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日本人为什么说蒋百里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

li194773012


蒋百里是民国时期神一般的人物,两次打败日本人,第一次在陆军学校,第二次在抗日战场。

一,蒋百里的日本留学生活。

蒋百里是浙江海宁人,13岁丧父,在老师帮助下继续学习,16岁中秀才,是当时代学霸级的人物,蒋百里学习十分优秀,18岁就当了老师。后来,在浙江大学深造期间,受县令,知府资助,赴日本留学。

蒋百里留学的学校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这是日本培养基层武官的地方,后来日本很多法西斯侵略者都是蒋百里的同学或学弟。1905年,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十三期毕业,综合成绩第一名,获得了日本天皇奖励的佩剑。

蒋百里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很优秀是肯定的,但近些年很多人提出了蒋百里可能并没有获得第一名,也没有得到天皇佩剑。

对于陆军士官学校的这次打败日本人,也许存疑,可是蒋百里用高超的战略策划打败日本侵华战争,却是事实。


二,蒋百里的抗日战略。

1,蒋百里最早开始提防日军侵略。

1920年蒋百里在《军国主义之衰亡与中国》中说到

“吾侪所最感危险者,即邻近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在当时,日本是北洋军阀主要后台,虽然有21条前车之鉴,但军界很少有人由此远见。

2,蒋百里最早提出抗日基本防线论断。

1923年,蒋百里对同事说

“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对日作战,津浦、京汉两路必被日军占领。我们国防应以三阳为据点,即洛阳、襄阳、衡阳。”

事实上。后来抗战的相持阶段,基本和蒋百里的论断吻合。

3,蒋百里很早就设想了对日寇的纵深防御体系。

早在20年代,蒋百里就说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处用。”

然而抗战初期,蒋介石的淞沪会战,几乎葬送了黄埔系大部分精英,后期为了二线防御,撤退中变成了溃败。

4,对日外交策略的制定,蒋百里拥有大智慧。

对日本外交策略,蒋百里最经典的论述是: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因为日本人不懂中华文化!”

然而,蒋百里按照自己说法,这一论断是德国考察时偶然得到。蒋百里在德国街头迷路,进入一位老人的家,与老人畅谈一日,临终前,老人说了上面那句话。

仔细研究清末以来的割地丧权案例,每次都是一战败就求和,一求和就割地。蒋百里这一战略,后来形成了蒋介石“苦撑待变”的思想基础。试想,如果九一八之后我们承认割让东北,波茨坦公告时,绝对是要不回来了。

5,蒋百里的持久战战略。

日军提出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那我们就提出持久战,与日本持久对抗。

对此,他提出了坚持持久战的战术思想,这主要包括持久与速决、运动战及游击战等。他要求我军

不应一味死守、与敌军大打阵地战,而是应增强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利用我军本土作战、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采用运动战战术,给敌以有效杀伤;发动游击战,使之全民皆兵,让入侵者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可惜,蒋百里的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思想并没有让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遍地开花,幸好我党英明决策,建设抗日根据地,才有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三,蒋百里的抗日贡献

1912年,蒋百里出任保定军校校长,开学讲话时,蒋百里为了激励学生发愤图强,朝自己胸口开枪,险些死掉。

保定军校中,很多人成为知名军阀,比如蒋介石,白崇禧,张治中,叶挺,傅作义,薛岳, 于浚都。至于后来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英雄,更是不计其数。

1938年,蒋百里担任陆军大学校长,不久后死在任上,抗战中很多著名将领都在陆军大学进修,比如张灵甫等人。

在民国时期,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方不负此生也。就是说,蒋百里是民国时期最优秀的人,在文学,军事,各个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相对而言,蒋百里和他那个更有名的同学蔡锷相比,他的贡献更大!


历史知事


蒋百里自幼聪明,过目不忘,16岁便考中清末秀才,受到维新思想影响,立志报国。日本人曾这样评价蒋百里:“一个蒋百里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从没打过仗的中国将军是如何做到的?其中第一次,就是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时,以其文韬武略,夺得了全年级毕业班第一名,把日本天皇佩剑带走,后来成为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陆军主要将领如荒木贞夫等同学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而无可奈何,技不如人咋办!第二次,就是蒋百里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抗战理念,日军恰似按照蒋百里书中所预言的那样,自东向西,侵入湖南,从而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拉锯战中而不能自拔,直至战败!

