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人有善感,天有福应

传统文化公开课 2016-05-07

人有善感,天有福应

王英杰常说,永远不要忘了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认识了常永春老师。有一次,常老师到他家串门,看到他一家四口人住在不足十五平方米的房子里,每个月只有王英杰一个人二十九斤粮食标准,爱人和两个女儿没户口,生活很困难。

第二天,常老师悄悄发动朋友们给王英杰凑粮票。你一斤,他二斤,共凑了六十斤粮票,送到王英杰家中。

三十多年过去了,王英杰从没忘记众人帮贫济困的情义,这也是他后来回馈社会的原动力之一。如今,王英杰常带着学生去看常老师夫妇,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们:

滴水之恩没齿难忘,回馈社会情理之中。

1976年,有一天王英杰在乘火车外出办事后回芦医庙车站,在同一车厢的门口,碰见一对年轻夫妇满面悲戚,女的眼里含着泪,紧紧抱着一个不足一岁的孩子。王英杰问他们怎么了,男的说:大老远带孩子来治病,没治好,夭折了。

听说他们家还很远,王英杰怕他们伤心过度,也怕其他乘客知道了不安心,就小心地问:“前面就是我工作的车站,你们愿不愿意找个合适的地方,让孩子入土为安?”夫妇俩点点头。

到站后,王英杰托人帮忙,将孩子安葬。又给他们夫妇做了饭,送他们上车返程。后来他们寄来一封给好心人“王杰英”的感谢信。萍水相逢,他们连王英杰的名字都弄不准呢。

1989年秋,王英杰的单位派他和几个同事去大同卖面粉,事先说好的价格,没想到货到大同后,对方毁约,把每袋面粉的价格压了一块五。因为怕回去没法向领导交差,生意谈掰了。一火车面粉两千四百袋,共计六十吨,全部卸在一个兄弟单位的仓库里。

王英杰回忆:为了创牌子,占领市场,我们运来的面粉那是真好啊,但卸在仓库里便成了“货到地头死”。

王英杰跑遍大同大大小小的煤矿,说干了嘴,跑断了腿,鞋底都快磨破了,二十四天才卖出五吨面,占总货物的十二分之一。担心存放时间长了,面粉会受潮变质,王英杰肩上像压了一座大山。

第二十四天,刚好是农历十五,为了散心,王英杰去寺院拜佛。一路走一路打听,他找到大同的上下寺院,挨着给每尊佛像磕磕头。

在坐公共汽车返回的时候,不知道咋回事,他坐过了一站。一站的路不算远,他下车后步行回住处。途中看到路边有个大同市议价粮总行,王英杰眼睛一亮,心头又燃起了希望。

他推门进去一看,墙上的钟表已指向十一点五十五分,人家正要下班。王英杰迎面遇到粮行的负责人,便问:“我有一车面,你们要不要?”

“你是哪儿来的?面在哪里?”

“开封来的,面在616仓库。”

“来找我们卖面的人可多了,我们正打算买一批。你能当家吗?多少钱一袋?”

“三十三元。”

“开封面好。成交。咱们先吃饭去。”

王英杰没想到,这么快就把剩下的面粉全卖掉了,负责人还带他去吃了顿饭。之后,几辆汽车跟着他到仓库拉面粉,点数。赶在银行下班之前,对方到银行把钱也汇兑给了他。王英杰高兴得好像吃了蜜似的,连夜坐火车赶回开封。

坐在火车上,看着逐渐远去的大同风景,王英杰感慨万千:这批面粉,不要说是三十三元,就是二十九元我也卖,因为后来领导交代我,给钱就卖,不能让面压在手里霉变了。

想想他又觉得蹊跷,自己整天汽车上来汽车上往的,从来没有坐过站,可要是不坐过站,咋能遇到这个粮行?

在别人看来,汽车过站不过是一次偶然。在王英杰看来,却是果报。存好心,行善事,不责人,有敬畏,众多善念聚合,就像美国电影《秘密》里的观点,想什么,就会实现什么。这更坚定了王英杰积德行善的信念。

选自《大德敦化:河南敦复书院落实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