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畢節名片系列----赫章“彝族鈴鐺舞”

畢節名片系列----赫章“彝族鈴鐺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鈴鐺舞” (王純亮 攝)

   彝族,是我國大西南的一個世居民族,是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民族之一。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流傳於赫章韭菜坪山麓,由護送陣亡將士的戰鬥舞演變而成的祭祀歌舞——“彝族鈴鐺舞”,便是彝族文化中一朵耀眼的花。2008年6月7日,赫章“彝族鈴鐺舞”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序號:666;項目編號:Ⅲ-69;項目名稱:彝族鈴鐺舞)

  赫章縣是黔西北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歷史更迭中,彝族先民經歷了頻繁的戰爭。“彝族鈴鐺舞”所演繹的,就是彝族先民在護送陣亡將士迴歸故里時,心中難掩的悲痛。經過歲月曆練,這種在護送途中所跳的舞蹈演變成為祭祀告別的儀式,也就是今天的赫章“彝族鈴鐺舞”。

  “彝族鈴鐺舞”,俗稱跳腳,彝語“懇合貝”,意為靈體告別之舞。其具有載歌載舞的顯著特色,舞蹈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間。舞蹈無音樂伴奏,僅以鼓點及舞者搖響手中的銅鈴來統一動作,伴奏樂器嗩吶只作間隙的吹奏。通過祭祀活動,跳鈴鐺舞,唱祭祀歌。以祭奠逝者,安慰生者。現如今,“彝族鈴鐺舞”在赫章縣保留著完好形態,特別以赫章縣珠市民族鄉最為典型。

  赫章縣“彝族鈴鐺舞”皆是展現彝族人民傳統的生產生活場景,內容貼切,風格樸實。由於彝族婚嫁、喪葬皆有歌舞的習俗,鈴鐺舞又因內容具有廣泛群眾性,因而得以世代相傳,至今仍保留著完好的原生狀態。

  過去,雄渾悲壯、粗狂豪放的“彝族鈴鐺舞”僅限男性學習、在祭祀活動中演繹,隨著時代發展,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場景不限:節日、喪葬嫁娶、農閒時均可以跳。舞蹈內容也融匯了彝族先民們曾經跋山涉水、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艱辛與男耕女織、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美滿。舞時,舞者以腰部為軸心,腰腹前後左右來回旋轉晃動,雙手左右上下轉腕搖鈴揮舞綵綢,時而抬頭後仰,時而弓步前傾,時而驟然下蹲,時而貼地翻滾,一走一停,緩急有序。男子剛健豪放,女子柔美內斂,男女搭配相互配合,使得原始粗獷的“彝族鈴鐺舞”更加絢麗多彩。

  蘊含了彝族先民對已故生命禮讚的“彝族鈴鐺舞”,舞姿剛健、豪邁,節奏和諧、有力,難度係數高,觀感酣暢淋漓,把彝家兒女的熱情與灑脫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受到一個民族延續跳動的生命脈搏,給人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豁達、激情澎湃的藝術享受。2006年6月,赫章“彝族鈴鐺舞”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民間文藝的最高獎——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08年,赫章“彝族鈴鐺舞”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赫章“彝族鈴鐺舞”——韭菜坪下的生命禮讚,在今天,正以它那獨特而深厚的彝族傳統文化藝術魅力,煥發出振奮人心的強大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