蒋百里生命里有两段婚姻,第一段就是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金镛姑姑、徐志摩表姑三寸金莲查品珍,这种结合注定是悲剧结局。第二任夫人是日本女护士佐藤屋子,因蒋百里生性爱梅,随改名左梅,婚后育有"五朵金花",除大女儿蒋昭早逝外,其它四女皆健康长大,且都小有成就,尤其三女蒋英,她不仅是很出名的歌唱家,还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


佐罗160434105



以前对蒋百里先生了解的比较少,看了这个问题才认真的研究了一下蒋百里先生的生平轶事。也才知道他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著名的金庸是他的侄子,蒋经国曾经做过他的副官。

在日本,他是非常出名的,很多人知道他的《国防论》,还有他的抗日战略。在日本,有人说,一个蒋百里打败了日本整个陆军两次。


第一次,蒋百里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他是第三期毕业生,同期的有蔡锷,李烈钧,张澜,许崇智等等。日本人一向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是相当自负的,尤其是在亚洲。但是百里先生就当着他们所有日本毕业生的面,以士官三期步兵科第一名取走了他们天皇的佩剑,这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了不得的荣耀。


百里佩剑昂首而立,日本毕业生无不汗颜,他们其中的荒木贞夫后来是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将领之一。而且此后士官学校里日本人和外国人分开上课,就是因为此事。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只有他们自己民族的学生才有能力和天赋获得这样的成绩,被中国学生拿走这个荣誉简直就是他们的耻辱。



第二次,八年血战之后,日本人偶然看到了战前百里先生的抗日推论,日军正是按照他的持久战理论中所安排的那样,推进到湖南后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直到投降。


蒋百里先生的名著《国防论》是两次赴欧洲考察地理、军事、以及欧战纪实,结合当代战争的特点而做的一部非常全面的军事巨著,就连艾森豪威尔,巴顿等名将都多次引用他的《国防论》来阐述战局。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凭着丰富的学识,和异常敏锐的思维,常常推断出将要发生的战事具体进况,让人匪夷所思,比如一. 二八松沪战役第三天,百里先生看见“每日新闻”的当日头条是日本陆相杉山觐见天皇,稍作沉吟,告诉老友,这大概是报告出兵,以日本当前的组织和运输能力,以及从长崎到上海的水程,估计三天可运一个师团,应该在七日早晨,参加作战。战事的发展和他的预测惊人的相似!



实际上,中国抗战策略,即蒋介石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策略就是采纳了百里先生的意见。因为在中国这种大纵深的国家,通过超长的战线来分散资源和人口有限的日军的力量,再通过不断的敌后袭扰,就会让日军疲于奔命,日军的力量会越前进越弱,而中国的力量会越后退越集中,最后集中到湖南、四川交界处,凭借险峻的地形、集中的力量拖死日本。包括苏联卫国战争,实际上战局演变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在失去了大量国土后,与德国在莫斯科城下集中力量死磕,最后打败了远道而来、缺乏地方支持的德军。



只可惜这样一名原本应该名垂青史的战略家、军事天才,没有得到重用又天妒英才早夭,于1938年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却驾鹤西去,不过他离世前所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能讲和”的话振聋发聩,堪称民族骨气。最后也成为中国抗日的一盏明灯、指导思想。


谢金澎


蒋百里,民国最著名军事理论和军事教学家,陆军上将军衔(追赠)。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是中国近代从军事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说蒋百里第一次打败胜日本陆军,不得不提到一个日本人,这就是荒木贞夫(曾任日本陆军大学校长,第六师团长,教育总监,陆军大臣、文部大臣),这个以牛逼语言;“物资不足,我们并不介意!皇道精神加三千万竹枪,列强不在话下!”的日本陆军皇道派领袖。是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读书的同学,蒋百里在毕业时夺得第一名,被授予日本天皇佩刀,荒木贞夫在他面前自矮三分。日本人崇拜强者,不服不行!

