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魂兮歸來:民國元老於右任的家國情懷

西安老城區的書院門是一條文化老街,在關中書院和鱗次櫛比的筆墨小店之間,書院門52號,一棟青磚牆紅窗欞的老宅,便是于右任在大陸的故居。1949年于右任赴臺灣後,其夫人高仲林、女兒於芝秀與其弟於孝先曾寓居於此。

魂兮歸來:民國元老於右任的家國情懷

于右任(1879-1964)

于右任和高仲林是老鄉。於家住在三原,高家住在高陵。兩人初識那年,于右任十八歲,高仲林十七歲。

于右任年少時便才華出眾,他考入縣學是秀才第一名,參加歲試又是第一名,因此被陝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當地人都說於家這個小才子不但讀書好,心眼也好,心裡想的不是當官發財,而是裝著父老鄉親。

那時陝西正逢天災,很多鄉民都吃不上飯。一些大戶人家做慈善為鄉民“舍粥”。于右任家境貧寒無粥可施,便自告奮勇出力舀粥派粥。不料竟得以結識另一名來做義工、幫忙舍粥的年輕姑娘。這位長相圓潤周正、手腳麻利勤快的姑娘就是高仲林。

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不是大戶人家的小姐,有一雙裹過的小腳,沒上過學,但心地善良,她對這個濃眉大眼、腹有詩書又心存善念的後生一見鍾情。


魂兮歸來:民國元老於右任的家國情懷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至西安。清廷對外國列強卑躬屈膝畏懼無比,對國民卻依舊趾高氣揚盤剝壓榨。于右任越想越氣,故意散開辮子,照了一張披頭散髮的照片以明心志,背景是他自己寫的對子:“換太平以頸血,愛髮妻如自由。”家國情懷,可見一斑。

在與清廷的鬥爭中,于右任輾轉上海和日本,入同盟會,辦《民立報》。高仲林帶著於芝秀一直守在家中。高仲林雖然是個沒念過書的家庭婦女,但性格開朗,為人識大體。她知道于右任的心志,決意不拖後腿,平時尊老愛幼,省吃儉用,將家裡打點得井井有條。高仲林屬於陝西典型的厲害婆姨,敢說敢罵,敢作敢為,這一點和于右任十分相似。她對於右任在異地迎娶其他夫人的事,亦表現得慷慨大度。


魂兮歸來:民國元老於右任的家國情懷

于右任是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文化名人,寫得一手好草書,更有一肚子好文章。在上海工作之餘,他也會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去江浙一帶遊玩,他的第二位夫人黃仁愛就是在蘇州遊玩時結識的。

那應該是1910年年尾到1911年年初之間發生的事。一個週末,于右任隨友人來到蘇州,正趕上當地一大戶人家的小姐在拋繡球招親。小姐姓黃,名仁愛,是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黃仁愛以詩句出題,欲尋覓一個能和她產生精神共鳴的才子,那時于右任剛三十而立,才貌不凡。友人便打趣說,你學問高,不如你去和小姐對一句。于右任遊興正高,便敢然前往,不料真的就此俘獲了黃家小姐的芳心。于右任已有妻室,黃仁愛也不介意,她追隨這名才子,並與他相伴終生。

1912年,已是民國初年,局勢稍稍穩定。高仲林帶著於芝秀到了上海,與于右任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除了上海,高仲林還在南京隨於右任短暫居住過。但兩人還是聚少離多,高仲林大部分時間都在三原老家操持家事。


魂兮歸來:民國元老於右任的家國情懷

于右任很有魅力,又有情有義。有一回,居然有個女人找上門來對他說:“你不是主張戀愛自由嘛,今兒就看上您了。”于右任笑著說道:“那也得雙方都願意啊!我家裡有位好老伴,可是離不了的。”可是,于右任為了工作東奔西走,生活確實需要人照顧,於是在徵得高仲林同意後,于右任又娶了陳氏、原氏兩位夫人。

于右任的最後一位夫人名叫沈建華,是重慶美豐銀行行長康心如的養女。康心如祖籍陝西城固,生於四川綿陽。早年加入同盟會,不久赴日留學,歸國後辦報辦書局,經歷與于右任頗為相似。他當上美豐銀行行長後,大力支持民主革命和進步人士。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去重慶,也都住在他家裡。

魂兮歸來:民國元老於右任的家國情懷

1949年11月26日,于右任有機會從臺灣飛往重慶,希望與妻子高仲林和女兒於秀芝見面,在商定去處,誰知於夫人和女兒在重等待數日後去了重慶,趕到重慶的于右任撲了空,就這樣錯過了生前和妻女見面的最後一次機會,這一錯,就是一生。

11月28日,于右任乘機東行。當晚,夜宿南寧,次日,飛機便徑直飛往臺灣了。這位71歲的古稀老人,從機窗俯視浩瀾壯闊的華南大地,觸景生情,百感叢生,不禁提筆寫道:

“粵北萬山蒼,重經新戰場。白雲片片飛,野水接茫茫。

天意抑人意?他鄉似故鄉。高空莫回首,雷雨襲衡陽。”

從此,和家人天各一方;

從此,故鄉只能是遠方,

從此;只有離人淚……

魂兮歸來:民國元老於右任的家國情懷

書院門52號

1958年是于右任高仲林結婚六十週年。于右任取出高仲林寄來的布鞋布襪,撫摸良久,終難掩心頭悲切,含淚寫下了《憶內子高仲林》一詩:“兩界河山一支簫,悽風吹斷咸陽橋。白頭夫婦白頭淚,留待金婚第一宵。”

四年後高仲林八十二歲。3月13日高仲林生日那天,于右任在日記中寫道:“今日是大太太生日,敬謹度過。”那首著名的《思念內子高仲林》就是那時寫成的——夢繞關西舊戰場,迂迴大隊過咸陽;白頭夫婦白頭淚,親見阿婆作豔裝。

3月17日,于右任接著寫下了這麼一行文字:我想,我前要葬在高山上,及今思之,如大太太何。不如說十年後非我子孫將我倆合葬。

兩年後(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病逝,終年八十六歲。

于右任去世後,他家中的鐵箱子被打開。裡邊除了日記、書札和高仲林給他寄去的布鞋布襪,都是借條。於中令說:“人家當官的家裡有錢有車,父親在大陸在臺灣都是兩袖清風,送我出國留學還得到處借學費。他每月工資只有五千臺幣,除了家用還要救濟比我們家更困難的友人。所以,錢總是不夠用的,甚至還問副官宋子才借了數萬元。父親去世前兩年,經常因病住進臺北榮民醫院。可過不了幾天他就要出院,說‘太貴了,住不起,我要回家。’”

按照他生前“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的遺願,于右任被安葬在臺北大屯山(陽明山主峰)山頂。墓碑上刻著“監察院院長於公右任之墓”,正對著西北方向。

現在於右任高仲林的婚房按原樣保留著,土炕、桌椅還有茶罐、食盒、鏡子等,包括高仲林當年的嫁妝都在。西安書院門老宅是2008年按原樣新建的,往事彷彿就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