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大灣區”樓市的最大紅利:500萬深圳人,將住在深圳外!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方案,很有可能在未來兩週內公佈。

這將是2018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其重要性將超過海南的“自貿區+自由港”的建設。原因很簡單,“粵港澳大灣區”體量實在太大了,一降生就是世界級的。

這裡說的“世界級”不僅僅指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還包括金融、航運、貿易、科技、高等教育在全球灣區裡的地位。由於這些數據此前列舉過,這裡就不再贅述。

而海南的“自貿區+自由港”的試驗雖然力度非常大,但海南經濟目前的體量只相當於東莞而已,其匯聚的資金總量只有大灣區的28分之一。

對於大灣區,普通老百姓只關心三個問題:第一,誰是龍頭;第二,買房的機會在哪裡;第三,我所在的城市有什麼利好。所以,我的文章也未能免俗,將分別探討這三個問題。

一、誰是龍頭?

這個話題最容易引發爭論。其實,每個人怎麼想不重要,最終還是要看:第一,官方如何表述;第二,真實情況如何。

“粵港澳大灣區”方案是四方協商的結果,所謂四方:中央政府、廣東省、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之所以要協商,是因為存在“一國兩制”,以及“三個關稅區”。所以,中央政府充當協調人,四方協商。

在四方協商之下,三個省級區域:香港、澳門和廣東省都有自己的需求。所以,香港、澳門和廣州很重要。然後才輪到深圳、珠海、東莞、佛山等。換句話說,深圳你再NB,也不能超過香港澳門廣州;東莞佛山再NB,也不能超過珠海。珠海體量小,但輩分高,人家是特區(持有粵C的車牌),還是廣東省的三大副中心之一(另外兩個是湛江和汕頭)。

至於實際的中心,當然是“深港”。“深圳+香港”,面積只有3000平方公里,不到廣州的一半,佔大灣區5%的面積,但匯聚了65%資金。香港是全球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深圳股市的活躍度、成交量也能進入全球前十。所以,僅僅金融業,“深港”就已經是世界級了。至於集裝箱吞吐量,深圳全球第四、香港全球第五,加起來全球第一。

大灣區內的世界級企業,也基本上都在深港兩個城市。此外,香港還是中國跟世界聯繫最大的經濟門戶城市,

中國對外投資的55%,外部對中國投資的65%,都通過香港進行。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香港傲視上海。

香港還是中國重要的外交門戶,擁有的使領館數量超過上海,是廣州的2倍多。

此外,香港—深圳—東莞—廣州,還形成了大灣區的黃金軸線。大灣區北輕南重、西輕東重的態勢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把大灣區簡化為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A”,則右下角是最閃亮的,右邊這一條斜線是最有活力的。

下圖是大灣區11個城市主要經濟、社會指標的對比,海南省也參與了比較。

大灣區內城市2017年主要指標對比

<table><tbody>

排序

城市

資金總量

(萬億)

地方財政

(億)

汽車擁有量

(萬輛)

小學生

(萬人)

1

香港

9.93

4641

65

35

2

深圳

6.97

3332

321

97

3

廣州

5.14

1533

240

100

4

佛山

1.40

661

228

54

5

東莞

1.25

592

263

77

6

澳門

0.80

921

12

3

7

珠海

0.69

314

63

16

8

惠州

0.55

389

105

56

9

中山

0.54

313

89

30

10

江門

0.43

222

67

32

11

肇慶

0.23

95

49

37


海南省

1.00

674

110

81

/<tbody>/<table>

注:香港的統計數據是截至2017年5月,其他城市截至2017年末。財政收入,香港、澳門為全口徑(包含賣地),內地城市均為“一般預算內收入(不含賣地,扣除了上交部分)。”上述數據都摺合成了人民幣。

二、樓市的最大機會在哪裡

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是中國城市化最大的熔爐,也是匯聚外來人口規模最大的區域。廣東公佈的官方人口是1.13億人,但根據我的推算,廣東實際生活人口在1.32到1.4億之間,而且高度集中在大灣區的9個城市。

大灣區屬於廣東的9個城市,被廣東官方分為三個組——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在這三個小圈子裡,人口增長最好的是“深莞惠”。你拉長10年,觀察一下9個城市的“小學生人數”就一目瞭然了。表面上看,廣州小學生在四個一線城市裡率先突破了100萬,但事實上廣州增速並不快,其基數一直很大。

我們的團隊曾統計過2010年到2016年廣東所有城市“小學生人數”的變動情況,在這6年裡深圳增長了47%,惠州增長了33%,東莞增長了34%,而廣州、佛山、肇慶分別增長了17%、17%和-3%。珠海、中山、江門的增幅是:23%、22%、4%。(點擊查看相關報道)

換句話說:珠三角9城市裡,人口增長最慢的板塊是“廣佛肇”。這可能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大灣區”樓市的最大紅利:500萬深圳人,將住在深圳外!

