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廣東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長芙村海鴨養殖戶孫先鋒的“致富經”

凌晨4點多,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陽西縣程村鎮長芙村的一處水塘邊已是燈火通明。海鴨養殖戶孫先鋒早早就來到附近空地上,清理前一天被雛鴨弄髒的十多個料槽和飲水器,再倒入新鮮飼料,為飲水器注入清水。直到天色大亮,一切準備完畢,他才將鴨棚中的2000多隻雛鴨放出,遠遠地看著它們進食。

從年少時期跟著家人養鴨,到如今成為海鴨養殖大戶,孫先鋒大半的人生都與海鴨有著不解之緣。依靠海鴨養殖,他不僅給自己找到了事業新方向,也幫助村裡其他人走上了致富路。

年少時與海鴨結緣

孫先鋒是土生土長的長芙村人,村內有豐富的灘塗,放養海鴨的歷史可追溯到600年前。小時候,孫先鋒要幫著照顧家裡的近百隻海鴨。雛鴨生長滿20天,就可以採取放養模式。每天上學前,他和其他兄弟姐妹打開鴨棚,引著海鴨去灘塗進食,傍晚放學後,再去灘塗看著海鴨,等著海鴨自己游回鴨棚。伴著海鴨長大,是他童年記憶中的一抹亮色。

程村鎮每月逢一、六有集市,孫先鋒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將家中的鴨蛋運去鎮上出售,一次可得10多元。那時候村裡路不好,只能用騾子將鴨蛋運過去,全程都要小心看護,遇上天氣不好,一路更是苦不堪言。

19歲的時候,孫先鋒前往廣州打工,幾年下來省吃儉用,加上家裡的支持,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運貨,結束了漂泊無依的生活。他腦子活泛,和村內村外的人相處都不錯。附近村子有人需要蓋房子、運東西,都會傳消息給他。遇到程村蠔豐收的季節,他更是連續好幾天都忙得腳不沾地,一天最多能收入200多元。

隨著年歲漸長,孫先鋒開始意識到跑運輸不再適合他。三年前的一天,他在駕著拖拉機返家的時候,看到溝渠中慢慢遊動的一群群海鴨,突然就有了養海鴨的想法。“我覺得我還是喜歡養鴨,感覺親切,而且是我所熟悉的。”孫先鋒說道。

知天命成養殖大戶

孫先鋒跑運輸的時候,經常會結識不同的人,他們中有企業老闆,有政府官員,也有普通村民,大家對他最多的評價就是“這個人實在”。也是這份幾十年如一日的“實在”,讓他結交了很多朋友,收穫了許多商機。

當孫先鋒正發愁如何開展養鴨事業的時候,他的客戶突然為他帶來一個消息。程村鎮的“紅心蛋”很出名,這位客戶需要購入大量的“紅心蛋”和海鴨,只是對附近的養殖戶不太熟悉,一直為貨源發愁。孫先鋒將自己準備養海鴨的想法告訴他,雙方一拍即合。就這樣,53歲的孫先鋒再次找到了事業新方向。

2016年,孫先鋒購買了2000只鴨苗,在水塘邊的空地上搭起鴨棚。他採取“水面養鴨,水裡養魚”的養殖方式,在鴨棚附近安了水管,將水塘承包起來養魚,每天用水管將海鴨的排洩物衝到魚塘中,解決部分魚飼料需求。這種生態的養殖方式,既節約了養魚成本,也能淨化鴨棚環境。

“很多人覺得50多歲了還折騰啥,但我認為只要敢去嘗試,幹事業什麼時候也不晚。” 孫先鋒說。隨著時間推移,他漸漸擴大了養殖規模,目前養有海鴨5000多隻,魚塘90多畝,每天憑藉賣鴨蛋獲得1000多元,魚塘年收入近10萬元。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在孫先鋒承包的魚塘邊有一間房子,日暮時分,他會將駕船撈取的海螺放在門前處理,為附近的海鴨“加餐”。而近兩年來,這間房子也成了長芙村養殖戶固定的經驗交流點。

隨著陽西縣政府不斷加大海鴨養殖的扶持力度,海鴨養殖規模也在逐年增加。2016年,政府設立了廣東省紅心鴨蛋標準化示範區,將孫先鋒的海鴨養殖點列在範圍內,引導農戶進行科學養殖,促進農民增收。一時間,不少養殖戶找到孫先鋒“取經”。孫先鋒乾脆將魚塘邊的房子定為聚會點,大家不定期交流銷售信息、養殖技巧等。

“現在有技術培訓之類的通知,我們也會告訴孫先鋒,他對這些事很熱心,會幫忙通知到附近村子的人,培訓效果比較好。”陽西縣質監局的有關負責人表示。孫先鋒的房間裡,隨處可見各種養殖技術指導類的書籍和圖冊,他會在聚會的時候分發這些資料,有些養殖戶有需要,也會直接過來領取。

孫先鋒認為,他有今天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大家的幫助,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也會盡量回饋其他人。附近村有位姓李的海鴨養殖戶,由於找不到好的銷售渠道,連續兩年嚴重虧損。情急之下,他找到了孫先鋒,沒想到孫先鋒二話不說就給他推薦了一位大客戶,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這樣的事情,對孫先鋒來說,只是隨手的一件小事。

落日餘暉灑在黃什河的灘塗上,成群結隊的鴨群慢慢走在返家的路上,它們羽翼豐盈,精神奕奕。而孫先鋒的海鴨養殖之路,似乎也越走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