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新疆建設兵團農3師42團團部駐地——木華黎鎮

與先祖有關的地名之木華黎鎮

新疆建設兵團農3師42團團部駐地——木華黎鎮明正統六年木華黎後裔李氏家譜

新疆建設兵團農3師42團團部駐地——木華黎鎮溯我半坡李氏,李出有元,札剌爾氏,世居斡難河東。始祖忠宣王孔溫窟哇,捨身救主。二世祖忠武王木華黎,經略中原,輔弼成吉思汗建蒙古帝國,被封左軍萬戶、太師、國王。三世祖忠定王孛魯,統一山東。四世祖武靖王霸都魯,建議定都北京。五世祖武靖王季子鐵古而忠,以勳裔被任命南恩州達魯花赤。六世祖懷遠將軍鐵思,升任江西信州萬戶府。七世祖武德將軍咬兒,鎮撫松郡,世居松江。元末,退官僦居集賢鄉,武德子輩可用等易姓為李,從木從子,以志本源。明取松江,八世祖可用公因款附意緩,謫戍河南,始居洛陽南關貼廓巷。子二,長子英,先遷西陡溝上寨。明初,一挑兩擔,徙居唐縣北半坡村,南遷後更名文秀,字彬甫,為半坡李氏之始遷祖也。次子茂,遷居李家營,後世分遷上寨等村。


木華黎鎮是新疆建設兵團農3師42團團部所在地,當地維吾爾人稱“莫尕勒。”蒙古語的意思是“蒙古人居住的地方”。

新疆建設兵團農3師42團團部駐地——木華黎鎮

木華黎鎮鳥瞰圖

農3師於1966年成立,師部機關駐喀什市,佈防區域在喀什地區。其前身是:第一野戰軍22兵團第5軍(新疆民族軍改編)步兵第14師。

新疆建設兵團農3師42團團部駐地——木華黎鎮

木華黎鎮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對外也稱:中國新建集團公司)是中國現存的最後一個生產建設兵團,也是中國最大的兼具戍邊屯墾、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區劃單位。

兵團屬於國務院計劃單列的省(部)級單位,自行管理內部行政事務;司法事務受新疆的高法高檢領導管理,由新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任免兵團各級法檢的組成人員;行政業務受國務院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兵團部駐烏魯木齊市;分支機構遍及克孜勒蘇以外的新疆全境,主要靠近“兩週一線”〔即“兩大沙漠”和一個邊境線(中國西北邊境)為主,管理多個縣級市,擁有健全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司法機構。

第三師:圖木舒克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縣級市,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建設起來的,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經國務院於2002年批覆設立,2004年正式掛牌,行政區劃面積1927平方公里.“圖木舒克”是維吾爾語,意為鷹面部突出的地方。

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各師建制,所屬企事業單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墾總局。鑑於新疆農墾事業面臨的實際狀況和兵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1983年以後,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進行農墾經濟體制改革。1990年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為兵團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1997年中央正式發文明確規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履行屯墾戍邊使命的特殊組織,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雙重領導(其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只是掛名而已),享有省級的權限。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實行國家計劃單列,納入國家一級預算。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前身是由三支部隊組成的。一是王震將軍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1兵團,二是新疆警備總司令兼西北行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陶峙嶽將軍率領的由原駐疆國民黨整編第42師起義部隊改編的第一野戰軍第22兵團,三是由列斯肯和賽福鼎率領的新疆民族軍整編的解放軍第5軍。和平解放新疆後,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這三支部隊的10.5萬名官兵連同6萬餘名家屬,於1954年8月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後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此後,又有許許多多來自內地的有志青年,踴躍投身到屯墾戍邊的行列。兵團對海外公開的名稱一直是“中國新建集團公司”。

