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评论《“初二现象”要从哪儿寻找“病根”?》


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句话在中学阶段流传甚广。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初二之后真的好像变了一个人。这几天,我们也和家长们一起探讨了孩子为何进入初二经常出现多种问题。老师们建议,初一新生从跨入中学大门开始,就要有长远的计划,而家长也要跟着孩子一起“升级”,冷静应对“初二现象”。


                              

 
“初二现象”在过去忽略不计,在当今却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出现“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并不是危言耸听。而不少家长把此“现象”归罪于老师、学校教育不作为,似乎与家长一点关系都没有。恰恰相反,“家外因素”占次要地位,“家中因素”占主要地位,无论何时何地,家庭环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都有很大影响,什么样家庭环境培养什么样孩子仍然占主流,“初二现象” 仍然要从家庭环境寻找“病根”。

首先要看看古代名人怎样育儿的?。当你读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就知道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多么重要。孟母为了孩子成才,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曾两迁三地才把孩子培养成大才。孟母生活上素衣素食有着勤劳俭朴习惯,道德上恪守伦理、树立尚德家风,学习上多给孩子照顾、信心和尊严,树人上多让孩子吃苦耐劳、锻炼筋骨机会,周围都是正能量锻炼,孩子自然从孟母身上学到了很多“本领”,既经得起诱惑,又经得起打击,更有一个平常心态对待挫折,成为大才顺理成章。

其次看看当今诸多父母如何“望子成龙”的?现在诸多父母不是让孩子“综合素质成长”,而是折腾“残疾化成长”,不是给孩子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理念,就是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孩子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几乎被父母全包,素不知这些劳动锻炼过程,都是人生成长的“核能源”,劳动能产生眼界和智慧,挫折能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能让孩子找出原因重头再来,劳其筋骨能让孩子心灵历练、经得起考验。如果孩子被父母“圈养”成弱不禁风的“大熊猫”了,还能在“野外”生存吗?

再者看看诸多父母怎样言传身教的?诸多父母为了奢侈、虚荣、面子、浮躁、时髦,成天在孩子面前“风气不正”,孩子很可能与父母一样“随波逐流”,一样会变得讲面子、讲排场、爱虚荣、追逐浮躁奢侈生活,加之社会、学校里不良风气影响,孩子很容易失去进取、奋斗意志和决心,也很容易与进取孩子们产生快速的“两极分化”,甚至学业面前成了“破罐子破摔”,不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才怪?家长怪罪学校、老师教育学生不作为,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元凶”。

“初二现象”要从家庭环境中寻找“病根”。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土壤”,希望家长们为了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树立良好的家风、门风,养成勤劳、节俭、朴素生活习惯,处处给孩子当好“导师”,处处让孩子有吃苦锻炼机会,不该代劳的不要代劳,不该影响的不要影响,不该误导的不要误导,当好孩子成长的“启蒙人”,这才是合格的家长,也才能从根子上消除“初二现象”。


(媒体评论员:童克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