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簾,是中式建築環境與文人生活空間中,特別的存在。《說文·竹部》中解,“簾,堂簾也。”清段玉裁又注,“簾,施於堂之前,以隔風日而通明;簾,析竹縷為之,故其字從竹。”


簾,本從竹而生,置於居室;所有作用,大抵是阻隔視線、障蔽戶牗、分別內外。


輕寒不隔簾


《莊子》中,曾有“高門縣(懸)薄”之字句記載,可知春秋戰國時,“簾”已初見影蹤。南北朝的道家典籍《天隱子》,則將“簾”的作用與寓意引申到修身養性的高度。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何謂安處?……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捲簾以通其外曜。內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


簾,至此成為內外通融、身心暢達的象徵。


不下竹簾怕燕瞋


簾,再造了建築空間。


中國傳統建築多為敞開式結構,牆只是空間分隔,而少用於承重;這便需要牆體可以任意洞開門窗,以實現室內外密切的轉換關係,自由靈活的空間再造。


垂簾、屏風、帷幕,也由此成了室內空間分隔、再造、裝飾不可或缺的存在,使生活空間的形式、尺度與層次產生豐富變化。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中國文化中的尚竹情懷,讓竹簾成為中國式居室的特色。


漢劉歆《西京雜記》中載,「漢諸陵寢皆以竹為簾,皆為水紋及龍鳳像。昭陽殿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珩佩之聲。」竹簾在成為居室重要組成後,又逐漸由粗而工,轉向對審美的需求。


向夕開簾坐


“通”,是竹簾的品格。


竹簾,在收放之間,便營造出隔中有通、實中有虛、靜中有動、動靜轉換的幽遠意境。簾裡,是閒枕、涼簟、淨幾、靜硯、書卷、新詩;簾外,有清風、明月、煙雨、修竹、花影、閒雲、流水、飛鳥。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目送千山爽氣,簾卷一城風月」,當竹簾捲起,萬物都敞開懷抱;「簾深酒暖,細雨斜風渾不管」,當竹簾垂下,簾內又成為可以“觀萬物,得神妙”的獨立空間。


捲簾晴對山


文人,尤愛竹簾。


白居易於廬山築草堂,「砌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幃,率稱是焉」;劉禹錫造陋室,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文震亨《長物志》寫竹簾妙趣,「長夏宜敞室,盡去窗檻,前屋後竹,不見日色……湘簾四垂,望之如入清涼界中。」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草堂陋室,有一席竹簾便得無盡清韻;無需畫飾,有天然竹色便可見氣象萬千。


竹床藤簟茶初熟


花邊置酒,竹裡供茶。


中國人愛竹,也愛茶。而竹與茶,都是天地生髮、山野潤養的清物,是人與自然溝通的媒介,是文人雅士寄寓情懷的載體。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竹有賢德虛心,茶有性潔不汙;竹有清光幽影,茶可疏寂空靈。織竹為席以置茶,便如對雨思君子,竹染茶色,茶借竹幽,相映成趣。竹簾與居室,是空間的對話;竹蓆與茶桌,則是知音的呼應。


竹簾下,煮茶香

竹簾下,煮茶香


茶香滿院,花陰滿地,雲淡天青風細;


竹簾半卷,柴門不閉,好個仲秋天氣。


不如,置一卷清簟,於翠幕下、竹蓆上,汲泉煮茗?

竹簾下,煮茶香


(來源:案上雲煙,僅限於非商業性信息傳遞之用。如有侵犯您正當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刪除,並致以歉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