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項族
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党項為漢朝西羌的後裔。自遠古以來,羌人就佔據著青海湖周圍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黃河、大通河、湟水源頭附近的山地。在這一片地區的邊緣地帶,就是位於吐蕃東北部,習慣上稱作安多的地方,早期党項和吐蕃的先民們大概都混雜居住在這一地區。
南北朝末期(6世紀後期)開始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有千餘家党項羌人歸屬隋國。次年,党項族領導人拓跋寧叢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內附,隋朝授拓跋寧叢為大將軍。開皇十六年(596年)党項首領進攻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兵敗紛紛降附,並遣子弟入朝謝罪,向隋朝貢。
唐初武德年間(618—626年)党項相率歸屬唐朝。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唐朝南會州都督鄭元躊招諭党項歸附,党項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在其地設軌州(今四川松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
貞觀九年(635年),唐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党項內附者34萬口。唐就其地分設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歸附的部落首領作刺史,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節制,封為平西公。
唐初崛興於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國,日益向外擴張,北上並滅了吐谷渾,並侵襲威逼党項羌。散居在今甘肅南部和青海境內的党項部落南遷,唐移靜邊州都督府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縣),轄下的25個党項州,也隨著一道遷徙。党項族原住地為吐蕃佔領,留下來的党項居民為吐蕃貴族所役屬,吐蕃稱這些人為'弭藥'。
唐末宋初以來,拓拔部和被稱為平夏部的夏州部落首領,接受唐、宋封授的官職,並且入居州衙通過貢賜的方式,接受了漢族的物質生活和文化。他們以這種特殊的地位,在對外作戰時召集各部落形成暫時的聯合。宋朝皇室也通過他們來控制党項各部落的對外擄掠。
宋朝初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即附宋,並助兵對北漢作戰。宋朝亦對夏州李氏政權羈縻統治。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傳至李繼捧,發生了党項貴族內部爭奪權位的鬥爭。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宋封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留居京城,党項族內部由此引起了急劇的分裂。繼捧弟李繼遷採納部下張浦的建策,率領貴族逃入夏州東北300裡的地斤澤,抗宋自立。
二、西夏王朝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佔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大興儒學,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國勢開始衰弱。夏惠宗時宋朝正值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1071年由王韶於熙河之戰佔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西夏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
夏崇宗時期,宋廷執行"紹盛開邊"政策。1114年童貫經略西夏,率領六路宋軍(包含永興、秦鳳兩路)伐夏。宋軍攻陷不少西夏堡壘。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時西夏國勢大不如以往。1115年金朝興起,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朝掌控。漠北的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敗下,終於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儘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洩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
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去世後,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西夏族滅族。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閱讀更多 時鐘滴滴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