说蒋百里第二次战胜日本陆军,是他的军事理论著作《国防论》。面对如何抵抗日本对中国咄咄逼人的军事侵略进攻?面对“亡国论”阴云的笼罩,他在这部书的扉页自信的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这就是;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蚕食,在后退的同时,要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提高战力(八路军新四军就是这样干的!);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使日军主力进攻路线从由北向南改为沿长江西进,从而充分利用中国腹地的山地与水网湖沼,抵消日军机械化优势(薛岳指挥国军用“天炉”战法在长沙保卫战中数次消耗日军,就是这样干的!);第三,以空间换时间,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互撕决战。后来的战略态势演变,与他设计的如出一辙,日军陷入了中国持久战争的泥潭。蒋百里虽不幸在1938年因病早逝,但临终前他信誓旦旦、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中国对日战略的指导方针——“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后来日本虽拉拢了汪精卫之流,但对迁都重庆坚决抗日的国民政府无计可施。日本是个善于反思检讨的民族,他们在侵华战争的所作所为,完全被蒋百里准确预料并坠入圈套。日本人必须承认,他们不是蒋百里的对手。

今天国人知道蒋百里的名字,多半是源于他的女儿蒋英,这位女高音歌唱家放弃专业,辅佐丈夫钱学森,冲破美国阻扰毅然返回大陆,把一生献给了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真可谓蒋家一门忠烈。


谌人


是这样的,蒋百里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校。而日本陆军大学校的前6名可以获得天皇御赐的军刀,被称为军刀组。而军刀组的第一名可以获得觐见天皇的特别奖励。而蒋百里毕业的时候他就是第一名,所以搞的日本人觉得很丢人。

然而,这是假的,是一个经典的谣言,最初流传于1940年。首先,蒋百里是通过清末组织的军事速成班去日本的,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制是12个月,仅仅能培养一名合格的步兵。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授课也是把日本人和外国人分开的。所以纵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名能获得天皇御赐的银怀表,蒋百里也绝对没有机会获得。

而日本陆军大学校,招收的学生仅针对在役军人(对服役时间,军衔,年龄都有要求,并且要服役所在部队上级主官推荐)。入学率仅有10%。一旦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校,不夸张的说,只要不犯事,是绝对能够当上将官的。日本陆军大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获得一个毕业徽章(类似于19世纪日本发行的一种货币,天保通宝)

所以日本陆军大学校毕业生都被称为天宝钱组,而高级军官中,天宝钱组占了大半。因为日本陆军大学校的设立就是为日本陆军培养高级参谋。

所以蒋百里作为一个外国人是断无机会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校的。从1883年建校到1945年废校,日本陆军大学校总计毕业生也才3485人。比如著名的东条英机,东条英教等战犯都是出自这个学校。

关于蒋百里,《国防论》那本书说实话跟《10万个为什么》没多大区别,没太大意思。


贞观防务


因为日本人根本没有说过这话,这话是中国人自己脑补yy出来的。

现在网上流传雄文中,所谓蒋百里两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无非两点。一是蒋百里在日本读书时夺得了第一名,获得了天皇赠予的佩刀,让日本人觉得被中国人夺走殊荣,很丢脸,二是蒋百里的国防论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先说第一件事,蒋百里就读的不是日本陆军大学,而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相当于士官速成班。在士官学校,授课是把日本人和外国人包括中国人分开的。因此,蒋百里不大可能“打败日本学生”来夺得全校第一名的荣誉。而真正日本将星摇篮日本陆军大学,则只是招收日本的在役军人,蒋百里是不可能获得的。

至于说论持久战,蒋百里的《国防论》实际上是一本战略普及书,站在理论角度分析了中日的天时地利,对未来战争进行了一些分析。这本书在当时是有贡献的,然而贡献绝对到不了“打败日本陆军”的程度。《国防论》中的战略观点,一句话就是顶住,不断顶住,顶到日本人顶不下去为止。至于到底怎么顶住,并没有操作方案。

说白了,即使没有那本书,抗战该怎么打还怎么打。不能说假设没这本书,蒋介石就会三个月投降。只要蒋介石不投降,国军该咋打还咋打,共军该咋打还咋打,有没有这本书日本都亡不了中国。


巴山夜雨涮锅



蒋百里是当时日本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留学日本士官军事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技压群雄,文韬武略,震惊日本,当时日本不放蒋百里回国,以任用蒋百里为东部军副司令长官之职为诱惑,想留住蒋百里,这对于刚刚毕业的蒋百里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在蒋百里毕业后的第二天,日本天皇亲自接见了他 ,并一起用餐,享受至高无上的待遇,日本天皇宴会现场,赞誉蒋百里:诸葛再生,当时赐豪华府宅,事后,由士官学校校长良友本夫亲自作媒,把天皇小女儿黛子许配蒋百里。去意已决的蒋百里,毫不动心,黛子深爱蒋百里,在蒋百里回国后,黛子终身未嫁,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天,50岁的黛子在天皇官邸自杀。


