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中國的插秧機、日韓的插秧機,其原創技術都是源自這臺插秧機!

中國的插秧機、日韓的插秧機,其原創技術都是源自這臺插秧機!

2018年中國插秧機技術發展研討會

插秧機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成熟了。不管是手扶式、乘坐式,還是高速插、低速插,其技術原理都是一樣的。那麼,插秧機的技術原型誕生於哪裡呢?大家可能想不到,它就是1956年誕生於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的“華東號”插秧機,這也是世界第一臺現代插秧機,並開創了橫向往復式移送秧苗技術原理,這項原創技術一直被沿用至今。

這是5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2018年中國插秧機技術發展研討會”上透露的信息。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在發言中說,現代插秧機分插原理來源於我國,1956年世界第一臺插秧機“華東號”誕生於南京所,並開創了橫向往復式移送秧苗技術原理,這項原創技術一直被沿用至今。而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梳齒式縱拉分秧、滾動插秧的分插原理,成為當今縱向切塊取秧和迴轉式插秧分插原理的雛形。

中國的插秧機、日韓的插秧機,其原創技術都是源自這臺插秧機!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

據陳巧敏介紹,日本、英國、印度、巴西、意大利、朝鮮、菲律賓、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緬甸等國首腦政府官員和專家,都前來南京所參觀水稻插秧機;南-105B型插秧機還作為國禮贈送給蘇聯、緬甸、印尼等20多個國家。1967年,第一臺水稻插秧機――東風2S定型並通過鑑定,可以說國插秧機早期的研究引領了現代插秧機技術的發展。

“雖然近年來我國高端插秧機市場份額大部分被日韓企業佔據,但國內插秧機制造發展迅速,已從技術研發和生產製造兩個層面都打破了壁壘,甚至在多個領域保持領先地位,自主品牌完全可以製造出性能優良、質量可靠的插秧機,實現彎道超車。民族工業企業更能與我國生產實際需求相結合,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才能與時俱進。”陳巧敏說。

專家介紹,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快速增長,2016年達66%,但是,水稻生產中機械化種植成為薄弱環節,2016年水稻種植機械化率為44.45%。從現實看,機械化育苗插秧是我國水稻主產區普遍採用的主流技術,但是,機械化插秧在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工廠化育秧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逐步探索完善,如:缽苗毯苗育苗方式、減少育苗期的成本投入以及後期秧苗返青等問題。因此,機械化插秧的發展並不只是一個插秧機的生產問題,而是一個不斷完善的涉及農機、農藝和學術領域的系統工程。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宋建農認為,藉助於我國農機工業10多年的黃金髮展,我國插秧機的生產製造已經達到較高層次,若從產品細分角度看,在高速缽苗(毯缽苗)移栽機、雜交稻精準插秧機、適應雙季晚稻的大苗插秧機、免耕插秧機等多領域還取得行業領先地位,並且能更加貼閤中國市場需求。他進一步介紹說,水稻種植涉及比較多的農藝技術,有農藝部門測試過結果,缽苗可比毯苗平均增產5%-8%,我們在缽苗插秧技術環節上做了很多研究,也有很多技術積澱。

水稻機插秧是一項與農藝密切關聯的技術,需要協同攻關。“在這一點上,自主品牌久富插秧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適用於缽毯苗和毯狀苗使用,具有傷根少、生長快、返青期短的特點,解決了毯苗普遍存在的返青期長的問題。更具創造性的是,在東北和雙季稻地區的推廣試驗中,“缽體毯狀苗”的創新思路,不但發揮了插秧機技術優勢,而且體現了缽體苗的農藝優勢,這種創新的作業方式及其機械化推廣,是我國水稻機插技術的跨臺階式的進步,攻克了我國機插秧作業的技術難關。”宋建農教授介紹說。(米格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