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手机正在“控制”新一代的孩子,家长应该注意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举着菜刀跟爷爷对峙,叫嚣着:“不给钱就砍死你们!”原因是他迷上了一款需要花钱的手机游戏,而爷爷不给他钱。手机让孩子生了心魔,失去了最后的理智与道德自控。

手机正在“控制”新一代的孩子,家长应该注意

心理学家说:过度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有损害,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暴躁、冷漠、自闭、人格分裂,甚至暴力行为。如果不加以限制,我们辛苦养育、寄予厚望的孩子,极易被手机狠狠吞噬。

孩子对待手机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会影响他对待人生和未来的态度的。之前看过两则新闻:河北一名 13 岁女孩晚上不学习,偷偷玩手机,被母亲将手机摔坏,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河南一名初中男孩,成绩不理想,被父亲批评并没收手机,一怒之下喝农药自杀。

这些孩子怎么会这么脆弱?有调查显示,贪玩手机等电子产品让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 31%。而在我国,因为沉迷手机而患上“网络孤独症”的 15 岁以下孩子越来越多,在手机里自己是风生水起的角色,回到现实中,却个性懦弱、心理脆弱,极易因为一点小事就走上极端。

手机正在“控制”新一代的孩子,家长应该注意

这些孩子大多无心学习,“身在曹营心在汉”,日日扮演着“假性学习者”的形象,被同龄人远远地甩在身后。

曾有网友在泰国清迈机场偶遇一群日本小学生。他们或坐在椅子上,或坐在地上,没有一个人玩手机,而是人手一本书在细细阅读,这种场景让人感动之余,不禁唏嘘不已。

爱玩手机的孩子和不爱玩手机的孩子,十年后的差距也许比我们想象得更加遥远。在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一点不让孩子玩手机好像也很难做到。

但应该怎样做呢?先培养阅读习惯,再接触电子产品,很多国家的儿童机构都建议:2 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产品;3-6 岁可以适当使用手机,一天不要超半个小时;6-18 岁每日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应限制在 2 小时内。

手机正在“控制”新一代的孩子,家长应该注意

脑科学家洪兰建议: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被培养好后,再接触动态的电子屏才好。对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做出约定。

很多时候,孩子玩手机都是临时起意且没有限制的,这就导致容易上瘾,我们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规则,比如放学后可以玩半个小时手机,周六日可以看一部电影,较小的孩子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等。

当习惯养成后,孩子和父母都会变成一种自觉,就不会因为玩的次数和时长发生“拉锯”“谈判”等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