日本侵华日军的最高长官,都认识了解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他们都是蒋百里的手下败将,日本士官学校,是日本陆军基地,陆军精英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日本士官学校,把蒋百里打败所有日本陆军人才,拿走第一名看成了日本的耻辱,把蒋百里写尽日本士官学校的校训里,所有进入士官学校的日本人,都知道中国的蒋百里。当时日本侵华的最高司令官,数次以朋友同学身份,约见蒋百里,都被蒋百里义正言辞地回绝。日本侵华真正害怕的是这个对日本深刻了解的军事天才蒋百里。

回国后的蒋百里,成了保定陆军学校校长,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多次约见蒋百里,蒋百里为中国的抗战拟定了战略大纲,在1938年,身在病中的蒋百里亲自指挥了长城撤退第二次战役,以两万兵马,用伤亡三千的代价,全牵日寇两万一千人,使日军在长城以北滞留三个月,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惜的是蒋百里英年早逝,1938年,56岁的天才蒋百里病逝。日本在蒋百里去世后的两个月,才敢大举向南方进攻,日本通过间谍得知蒋百里已死,在日本为蒋百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如果不是天嫉英才,设不是蒋百里早死,中国的抗战局面会有不一样的状况,国民党也不会一败再败,普遍存在恐日心理。蒋百里敢于渺视强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就曾给日本带来泰山压顶,让其畏惧。蒋百里的很多思想,代表了民族意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巨星。


白这个颜色



日本人:我们没说过。(严肃脸)。


所谓蒋百里两次打败日本陆军纯粹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本质上和“人民群众喜迎油价上涨”一样,都是假的。


第一,蒋百里留日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期间既不可能拿“全年级第一”,更不可能拿什么“御赐军刀”。


首先,蒋百里先生入学前,陆士的日本学生和留学生已经分开授课了


据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官方校史《陆军士官学校一览》记载,最迟从1901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3期毕业生开始,士官学校的日本学生和海外留学生就已经分开授课,甚至非日本的海外留学毕业生的名字都不会出现在正式出版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名录里;而李宗仁回忆录里嘲笑蒋介石花钱把自己名字加入“中国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名录”这件事也可以证实日本陆士的中国毕业生名录都是中国学生自费编纂的,若非如此,蒋介石就算在中国势力再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也不会把非毕业生名字放入毕业生名录里。


而蒋百里先生根据目前日本陆士档案,是1902年7月以自费生的名义申请就读日本陆士的;也就是说蒋百里入学时日本陆士已经把海外留学生分班教学了,教学内容不统一的情况下,蒋百里先生又怎么拿“年级第一”呢?所谓因为蒋百里拿了第一,从此日本陆士开始分开授课更是无稽之谈了。


其次,日本陆士没有所谓“年级第一”,只有各兵种第一


依然是根据日方《士官学校生徒卒業優等者へ賞品下賜の件》历年档案显示,日本陆士上报优秀毕业生时会根据兵种的不同把各兵种成绩优秀者分别列出,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的“年级第一”这种说法;我们现在读大学,每届几千学生不可能都读一个专业,那么专业都不同,又怎么可能有所谓的“年级第一”呢?专业课不一样,考试内容也不一样,数学系和中文系的第一名谁该在谁前面?另外,之前也说了,最迟从第13期开始,日本学生和海外留学生是分别授课的,而且留学生部分学习内容和日本学生不一样,即使同属一个学科,考试内容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又怎么能统一排名次?


事实上蒋百里先生就读的日本陆士步兵科,依旧根据陆士官方校史,1905年第17、18期步首席分别为篠塚義男与安井藤治。顺便说一句,这两人后来在日军侵华期间都成为了师团长一级的高级军官。


最后,只有日本陆军大学优秀毕业生才有天皇御赐军刀,陆士优秀毕业生授予的是怀表


还有一个决定性证据是只有日本陆军大学优秀毕业生才有天皇御赐军刀,而日本陆士的优秀毕业生一般授予望远镜或者银怀表;就算蒋百里真的在陆士留学生步兵科考试考了第一名,那么他得到的奖品也应该是怀表,而不是军刀;事实上之前和之后两三届陆士优秀毕业生获得的奖品都是怀表。



