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挣扎与希望:无人货架的出路在哪儿?

你上次在无人货架买零食是什么时候?

无人货架行业始于2015年,而经资本催熟、品牌井喷的局面,却集中于2017年。凭借低门槛、技术简单、低成本等优势,很快在一二线城市推开,这一年,40多家大大小小的无人货架品牌疯狂地融资、铺点位,堪称盛景。把一个堆满零食的货架放进办公室,一门如此简单粗暴的生意,开始了高调的扩张。到了2018年,所有无人货架的新闻,都不太乐观。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改变世界”,有时候你辛苦琢磨出的点子,只是给别人的产品添加了一个新功能而已,即使它一时风起云涌,获得巨额投资也不例外。现在获得资本火热追捧的无人货架,就属于不足以支撑一个独立产品的创新,它最好的结局,是作为别的零售业态的一种附属功能而存在。

挣扎与希望:无人货架的出路在哪儿?

2018,急转直下,负面层出不穷

自2018年1月便利蜂步子过大、被曝从三四线城市撤退开始,猩便利、果小美、便利购、七只考拉等等,接连被曝裁员和撤点、还有的干脆倒闭或被吞并。无人货架行业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溃千里。

2018年4月份,两个头部玩家-小e微店和每日优鲜便利购,还因为“偷换货架”的事打起了口水仗。同月,果小美被曝裁员和撤柜,当时果小美向媒体回应称公司不可能解散。而后没几天,又被员工爆出“果小美基本处于‘倒闭状态’,上海员工签署离职协议”等负面消息。

挣扎与希望:无人货架的出路在哪儿?

起初40多家大大小小的无人货架品牌,过了个年,真正能保持运转的,只剩10几家。这行业真“凉了”。

为什么无人货架难以独立存活?

一个新点子能否独立生存,主要是看两点:一是是否很容易被抄袭;二是是否有分拆玩法,多元化发展的空间。

首先,无人货架的竞争门槛太低。作为极度追求降低硬件成本的商业模式,无人货架在重资产的线下实体商业领域,试图以相对“轻资产”模式追求快速启动。自动售货机硬件费用可达每台数千元,而无人货架仅仅需要花几十块钱买一个货架,运营方面的费用占了大头。货架本身并无技术含量,不包括摄像头什么的,难以杜绝入住后的货品损失隐患;因为都是小额交易,即使抓到了货损证据,“处罚”也无从谈起。

其次,现有的全开放式无人货架,并无太多的后续想象空间。从媒体报道来看,无人货架运营商似乎寄希望于通过随便敞开拿,降低人们使用时的设防情绪。只要购物流程稍微麻烦一点点,就会让消费者其他的念头有可乘之机,打消购买欲望。这可能是无人货架唯一的相对优势。

而这种只能说得上是“微创新”的形态,更说明了它不具备成为独立产品所需的条件。如果货架形态不变,除了在货架放广告,在App付款时候放广告,也没有其他创意性的盈利办法。

挣扎与希望:无人货架的出路在哪儿?

升级、转型:智能货柜带来新希望

粗放式的无人货架发展受困,很多玩家把目光转向了智能货柜。智能货柜融合称重、位移、视觉识别等技术,可以改善盗损问题,被很多人称为无人货架下半场转型的方向。目前,猩便利、便利蜂、七只考拉等无人货架玩家纷纷表示将转战封闭式货柜。

不过,智能货柜能否真正解决无人货架痛点还有待验证,而且无人货架企业转型布设智能货柜,成本是一个很难绕开的问题。这根“稻草”到底能救命,还是会压死“骆驼”,尚无定论。有业内专家认为,智能货柜更适合开放式的场景,由于办公室场景人员较为集中,智能货柜可能会引起排队购买的情况,用户体验未必好。

无人货架这只梨子到底是甜还是不甜?你需要变革之后,亲口尝一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