兵團隸屬關係

新疆建設兵團農3師42團團部駐地——木華黎鎮

在這裡還要說明一下,儘管歷史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曾經屬於新疆自治區管轄,然而現在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並不屬於新疆自治區領導和管理。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機構,直屬中央管理。他和新疆自治區是平級單位。其實中央對駐新疆的很多機構都是高配的,比如蘭州軍區下屬的新疆軍區不同於其他省軍區(軍級),而是副大軍區級別;新疆武警總隊不同於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副軍級),而是和北京武警總隊一樣是正軍級;新疆自治區書記是政治局委員。因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作為一個省部級單位是名正言順的。這也體現了中央對新疆的高度重視。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第一政委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兼任,兵團另設專職黨委書記兼政委。兵團政委兼任自治區的黨委副書記,兵團司令員兼任自治區的常務副主席。兵團政委和兵團司令員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接任命,黨內級別為中央委員。兵團的師大都與自治區的地區行政中心分別對應,由相應的地委書記兼任師第一政委,師另設專職的師政委和師長。四個地區實行市師合一的領導體制(以前是所有地區實行市師合一)。在兵團總部、各師師部和團場密集的墾區,設有三級公安局、檢察院、法院機構。1985年兵團的武裝部隊改編為武警,整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武警指揮部(副軍級建制),及其隸屬的各支隊、大隊、中隊。兵團軍事部(副軍級建制)執行省軍區的職責權限,即兵役動員、預備役編組、民兵工作等。兵團的武警部隊和各支民兵應急反應分隊是新疆維護穩定、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力量。儘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然而從它的出身和作用來看,可以說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特殊兵種。

新疆建設兵團農3師42團團部駐地——木華黎鎮

元朝時期,這裡曾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緊挨四十二團的鐵力木鄉12村還世居著部分蒙古族的後裔,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蓋孜河流域的最下游,有一片地勢低窪、土壤鹽鹼含量大的土地,相傳800多年前,成吉思汗驍勇非凡的大將木華黎率兵西征後,部分同胞駐紮此地而得名。成吉思汗的名將木華黎曾率兵駐紮於此地,因而得名木華黎。

現在的木華黎鎮——一鎮兩區宜業宜居

過去,這裡曾被形象地調侃為“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處處鹽鹼灘,戶戶土坯屋”。地處偏遠、土地鹽鹼化、生態環境惡劣、經濟不繁榮,一直是困擾四十二團快速發展的原因。而且因為條件艱苦、環境惡劣,職工隊伍也極不穩定,以往每年引進的新職工和大學畢業生很多都離開了團場,這成了該團歷屆黨委的一塊“心病”。那麼,究竟該如何治療這一“心病”呢?

“一座城鎮,就是一個現代文明的聚集地,一個維穩戍邊的堡壘。拴心留人,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牛鼻子’,是屯墾戍邊的基業,對於穩定和鞏固人才隊伍作用巨大。”該團黨委達成了一致共識。

2007年,該團開始著手治療困擾其已久的“心病”,率先在三師實施了城鎮化建設工程。

該團從改善職工群眾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等民生建設入手,針對職工群眾行路難、吃水難、取暖難等問題,根據國家、兵團和師關於農牧團場城鎮建設的相關政策,投資3000餘萬元,建起了12棟職工住宅樓和團部職工文化活動中心綜合樓,完成了團部的給排水、集中供暖和城鎮道路建設等工程。

繼2007年完成小城鎮一期道路、管網建設等工程後,該團緊緊抓住新型城鎮化建設,立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定位、高質量施工、高品位建設、高效能服務”,將生態型、園林式、現代化的建設理念充分融入到了團場的城鎮化建設中。

截至2011年年底,該團共計投資了2.16億元用於團場的城鎮化建設,興建了職工住宅樓、職工文化活動中心、廣播電視臺、醫院綜合門診樓、商業住宅樓、文化廣場、休閒花園;綠化、美化、亮化了團部環境;完成了團部給排水、集中供暖、城鎮道路、學校教學樓保溫加固等工程的建設。城鎮功能的逐步完善,極大地改善了職工群眾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2012年,該團投資1.47億元和招商引資6000萬元,完成了400戶保障性住房及室外配套設施、教職工週轉房、2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區、鎮區綠化美化、1萬畝鹽鹼地治理、渠系防滲等19件民生工程的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如今,該團的小城鎮規模已擴大至2.6平方公里,已完成辦公、商業、教育、衛生、住宅等建築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隨著市政設施的日臻完善,小城鎮建設已初步形成了規模。

2010年,該團按照“一鎮兩區”的規劃發展格局,投資2400餘萬元,打造了佔地面積達20.2萬平方米的古魯巴克片區中心連隊。該團以樓房建設標準興建了中心連隊職工住宅小區,共建高標準職工住房170套,將古魯巴克片區的二連、四連集中搬遷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