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的歷史沿革及文獻記載

魏公村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東南部,包括白石橋路和學院南路交叉路口西南隅。東起白石橋路,西抵魏公村小學西牆,北始魏公村北路,南至中央民族大學北牆。

畏吾即維吾爾族的舊稱。村以族名。後音近叫魏公村。

唐代文獻記載

“多為商買於燕……尤能別珍珠”。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的歷史沿革及文獻記載

到了元代,當時維吾爾族的首領臣附於蒙古汗國。蒙古族的統治者從維吾爾族人那裡吸收了不少先進的文化技能和比較完整的典章制度,並在政治、軍事、文化各方面,大量地擢用維吾爾族人。

  • 廉希憲做過元代的平章政事,官位相當於副丞相。他的父親布魯海牙是成吉思汗的宿衛,做過斷事官、宣慰使,職位也很高。廉希憲的弟弟廉希賢曾任禮部尚書和駐外使節。小云石海涯一家三代都在元代任官。
  • 大都西的畏吾村,成為維吾爾族兄弟聚居的地方,他們或經商或制酒,或冶煉鑌鐵。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的歷史沿革及文獻記載

元人黃文仲在《大都賦》中贊

  • “平則為西賈之派”
  • 平則門即今天的阜成門。

魏公村不同時期的叫法

  1. 明代成化年間,太監墓誌銘稱這個村“謂務村”。
  2. 正德年間,太監墓誌銘稱“委兀村”
  3. 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稱“畏吾村”。
  4. 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這個村子仍叫畏吾村。
  5. 清人喬松年《蘿蘼亭札記》載:“畏兀村,蓋京西直門外村名。本西域畏兀部落,元太祖時來歸,聚此於地,以稱村焉。”
  6. 清人查禮《畏吾村考》中寫道:“京師西直門外,有村名畏吾。”
  7. 民國四年(1915)繪製的《實測京師四郊圖》標有魏公村。
  8. “文革”時寫成“為公村”。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的歷史沿革及文獻記載
  9. 1982年又恢復“魏公村”原名。
  10. 明人李東陽《懷麓堂集》卷75《合葬告考妣文》嗚呼痛哉!自我先祖葬曾祖考妣於畏吾村,吾母之墓實在右穆。墓地狹隘,不過二畝。
  11. 《懷麓堂集》卷68《曾祖考少傅府君誥命碑陰記》  魏公村 府君在國朝洪武初,以兵籍隸燕山右護衛。攜先祖少傅府君以來,始居白石橋之傍。後廓禁城,其地以入北安門之內,則移於慈恩寺之東,海子之北。生三子,其二仲曰雷、曰孔。皆生於京師。始居北方,風土不相宜,因病告解,未幾而卒。閱三世百有餘年,乃得以官職封賜,一命而躋於極品。 李東陽曾祖在洪武初年就移居北京,由於“風土不相宜,因病告解,未幾而卒”。由此可以斷定,李東陽曾祖的葬地畏吾村在洪武初年就已經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畏吾村最早的形成時間就是在洪武初年。一個聚落的形成往往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12. 李東陽還曾多次在文中提到畏吾村,如《復畏吾村舊塋告先考墓文》、《安葬告兆先文》等。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的歷史沿革及文獻記載
  13. 清人喬松年曾專門撰文提及李東陽與畏吾村的關係“李西涯(按,即李東陽,號西涯)或自署畏吾。蓋京師西直門外村名……西涯以居址相近而署號”。
  14. 明正德八年,太監張雄修建大慧寺,地點就在畏吾村。李東陽為之撰寫真武殿銘。
  15. 明代官修《順天府志》也提到“大慧寺,在畏吾村。”
  16. 嘉靖年間這裡仍稱畏吾村。一方嘉靖三十四年的墓誌寫到,“墓在城西畏吾村之原”。到萬曆年間,這裡除了稱作畏吾村外,又稱作“葦孤村”。
  17. 萬曆二十一年刊刻的《宛署雜記》有如下記載: (宛平)縣之西北,出西直門一里曰高良橋,又五里曰籬笆房,曰葦孤村,又二十里曰韃子營。又十里曰北海店,其旁曰小南莊、曰八里溝、曰牛欄莊……。 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畏吾村的異名,也說明畏吾村的具體位置與今天的魏公村是一致的。 明末這裡稱“魏吳村”。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的歷史沿革及文獻記載
  18. 魏公村出土明人劉繼祖及妻李氏等合葬墓誌,其中提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九月十一日“葬於西直門外魏吳村。”
  19. 到清代,畏吾村這一名稱依然沿用。
  20. 康熙朝名詩人王士禎,康熙、雍正時的查嗣瑮,乾嘉時期的法式善,同治時期的喬松年均在文中提及畏吾村。
  21. 在康熙年間,畏吾村也稱“魏吳村”。
  22. 乾隆年間又稱“衛伍村”。
  23. 清人查禮《畏吾村考》: 京師西直門外八里,有村名畏吾。明大學士李東陽墓在焉。村前有大佛寺,予家祖壠未遷榆垡時,俱葬此村。案畏吾,元時西域國號也,太祖四年歸於元。或稱畏吾,或稱畏吾兒,或稱畏兀,或稱畏兀兒。……此村密邇郊甸,意即其聚族地乎?……畏吾之名,當始於元。今之人或以其地近郊甸,兵衛所居,遂稱之曰“衛伍”,殊失其義。 雖然在清代畏吾村有“魏吳村”、“衛伍村”等不同寫法,但直到清光緒七年(1881年),這裡仍稱作畏吾村,這意味著,直到十九世紀後期“畏吾村”之名尚未改作“魏公村”。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的歷史沿革及文獻記載
  • 早在金代,大量回鶻人(按,即畏兀兒人的前身)已經在燕京定居,他們“多為商賈於燕……在燕者,皆久居業成……辛酉歲,金國肆眚,皆許西歸,多留不返。”
  • 畏吾村的位置相當於金中都的北方遠郊。
  • 在當時城北高梁河一帶雖有金朝皇帝的離宮,但普通居民很少。
  • 金代史籍也沒有留下任何有關畏吾村的直接或間接記載。

  • 到了元代,情況發生了變化。元代初期,在畏吾村一帶開始出現畏兀兒人的活動。

從現存文獻來看,魏公村在元代就已形成,經明清延續至今。與今天不同的是,它在明清時被稱作“畏吾村”。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的歷史沿革及文獻記載

畏吾村何時改為魏公村,具體時間已難查考。

現有的文獻表明,至遲在本世紀二十年代。畏吾村已經改稱魏公村。

明代畏吾村稱葦孤村,清代稱魏吳村、衛伍村。文化大革命時期又稱“為公村”,至今魏公村附近的一座立交橋仍稱作“為公橋”。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的歷史沿革及文獻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