上圖:肇慶經濟有點“撐不住”的感覺。

我一直在專欄裡強調: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機會,是深圳帶來的,而不是香港、廣州。原因很簡單:深圳目前才是“大灣區”最大的人口、資金增長中心,而且由於深圳面積狹小,資源必須外溢。

對於廣州來說,面積很大,很多區域還沒有發展起來,能外溢的能量不多。香港那邊,因為匯率等原因,資金其實是流向歐美的,迴流內地的很少。看看李嘉誠家族的資金流向,就明白了。

深圳在2016年底,曾出臺了“深圳市住房建設規劃(2016-2020)”,這份文件值得細讀。在這份文件裡,深圳預計在“十三五”期間(2016-2020),全市住房總需求約180萬套,其中,購房需求約70.8萬套,租賃住房需求約109.2萬套。

期間深圳的住房供應量有多少?說出來嚇人:只有65萬套!其中“力爭新建商品住房批准預售與現售30萬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供應35萬套”。

180萬減去65萬,還有115萬套房子從哪裡來?當然只能靠周邊城市。

對此,深圳官方已經直言不諱,多次表態要跟周邊城市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最近有消息說,深圳又在跟東莞、惠州商談,仿照“深汕(汕尾)合作區”搞兩地合建的開發區。這類開發區,一般會有配套的住房。此外,深圳還希望沿著連接東莞惠州的地鐵線,建設一些能安置深圳居民的小區。當然,這涉及到落戶、教育和納稅等諸多問題,需要協商。

115萬套房子,每套住4個人,就是將近500萬人。而這,僅僅是“十三五期間”。

事實上,過去幾年東莞、惠州、中山都有相當比例的房子,被深圳人買走。據“樂有家”統計,2017年惠州的房子58.6%被深圳人買走,東莞的房子57.3%被深圳人買走,中山的房子51.4%被深圳人買走。(估計統計的是新盤)

由於缺乏便捷的“通勤方式”,絕大多數臨深區域的購房行動,都帶有投資性質。如果深圳連接上述城市的地鐵、大橋能通車,這些房子就可以真正發揮居住功能了。

下面這份表格,列舉了深圳跟東莞、惠州之間準備在未來對接的地鐵線,其中連接東莞的有10條線,連接惠州的有3條(注意,尚未確定)。至於深圳中山之間的“深中通道”則有望在2024年通車。“深中地鐵”雖然尚未規劃,但這個概念已經被兩地高層關注了。深圳目前的市長,此前就是中山的市委書記。

“大灣區”樓市的最大紅利:500萬深圳人,將住在深圳外!

想想看,當500萬深圳人真正住到東莞、惠州、中山,這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一個真正的、高度互動的城市群就誕生了。其中帶來的商業機會將非常巨大。

“大灣區”樓市的最大紅利:500萬深圳人,將住在深圳外!

深莞惠軌道銜接示意圖

三、大灣區誰最受益?

大灣區是一個共贏的方案,11個城市都可以獲得紅利。但相比之下,紅利有大有小。其中東莞、惠州、中山、廣州獲得的紅利,或許更大一些。

東莞位於“大灣區”黃金軸上,是中國唯一一個被“三個一線城市”(香港、深圳、廣州)包圍的城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華為終端業務總部的遷入,讓東莞成為中國本土智能手機的生產、研發中心(將帶來整個產業鏈條的遷入)。更可怕的是,東莞未來有10條地鐵連接深圳,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深圳“吸收資源”。

惠州至少有3條地鐵會對接深圳。目前深圳發展的熱點仍然在西部,但最遲5年之後,深圳必須全面東進。深圳規劃的第二機場,也靠近惠州。“深汕合作區”也在惠州的背後開花。從前文的表格可以看出,惠州的地方財政收入已經超過了珠海、中山,這都跟深圳資源的外溢有密切關係。

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車,將讓中山的翠亨新區直接對接深圳的寶安中心區、前海。到那時,中山的優勢甚至比惠州還明顯。

如果真的建成“深圳—中山”的跨海地鐵,那麼中山就更不得了。從這個意義上看,未來中山可能超越珠海,成為珠江口西岸的老大。

深圳資源的外溢,會讓深圳競爭力受損嗎?當然不會,恰恰相反,深圳的總部經濟會更發達。深圳應該樂於看到企業把生產線搬到周邊城市,這比搬到內地更好。如果搬到內地,總部就有可能也遷走了。

在大灣區裡還有一個非常受益的區域,就是廣州的南沙。廣州大力發展南沙,讓廣州和深圳從“對視關係”變成了“鄰居關係”。也意味著廣東經濟重心進一步向珠江口匯聚。近年來,廣州南下、深圳東莞西進和中山佛山江門的東進趨勢同時出現,珠江口變得寸土寸金。而在珠江口擁有最多土地、居於中心位置的廣州南沙,顯然是大贏家。

至於區域內其他城市,也都可以獲得“大灣區”的利好,只是肇慶距離稍遠一點。這裡不再贅述了。

致讀者:由於微信官方規則限制,最多隻能上牆100條留言,所以多數讀者的留言無法顯示。此外,由於精力有限,只能選擇部分留言早或者比較典型的問題予以回答,敬請讀者諒解。

希望讀者多多轉發、點贊,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堅持不懈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