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中國芯片進入世界就差三防:防“賭氣”、防“騙補”、防“封鎖”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美國禁止本國芯片出口,中興正中槍口,陷入困局。美國這是要逆全球化發展,“閉關鎖國”?此次事件是否能夠促進國產芯片行業的發展?

中國芯片進入世界就差三防:防“賭氣”、防“騙補”、防“封鎖”

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了芯片國產化的困局:

1、防“賭氣”:因遭遇屈辱式制裁,賭氣關起家門自己搞芯片;

2、防“騙補”:全行業補貼搞芯片,需防騙補行為;

3、防“封鎖”:芯片產業是全球的,國產芯片需彌補產業鏈各環節短板而非放大技術壁壘問題。

本文約字數2681字,約8分鐘閱完

中興事件,業界震動。美國商務部下令,禁止美國公司向中國中興通訊出售產品。

中興產品,有大量進口自美國的元器件,尤其是芯片。此令封殺,將對中興造成巨大損失。

網絡上有人歡呼:美國對華封殺芯片出口,自主研發的春天來了。另一種聲音是,把封鎖當成“重大利好”,自主研發春天來了的偏激聲音,反而不利於高科技的技術攻關。

這兩種“互衝”的觀點,到底哪個更理性、更有利於中國技術攻關呢?

1

舉國之力搞芯片,需警惕“騙補”捲土重來

對於“海德小松鼠”被美國商務部禁止出口這事兒。

知乎上有人說:行業需要國家的適度扶植,就向軍工、航天一樣。國家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引導,行業發展了,資本就會感興趣,也會有更多人才流入,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這個說法得到了2萬3千多人的贊同,可以說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

按此說法延展,我們設想一下,那我們自己搞無非就是:

一、政府直接投資,設立科研機構和國有企業上陣開發芯片嘍。

二、對全行業施行補貼,補貼行業參與者。

第一種設想顯然不是最佳。政府直接投資,自負盈虧。研發人不為掙大錢,沒有競爭力,想花多少錢就給多少錢研發,顯然研發效率是不行的。

從上述那個說法來看,似乎私企搞芯片可能更好點。但是不得不重申的是,所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實則是陳進僱人把美國買來的芯片原標誌抹掉,加上自己的標識而成。就這樣的“芯片”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上億科研基金。

類似的情況不止漢芯,93家新能源車企中就有72家騙錢的,騙補車輛總計達76374輛,設計金額共92.707億元,平均一輛騙12萬。

這種情況,隨便搞個名堂,就能弄到上億甚至跟多的錢。這種“好事兒”,絕對會讓很多人動歪腦筋。

2

把封鎖看成技術攻關核心,是個誤區

晚清時,確切的時間是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湊足四萬兩銀子,買下了美國人科爾在虹口開辦的一家鐵廠。這家鐵廠,就是洋務運動中最搶眼球的製造實體:江南製造局。

技術實力不濟,為了不在洋人面前吃癟。自己建廠,自己造槍炮、彈藥、輪船和機器等配套設施。曾國藩和李鴻章,認為中華地廣物博,人才濟濟,心往一塊想,勁兒往一處使,不愁不趕超英美。

試航證明,中國人自己造的船,也能開也會跑,航速也不慢,絲毫不比洋人的差。

但是大數據挖掘表明,1868年,江南製造局陸續建造了數艘輪船,但建造速度極慢,最要命的是成本巨高——建造一艘船的費用,大約可以向英國購買兩艘船。槍也是,造一支17.4兩白銀,買才10兩,而且容易走火。

