅礴,以達到創作目的。

而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位置其實就是在現今的山東省濟寧市,如果對於地理比較瞭解就會知道,將濟寧市和魯西南地區進行統一計算也無法達到八百里這樣的面積,只不過小說中提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是在這片區域內。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即便八百里水泊梁山沒有這麼大的面積,但是和現在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古時候,當時黃河的治理比較差,經常會出現氾濫決堤等情況,這個時候就會導致大量地區出現洪災,因為受到這些自然因素的影響,到了五代時期,就已經在當地形成了較大的湖泊,後來湖泊也在不斷擴大。

在進入北宋時期,當時這片湖泊的面積變得更大,同時也彙集了大量梁山好漢,這片水域可以用浩瀚無邊來形容,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雖然不至於真的有這麼大,但是應該也算是水域遼闊。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八百里水泊梁山開始出現了變化,湖泊已經開始大大退縮,到了清朝年間,水域的縮減幅度更大,而且周圍開始出現了大量的農田,隨之而來的就是人數的增加,也讓這片水域面積更小。

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之所以已經不復當年,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

首先在黃河改道後,讓八百里水泊梁山開始有了相應的變化,避免了決堤的發生,迫使八百里水泊的水位急劇下降,與此同時水源也漸漸乾涸,陸地面積開始增加。其次隨著人類發展進程的加快,圍湖造田是勢不可擋的趨勢,當人類需要不斷擴大耕種面積的同時,八百里水泊的面積自然就會受到影響,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另外八百里水泊也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在板塊出現了一定變化時,也會讓水域面積發生改變,伴隨著地區海拔的提升,都會引起這些變化,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早已沒有當年的樣貌。


歷史小地主


《水滸傳》中曾這樣描述水泊梁山:“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方圓八百里。”

可是時至今日,當人們登臨梁山,舉目四眺時,卻根本沒有了八百里水泊的景色。那麼在歷史上,八百里水泊真的存在嗎?他是怎麼形成的?現在又怎麼會沒有那麼多水域了呢?

史上對梁山泊是怎麼記載的呢?

關於梁山泊最早的記載是在後晉時期,《資治通鑑》上說:”後晉開運元年,黃河決於滑州(今滑縣),洪水東注,環梁山合於汶。”這是梁山周圍形成“梁山泊”最早的記載。又據記載,後周顯德六年,“命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這是“梁山泊”的名字最早見於史籍。由此可見,最遲在五代中期,梁山泊就形成了。而之後名字一直沒有統一,直到金朝末年才固定下來。

梁山泊是如何形成的?

梁山泊的形成大致有兩個原因。首先,梁山泊在魯西平原和魯中山地丘陵的交接地帶。魯西平原西高東低,魯中山地丘陵則西低東高,所以水流都容易匯聚到這裡,形成了一條低窪的滯洪地帶。第二是由於它的西面有黃河流過,黃河一有決洪就會注入梁山泊,這件事史料中也有很多記載,所以梁山泊的形成主要來自於黃河的決堤。

梁山泊為什麼沒水了?

梁山泊現在沒水,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歷朝歷代對黃河的治理,黃河決堤減少,水量下降。從而導致梁山泊水量減少。再者,黃河攜帶著大量泥沙注入梁山泊,泥沙沉澱於泊底後,會使其逐漸變淺,蓄洪能力越變越小。當然,氣候因素也是影響梁山泊水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濟南時報


韓國也有梁山,俺家學生就在韓國的梁山市呆了一年。起初我不明白韓國為啥學咱個落後地區?後來看書才明白,原來古代喜馬拉雅山就叫“梁山”!後來文化東移才有了我們的梁山和韓國的梁山。一萬年前我們這裡還是大海,是哪一年我們這裡被黃河沖積成了平原?我們梁山哪一年才有了建制?我們農耕民族又是哪一年才定居在這裡?民間有種說法,我們大部分人是明朝從山西遷剛來的,那以前呢?毛主席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所以大家津津樂道洋洋灑灑的故事和史料都是值得懷疑的。




小黃人還不老


神啊,居然有這麼巧合的問題!

我老家就是山東鄆城的,父母如今還住在黃河大地旁的院子裡,那裡就是《水滸傳》故事的主要發生地,緊鄰梁山縣。正所謂“梁山一百零八將,七十六名在鄆城”,本人對這個問題可以說再瞭解不過了。

之所以八百里水泊沒有了,總體來說,一是因為黃河歷史上多次改道,河沙淤積;二是氣候變化;三是人為作用。

具體是怎麼回事,且聽咱慢慢道來。

一、黃河改道

河流對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強,黃河對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相比其他河流更為明顯。黃河中游流經鬆軟且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滾滾而下,到了下游沉積下來,不斷的將湖泊和河道淤積,地面抬高。

歷史上黃河曾經多次大規模改道,向南曾經奪主要流經安徽等地的淮河水道入海,向北曾奪主要流經天津的海河水道,在中原地區不斷翻滾變道的次數就更多了。

後來即使有了防治黃河水患在部分地區高達近二十餘米的黃河大堤,但因為是“地上河”,歷史上還是不時有潰堤的事情發生。

最有名的是民國時期,蔣介石為了遲滯日軍的進攻,曾主動炸開過黃河大堤,造成了大規模的災難。

如今曾有人在水泊的舊地打澆灌田地用的水井,就曾在深深的地下多次挖出過含有貝殼的泥沙,離地面約有十米左右,被我們當地人俗稱為“宋江底”。

二、氣候變化

歷史上華北平原的氣候是不斷變化的,有那麼一段時期降水量比較大,氣溫也高,曾大面積的種植過竹子和水稻,甚至還出土過一些象牙等熱帶動物的遺骸。

降水量大,勢必水塘多,低窪的地方都會留存許多水源,而宋元時期前後恰恰是華北平原歷史上降水相對較為充足的一個時期,水滸傳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

後來800毫米等降水線南移,黃河沿線降水變少,逐漸變的乾旱,很多溼地都變成了乾巴巴的黃沙地。

三、人為作用

華北平原歷來是中國歷史上人口較為密集的區域,人多地少,就會想法設法的增加耕地面積,湖泊、沼澤等等自然成為了改造目標。

肩挑,車推,一代一代的人不斷的將湖泊水位線往後趕,變成了身後大片大片的田地,但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還是吃不飽肚子,只好再加速向湖泊要地。這樣往復循環,所謂發揚精衛填海的精神,最後八百里遼闊的水面完全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