这在日本陆士官方校史资料《士官学校生徒卒業優等者へ賞品下賜の件》(明治38年3月2日、明治38年11月12日)里记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可以仔细看红框处)



第二,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本质上是一本杂文集,蒋百里先生并没有系统提出任何观点,甚至还有鼓吹“速胜”


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真的是一本杂文集,这在《国防论》里说的很清楚。蒋百里先生自己在书里说,这本书缘起于杂志约稿“龚孟希兄因为我刚从欧洲道由美洲归来,军事杂志又适以此题征文,乃转征及于我……”


其次,约稿的目的是希望蒋百里介绍一些西方军事技术的发展,蒋百里自己也在书中说到了这一点“我是刚从欧洲回来,可以晓得现在最近世界军事的形势”。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书里面不光提到了“持久战”,也在很多处提到了“速胜”。


“因为德国当年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决,其过失正与当年相等。”


“所以主帅的根本战略,还是向速决方面走。 ”



当然,蒋百里先生在《国防论》里确实提到了持久战,就是这一段(真的就这么一点儿)“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但是如果大家有空去看《国防论》原文就会发现,蒋百里先生的这一主张其实是为他“义务兵”制度服务的,他之所以提出“持久论”是为了应对当时舆论普遍担心“义务兵”不如职业军人军事技巧娴熟,蒋百里先生真正意思其实是想说,就算外敌入侵,我们因为使用“义务兵”制度造成军人军事技术下降而暂时的劣势也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和敌人打的是持久战,并不在乎一朝一夕的胜负。


当然,蒋百里先生这一观点不能说不正确,但是他通篇文章本意确实不是说持久战。


综上所述,真实历史确实不存在“日本人说蒋百里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这回事。


克罗采和春天


蒋百里先生生前获得不少赞誉,去世后又被蒋委员长授予上将军衔,一生也算辉煌,不过遗憾的是一位军事理论家毕生没有亲身指挥过一场战斗,不能成为一位军事家。

我们都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所以只能根据那时候的历史文献资料客观公正的评价蒋百里先生的一生。

我不知道是哪位日本人说出了两次打败日本陆军,但是这两次第一有一个应该是指传说中蒋先生获得陆军毕业生第一名获得天皇赐刀并因此日本改为日本学生与中国留学生分别上课一事。就此事我要说,第一蒋先生并不是那年毕业生第一名,蒋百里先生是1902年入学,1905年毕业,那年因为日俄战争有两届毕业生, 1905年第17、18期步兵科首席分别为篠塚義男与安井藤治。前者官至第十师团长在中国作战,电视剧《亮剑》中曾出现他的形象;后者官至第二师团长,后曾出任鈴木貫太郎内阁的国务大臣。


而天皇赐刀只是针对陆军大学前六名学生而言,蒋百里先生只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只有在陆军士官学校取得前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才有进入陆军大学的资格,这赐刀一说显然不实,一般士官学校对前几名是赐银怀表,事实上前几届学生都是银怀表。

有人说因为蒋百里先生获得第一名,学校因此感觉丢脸从1905年后采取日中学生分别授课,从历史资料来看也不真实。1901年13期就有日本毕业生与中国留学毕业生毕业仪式同时举行的记载,说明至少从那年之前日中学生就是分开授课的,而那年蒋百里先生还未入学。

还有人说那年前三名都是中国留学生,第一名蒋百里,第二名蔡锷...事实上蔡锷比蒋百里先生上学要晚一年,怎么可能同时毕业?

第一个打败日本陆军已经可以说明不存在了,下边阐述第二个。

蒋百里先生1937年出版国防论,里边内容大多是翻译国外军事理论著作,另外还有军事与经济理论。事实上,这本理论书籍直到1938年毛泽东主席那部论持久战的出现才名声大噪,其中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国民政府为了打压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才把蒋百里先生的这本书炒了起来,用意在于说明毛泽东并不高明,国民政府就有这样的军事理论家。那么,国防论写了什么呢?国防论并不是专门针对日本的作战策略,里边鲜有提及对日应该采取何种应战策略!