雖然如此,但江南製造局的產品,畢竟是國貨。縱然是成本高,效率低,也不能放棄。一旦鼠目寸光,放棄這種高能耗的投入,就有可能失去更多。

這個道理,怎麼聽都對頭。但李鴻章自己造的東西自己都不用,誰又會來買?結果這些武器,積壓於庫中,鏽蝕成了一堆廢鐵。

造成船、槍製造成本高,質量差,其實是產業循環體系的問題。簡單說就是產業鏈缺胳膊少腿的。

江南製造局的船和槍,沒有相應的配套產業與市場,製造成本無法攤薄,更無資金迴流。所以需要國人要有國貨精神,無論價格多麼高昂,我也要買。製造局這邊才會有資金迴流,才會有足夠的錢試錯實踐,才能進一步的引進人才,升級技術,生產出優質的槍船。但低劣的武器,是要拿命來換的。

質次價高的產品,除非特例,只能強制性的內部消化。也就是江南製造局的槍船,只能是由李鴻章的淮軍來買——自家軍隊用了劣質武器,就會在戰場上打敗仗,搞不好會死光光……淮軍死光了,帝國也歇菜了,低劣產品吸血升級的美夢,也該醒醒了。

3

產業體系問題大於技術問題

一個適應性產品的出現,必然不是孤立的。是社會教育與經濟循環體系,自然運行的結果。缺少社會循環體系,沒有配套的教育人才,缺乏相互依存的產業鏈條,維繫一個孤立的產品,代價就會變得異常高昂。

我們發信息,手機上隨意一敲,一分錢也不用花。但晚清帝國始設電報局,從天津發往通州一條消息,每個字的費用,可以買16斤大米,或是30枚雞蛋。

前段時間有媒體質問,廠家生產一隻輪胎,成本只有320元,卻敢賣到800元,良知在哪裡?

可是在抗日戰爭時——確切的時間是1942年,日寇切斷香港、滇緬補給線,中國外援斷絕,造成輪胎供給匱乏。時有一滴橡膠一滴血,一隻輪胎一條命的說法。戰場上的將士爭先赴死,只因為我們缺少了幾隻輪胎!

所以產業缺失或不足,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攻關問題。從來就不是!

4

產業體系範圍是全球,而不侷限於中國

回到中興事件,我國之所以在芯片上缺乏競爭力,不是技術人員不用心不用力,不肯花費功夫攻關。

而是產業體系配套不足。

如一些人所想象的,如果缺失了國際市場的認可與支持,我們就齊心合力,只認國貨不做洋奴,就能夠創造出自己的高端品牌。這種孤立的點性思維,實際上是拿國家競爭力在冒險,屆時整機產業必須要以高價低劣的配備,上線與武裝到牙齒的發達企業拼殺,根本沒有生路的。

中興遭到封殺,勢必波及中國的整機產業。如果整機產業遭遇寒冬,哪還有餘力支持國產芯片的發展?

5

對抗封鎖最好的辦法:彌補產業鏈各環節的短板

照上述這麼個說法,難道我們的國產芯片產業,就只能坐以待斃了嗎?當然不是。

萬事自有規律,國產芯片產業也如同其它產業一樣,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這個階段的發展,

一是要改變現有的填鴨式的教育,為產業升級準備人才。

二是充分的市場化,形成國產芯片的產業集群。

三是進一步的富裕,形成中間技術的消費習慣,以支持居於其上的產業集群。

四是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接受那些短期看不到實用價值的投入。

五是改善認知,變情緒衝動為更成熟的系統性思維。

如此,教育、技術市場、消費習慣、生活方式與認知,這五個要素勾連錯合,促成社會循環體系的升級。到此階段,才會解決時下問題,而迎接全新的挑戰。

好比說一個人陷入到貧寒,沒錢只是表面現象。

本質的原因,是他處於一種低端的經濟循環中。他的社會資本不足,制約了經濟資本與認知。他的經濟資本不足,同時制約社會資本與認知。他的認知也處於低階循環期,看不到商機,總是與高人擦肩而過,這就叫認知制約了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

社會資本、經濟資本與認知資本三者之間的死循環,是永恆的,無法打破的——但可以升級!

從系統化的視角來看,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