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列樯蔽空沙漫洲

《扬州长江古镇》之青山篇部分章节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二《古迹志三》记载,仪征八景,一曰东城图画,二曰北山晓月,三曰天池玩月,四曰渔湾纳凉,五曰泮池新柳,六曰资福晚钟,七曰仓桥塔影,八曰胥浦农歌。这个说法与晚清仪征画家诸乃方的画作《真州八景》略有不同,有一个“渔湾纳凉”景点。

“渔湾纳凉”说的是位于仪征沙漫洲外运河入江口的渔湾亭。阮元《广陵诗事》卷六记载,康熙间,通政曹公楝亭(曹寅)于沙漫洲上建亭曰“渔湾”,尝集渔人打鱼于此。县志也有 “渔湾亭”记载:即江上渔湾故址。康熙间,通政曹寅于沙漫洲隙地建亭,曰“渔湾”,尝集鱼人捕鱼于此。

估计是因为亭已不存,诸乃方作《真州八景图》时,以“文墩积雪”替换之。

曹寅任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在仪征陆续工作生活了八年,在他的《楝亭诗钞》中有多首关于渔湾亭的诗作,这里选取一首:

《观打渔歌》

白沙城南观打渔,日长一舸临泱漭。

亭午才移水界凉,青山正远潮头上。

不愁瀺灂随潮长,只怕颠风吹五两。(chán zhuó)

撇眼旋看凫鹜飞,鸣榔早彻江天响。

亦有延缘罱素鳞,沉钩塞默浮乌榜。

意气那争手捷多,波涛要办心雄往。

垂老应知口腹贪,望洋转起烟岚想。

漫夸游豫逐时闲,苦似爬骚除背痒。

回帆重谱竹枝歌,斜阳罢晒芙蓉网。

仪征素为水陆要冲,扼江、淮之襟要,古运河由此通江达淮,隋唐时已成为漕、盐纲运中转之处,清代的仪征通江运口,主要承担着淮南盐场所生产的盐向上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运输的任务。

当时,仪征通江运口形成了里、外两条运河,里河自三汊河东北受淮水,由石人头入境,经朴树湾、带子沟、新城、仪征东门抵天池,再经“四闸”“五坝”出江;外河在沙漫洲西受江水,入境后经一戗港、铁鹞子、捆盐洲、旧港、老虎颈、安庄,至猫儿颈东出大江。

清初,仪征每年集散淮盐80万引至100万引(每引125公斤)之间,雍、乾年间高达120万引至134万引。位于通江运口要冲的沙漫洲,盐船集聚,十分壮观。著名文人汪中在《哀盐船文》中,描绘乾隆三十六年(1771)仪征沙漫洲:“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廊。”从仪城东关、天池至沙漫洲沿江一带,人流如织,从事搬运、装卸、解捆、绞包等工作的劳工大约有九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近三分之一。

《乾隆江南通志》卷十四:“新洲,在仪征县东南五里江中,宋志云武帝微时伐荻于此。其北有北新洲,上有沙漫洲。又,县南十里江中有天宁洲,与新洲相映带。”据此,沙漫洲的成型大约在明末清初。

县志关于沙漫洲记载:沙漫洲与北洲相联,又以形似纱帽,曰纱帽洲,其东为渔湾,北岸有铁鹞子,相传为镇水物。巡盐御史曹寅有《渔湾诗》,序说,沙漫洲有隙地,渔子多集其间,予时以酒劳之,郡人因作亭,名之曰渔湾,示不忘渔也。

沙漫洲附近水流风向复杂,《道光上元县志》载:“县治永安洲江面与仪征沙漫洲对渡,其地与句容交错,即古之黄天荡也,最为险要。”清人蒋廷章有《江沙说》:“沙漫洲内南北可里许,东西六七里,风静浪恬,利于屯泊。但夏则水涨可舟,冬则泥涂可步,若挑去浮沙,深浚澈底,数十盐艘藏之甚便,因而辟开上口以通往来,不惟盐艘便而商舶亦便。”

在沙漫洲河口,还建有“开江龙王庙”,就是祭祀龙王,保佑江船平安的,然而大水老是拿自家人开玩笑,这个庙屡坍屡建。史载康熙中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建,道光十三年(1833)坍入江中,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

县志录有阮元为沙漫洲口开江龙王庙撰写的碑文,其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道光四年(1824),颍州知府完颜麟庆的眷属乘船经运河从仪征出江(舟出銮江),在江中遭遇风浪翻船,在沙漫洲河口龙王庙处获救。道光二十年(1840),麟庆已是两江总督兼署盐政,巡视仪征到沙漫洲,看到龙王庙已坍入江中,“顾见江水侵颓,栋宇陊剥”,决心捐俸重建。当时,淮南监掣同知谢元淮陪同巡视,他说,修龙王庙是大家的事,哪能要您一人捐俸。又说,这地方屡建屡坍,地势不好,不如移至河对岸高处另建。消息传出,河对岸高地主人、副贡郎中邹衍泰愿捐出五十余亩地供建庙。麟庆又说,当初我家眷属遭遇风浪幸龙王保佑,推己及人,百姓在此也会遭遇风浪的。除了建庙祈龙王保佑外,还应该设置红船救溺公局。俗话说,长江之险,上有六百丈,下有黄天荡。沙漫洲的上游就是黄天荡,上游五口都有红船,独仪征没有,应该在新庙旁设置红船救溺公局。麟庆首捐二千二百两,两淮官商感公高义,纷纷跟进,不仅新庙建成,而且救生局经费每年一千六百两也得到落实。从此金陵以下一百八十里,节节皆有救生红船。阮元在碑文中感叹曰:此江中莫大之公德,其所全活者,岂可以数记哉!

沙漫洲地势险要,且夹江上“小沟数道,自河通江,方舟不足以容,为私盐出江之地”。除了建有龙王庙和渔湾亭,朝廷还在此地建有搜盐厅,“每年冬月粮艘回空,盐院檄地方官搜私盐之夹带者”。迨至康熙后期,淮南诸盐场之纲盐俱至仪征天池候掣、解捆、改包,其间抛、冒、洒、漏在所难免,近场之地的贫民和江广粮船的船户见利忘义,或出则为寇,入则为民,其势力虽较乾隆中后期单薄,但也不可小觑。沙漫洲距天池不远,且是当时私盐出江之唯一通道,曹寅以两淮巡盐御史的身份在此建渔湾亭,亦有威慑淮南纲盐走私之意。

随着盐运的消退,外运河逐渐淤塞,作为外运河入江口的沙漫洲,连同渔湾亭、龙王庙、铁鹞子,以及汪中笔下“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廊”的盛大场景,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的沙漫洲,是青山镇七公里沿江岸线的一部分,建有南京港和化工园区的若干液体化工码头,仍然是黄金水道上的璀璨明珠。

列樯蔽空沙漫洲

【今日沙漫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