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關於庸人之擾中的古庸國

關於庸人之擾中的古庸國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有許多關於“庸”字的成語典故,比如“庸人自擾”、“平庸”、“中庸”之類,然而在先秦時代曾經有個國家叫庸,說到“庸”這個國家,歷史就很久遠了,當年武王伐紂時,就和巴、蜀一起,成為了會盟的八百諸侯之一。雖說八百諸侯之數肯定是虛指,但當時的地緣分割的厲害,有幾百個所謂的“諸侯國”也很正常。而能夠見諸於史料的,也大都是有些體量的。而我們從《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由此可見,庸國是當時武王討伐商紂聯軍的之一,排在蜀,羌等國家的前面,可見庸國的國力強大。除此之外庸的地位也很高,據《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關於庸人之擾中的古庸國

庸國主要在秦巴谷地的東部,漢江以南的這個區域,疆域佔有今陝西的山陽、鎮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平利、鎮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節,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興山、姊歸、巴東等縣,即整個秦巴山區的大部為庸之轄屬。國都在竹山的方城。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庸國處在秦、巴、楚三股地緣勢力的中間,而這種夾心層的位置,也註定他的命運會與這三個國家聯繫在一起。在當年隨周人伐紂的時候,庸國的實力還要強於巴國(位列西土八國之首),而那時的楚人,還遠沒有後來巨無霸般的體量。生活在山地之中的庸人,憑藉上水優勢,經常東向襲擾給漢水下游地區,成為楚國的心頭之患。位於楚國西部的庸、巴兩國,依靠山地所形成的防禦體系,以及上水的進攻優勢,都是懸在楚國西部的兩個不穩定因素。一直到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梁啟超曾說過楚莊王即位三年,聯秦巴之師滅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為楚病,巴服而庸滅,楚無內憂,得以全力爭中原。上庸作為戰略要地,於秦楚之間幾易其主(秦楚丹陽、藍田大戰以及後來的鄢郢之戰)。

關於庸人之擾中的古庸國

庸國滅亡於公元前611年,這一年秦、楚(楚莊王)、巴三國聯合滅庸,三分其地。據《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公元前611年)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今房縣南、神農架東南地區,《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七湖廣五房縣房山條雲:“阜山在縣南百五十里。”),師於大林(今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響嶺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灌溪鎮陽丘村),以侵訾枝(今湖北省宜昌區枝江市)。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今湖北省宜昌區枝江市境內),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於坂高(今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縣與荊門市掇刀區之間)。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飢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自盧以往,振廩同食,次於句澨(今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均縣鎮)。使盧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揚窗,三宿而逸,曰:“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復進。”師叔曰:“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也。”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唯稗、鯈、魚人實逐之。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遂不設備。楚子乘馹會師於臨品(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漢江南側),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鎮官山河),子貝自仞(今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小川鄉伏龍山),以伐庸。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

關於庸人之擾中的古庸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