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我国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习惯是不是该纠正一下了?感觉很多音译的名字很不准确?

把__留给__


最不准的应该是翻译的韩国人的姓!比如翻译的韩国姜姓,韩文发音怎么听都是康音而不是姜音。再比如翻译的韩国张姓,怎么听人家韩国人发音都是江而不是张!还有宋,人家明明是发的葱音。


闪闪再闪


音译不可避免的有很大局限性,有许多发言在汉语里是没有的,只能是近似。而同一个名字在英法德西四国又大相径庭,拼写和发音都发生变化。如John约翰这个来自圣经的名字,英语发音“蒋"(近似),德语发音“咬汗",法语发音“让",西班牙语发音“胡安"。Michael,英语发音"迈克尔",德语发音“米夏埃尔”,法语发音"米雪尔",等等。


深泉116


如何统一翻译,如何翻译得准确,确实是个问题。有些名字不要说在中国两岸四地,单在中国大陆都不统一。例如,亚马孙,亚马逊;格林威治,格林尼治;本拉登,本拉丹;最近的苏莱曼尼,苏莱马尼……等等。两岸四地不同的就更多了!有一点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地名全音译,有的采半音译呢?比如纽约(全音译),新西兰(半音译,台湾地区译作纽西兰)等等。希望国家重视这个问题。


黑髮渔樵


绝对应该,但绝对不行。因为中国有个翻译局,顽固地拙守着它所谓的约定俗成的官方译名,哪怕它自相矛盾地一面强调名从主人,从本音的原则,一面又让与十属主完全不似不像的音充斥媒体。英国首相的名字明明最贴切近似的中文音是“江森” ,却偏偏要弄个“约汗迅”。墨守成规,腐朽不堪。窝头翻个儿: 现了大眼还堂而皇之。


富春观鱼


中国最早接触并翻译西方文字的是广东人,后来是香港人。许多英语中的名词都是按照粤语的发音来注释的。比如:奶酪,现在是按照它的本质结合满族人已有的类似食物来翻的。以前有翻成忌司,起士等让人摸不着头脑。再如切片面包,以前翻成吐司,透思……这是讲单纯的音译最好只用于地名人名……我不是翻译家知之有限,总之,其中问题很多……


周方851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比如john, 英语念“蒋”,但是拉丁语系大部分国家念“有汗”,最早翻译圣经是为“约翰”,沿用至今也没必要改了。欧洲语言大部分受拉丁影响或者就是拉丁演变而来。一般来说,在中国,很多人喜欢来几句散装英语显得自己有文化,英国人美国人喜欢来几句散装意大利语来显得自己有文化,意大利人喜欢来几句拉丁来显得自己有文化。在好莱坞的古装片里“凯撒”不念凯撒,念“希色”。所以,你认为音译不准确,实际上是因为英国人自己都认为他们是没文化的野蛮人。


上海老克勒808


单单一个TRUMP,大陆我知道的就有两种翻译,一个翻译做特特朗普,一个翻译做特鲁姆普。其实两个翻译和英语发音区别都很大,翻译成川普才是最接近英语翻译的


帝国的敌人


首先国内新华社会定期公布指导译名。

其次,人命地名翻译有规范:

1、自名原则

2、完全音译原则

3、遵循母语或来源原则,不使用英语或其他语言转写的发音

4、尽量贴近发音原则

5、约定俗成原则;对未作出规范前出现的译名和规范译名出现后实际相对于民间流传的名字几乎不被使用和接受的,可以不使用新华社规范译名或音译原则。在标准化与普遍接受之间,如果标准化接纳成本太高,会做出例外

6、信达雅与政治原则

7、汉字圈不音译原则,中国之外的朝韩日越等国的人名地名,直接使用其汉字写法。


连喷雾器都被注册了


同一地方同一种族同一语言同一个字,很难找到声音完全同的两个人,何况是外语的字。虽然人可以用同一词库,但支持词库的气力不同自然造成了音的不同,但意思是可以相同的,即算是自己说同一个字,心情不同气力不同环境不同自然造成字音也不同,假如演唱会上唱的音与录音棚的音一样那必是假唱。


迷妖精


这个是真应该改改了,不能再一味的按发音来了,虽然大多外国人名不像我们的名字那么有深意和上一辈的期待。但人家还是有自己的文化的,我们翻译应该更重视他们的文化含义,能让我们对外国人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