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益陽紓解“垃圾圍城” 垃圾焚燒發電日均供應3萬戶

益陽紓解“垃圾圍城” 垃圾焚燒發電日均供應3萬戶

益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可消化城區及周邊縣區鄉鎮的生活垃圾。

益阳纾解“垃圾围城” 垃圾焚烧发电日均供应3万户

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內上班的工作人員。

華聲在線6月10日訊(記者 賴泳源)隨著湖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原有粗放的生活垃圾填埋處理方式,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國外應用最普遍的處理方式,垃圾焚燒開始走進湖南的各個市州,幫助城市紓解“垃圾圍城”之困。

益陽市高新區謝林港鎮青山村,有一座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截至2018年6月6日,發電廠累計處理城鄉生活垃圾64.07萬噸。發出綠色電能19618.89萬千瓦時。折算相當於代替標準煤7.93萬噸,二氧化碳減排20.61萬噸,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傳統垃圾填埋處理難以為繼

啟動垃圾焚燒發電之前,益陽也是採用傳統垃圾填埋的方式,處理體量日益龐大的生活垃圾。

白鶴山垃圾填埋場是益陽唯一的垃圾衛生填埋場所,位於赫山區會龍山街道紅星村內,2005年11月投入使用,最初的設計使用年限為20年。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垃圾不斷增加,導致填埋場超負荷運轉。

益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辦主任趙建軍介紹,根據生活垃圾的產生速度,從2014年的推算來看,只能支撐2至3年。如果找不到妥善處理方式,益陽將面臨垃圾無處安放的困境。

生活垃圾的處理涉及到民生問題,事關老百姓生活的質量。為了解決發展的攔路虎,2011年5月,益陽市啟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籌建工作,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對外進行公開招標。

經過兩個多月競爭,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脫穎而出,成為項目投資方。歷經17個月施工,於2016年5月底建成投產,6月6日正式進垃圾,6月21日圓滿完成調試轉入商業運行,特許經營30年。

工廠把95%的垃圾轉化為資源

6月8日上午,雨後初晴,記者來到垃圾焚燒發電廠,探訪益陽紓解“垃圾圍城”的奧秘。一進大門,只見鮮花爛漫,植被繁盛,廠區分類有致,整潔乾淨。名字裡雖然帶“廠”字,卻沒有工廠的煙塵和噪音,聞到的盡是新鮮的空氣,聽到的全是噴泉水流的聲音。

記者在廠區看到,生活垃圾通過一輛輛垃圾車倒入垃圾倉,通過發酵和水分過濾,進入焚燒爐充分燃燒後,蒸汽進入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燃燒後的爐渣用於製造環保建材,飛灰進行固化穩定,經環保檢測合格後填埋。全廠不設廢水排汙口,廢水通過處理後在廠內循環使用。

公司總經理助理田祖玉介紹,為了防止臭氣外溢,垃圾倉全部採用混凝土一體化澆築,垃圾倉全天保持負壓狀態。垃圾焚燒廠運行時,垃圾貯坑產生的臭氣作為燃燒空氣送入焚燒爐膛焚燒處理。

在垃圾燃燒過程中,發電廠由招標文件規定的國家標準提高到全面執行歐盟2010標準(國際上最嚴格的標準)。顆粒物、氯化氫和二噁英等主要汙染物均與環保部門實時聯網,實現準點半小時均值披露,接受政府、公眾和第三方的監督。

“目前,每天大約處理益陽市市區及周邊的1000噸生活垃圾。”田祖玉說,經過近兩年時間的運行,95%以上的垃圾都實現了資源化。電廠每天能發電約36萬千瓦時,上網約30萬千瓦時,可滿足約3萬戶家庭的一天用電需求。產生的150餘噸環保建材,可用於道路和停車場的建設。

多種渠道化解村民“鄰避效應”

“垃圾焚燒,聽到這幾個詞,大夥都擔心影響健康。”青山村村民盛建文說。其實,早在項目開動之初,不少村民有著和盛建文同樣的看法。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容易引發村民的“鄰避效應”,即居民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出的嫌惡情緒。

為了讓村民知道垃圾焚燒發電的環保和安全,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農戶人家,開展垃圾焚燒發電的科普宣傳工作。分兩批次組織40多名基層幹部和村民代表,前往湖北、江蘇等地實地考察了3個垃圾焚燒項目,讓村民群眾現場感受廠區及周邊環境的實際狀況。此外,依法開展徵地拆遷補償,向當地居民、人大代表近200人次,以及20餘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徵求了書面意見。

針對村民對垃圾焚燒產生的二噁英的擔憂,馬旭亮解釋說,只要焚燒爐溫度達到850攝氏度以上,二噁英在爐內停留時間超過2秒,再加上有效末端治理,完全可以達標。

通過持續的科普推廣,村民們慢慢知道了垃圾焚燒發電廠,態度開始從質疑轉為支持。目前,盛建文就職於發電廠水處理車間,從事機械修理工作。他一臉樂呵地說,項目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道路更暢通了,青山村也更美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