其实国防论的最精彩的地方不是持久,而是对现代化战争的精辟论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买几个德械师撑起来的,国防必须建立在国家经济工业之上,自制才是根本。蒋百里先生说的这些切中要点,恰恰是中国当时的软肋。应该说这些是蒋百里先生过人之处。

下边开始说国防论与论持久战谁更论述全面,更系统。

前边说过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确实提到持久,空间换时间等理论。但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形式,抗日战争的几个阶段,战争形势的运用,战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对策都没有论述说明!而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中都有阐述。毛泽东主席在书中还阐述: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战胜敌人。贫穷;一直是汉奸们宣扬中国必败的理由,在毛泽东的眼里,却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落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支撑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可怜的工业没法提供有效的战争资源,中国是个自足自己的农业国家,我们有粮食就能撑下去,而日本不能,天长日久,日本会死在我们前面。

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出于1937年,早于毛泽东主席的持久战的1938年,但是最早在1935年毛泽东主席就有“关于对日本帝国主义持久战之策略”文献。而且国防论通篇没有“持久战”三个字!我择录两段证明

“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因为德国当年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决,其过失正与当年相等。”


“坚固者,于各事之冲突上所生意志之抵抗之谓,忍耐者,则意志抵抗之自时间上言者,二者甚相近,而其本则相异,盖坚固仅由于情之强,而欲其持久不变,则不能不藉于智之彻,盖行为之继续愈长,则对于行为之计画亦愈密,而忍耐力则实生于智力之计画者也。”

两段一共二百多字,都是文言文,如果你一定要说这就是对日持久战那我就没有跟你争论的必要了。

大家都知道立论和阐述理论有很大的区别,提出一个观点和把一个观点上升成理论和战略指针是有本质区别的。

最主要的是,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发表于抗日战争爆发(我仍然按照1937年爆发战争)第二年,那时候因为对日作战屡战屡败,国内悲观一片,十分彷徨。就在这时,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论持久战,可以说这部军事理论著作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因为当时人们看不到关于对日作战的的指导性方针,有了这部巨著(因为贡献大才这样说),许多悲观者又看到了希望,主张投降者言论有所降低,不过很可惜,蒋百里先生就在这一年去世。

蒋百里先生关于从东向西引导日军作战事后被证明确实战争是如此发展的,这也确实是蒋百里先生的高明之处。

蒋百里先生一生没有指挥领兵作战,这是很大的一个遗憾,英年早逝对当时的中国也是一个损失。

有人会说我跑题了,其实我也是看了不少人的没有根据道听途说随意编写有关蒋百里先生的生平,才写了这篇文章。

都是讨论,欢迎雅正!


好评一麻袋


蒋百里名方震,浙江海宁人,民国时著名的中国军事战略级专家。

他生于1882年,死于1938年,享年56岁。

生前好友都是民国牛人,比如蔡锷、胡适、曹聚仁、徐志摩等。

生前的大事,我后边再说,先说下他的家属,他的女儿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钱学森夫人----蒋英。他的女婿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的侄儿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

蒋百里曾是中国最知名军校保定军校校长,为中国的国民革命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他的学生也成为黄埔军校教官的主力。

日本人曾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次,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蒋百里在1901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九期步兵科。

那一年同期毕业的日本学生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百里拿走,第二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第三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

学校毕业的前六名毕业生可以有天皇御赐宝刀,号称军刀组。因为蒋百里是第一名,就抢走了最高级的日本天皇赐刀。

小日本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却也没办法,从此军校把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分开上课,不再一起排名次。

有一个故事说的更神奇,说当时考试一结束,日本教官就哭了,说中国人太牛了。第一名蒋百里,第二名蔡锷,第三名张孝淮。当时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害怕天皇怪罪,只好把第二第三名换成了日本人。

第二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邀请蒋百里,来规划中国抗战整体战略。

蒋百里先生经过认真研究,先提交了一份应战战略分析给南京国防部,后于1937修订成了《国防论》,成为指导中国抗战的伟大理论著作。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解释了为什么能打败日本人,而蒋百里先生《国防论》则解决了怎么样打败日本人的问题。

主要内容:第一,整军备战,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打倒日本,训练几十万现代军队和现代军事人才。第二,如果日本从北向南打,因为地势太平,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推进;只能把日军进攻方向从北方吸引到上海,从上海开打;从上海向西进攻,到处都是水泽,经江苏湖北湖南,到处是水田,日军的机械化军队无法发挥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中国军队打不过日军是事实,但要利用山水的有利地形,处处抵抗,拖住日军。只要国际局势一变化,中国就有机会胜出。

在书中蒋百里深情写到:“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只可惜先生死的太早,1938年就离世,没看到抗战胜利那一天。但他的战略思想在抗战中得到实施,中国人民才最终打败了日本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