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這個寒假變成了加長版的假期。全家人蝸居在家,都做點什麼打發時間呢?2020年2月14-16日深圳市萬人調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公眾的影響調查問卷”新鮮出爐。調查結果顯示,居家防疫期間,居民的主要日常活動有四項:追劇、親子陪伴、讀書充電和居家辦公。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除了追劇的人數佔比高,達六成之多,其次有超過五成的人都選擇了陪孩子。調查還發現,一二三線城市的居民,宅家活動的主要內容存在很大差異。比如,一線城市居民居家辦公的多,佔34.2%;二線城市居民讀書充電的多,佔46.5%;而三線城市居民忙著陪孩子的佔比高達54.2%。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事實上,追劇也有乏味的時候。這麼長的假期,正是最難得的陪伴孩子和家人的時刻,平時忙於工作難得有時間。就像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的:“

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父母的親密陪伴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

無形中教孩子學會愛與被愛,愛的課程,只有父母能給孩子上;

●牽引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研究表明,3-12歲是兒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父母陪伴,可以及時發現、提醒並修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父母陪伴左右,讓孩子更深刻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沉下心來,陪孩子一起讀書,一起遊戲,一起歡笑,共同成長,這才是最有意義的居家活動。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當然,長時間同處一個屋簷下,難免增加了矛盾發生的頻率。親子之間往往也變成了相看兩生厭。怎麼破解呢?讀懂下面這3個心理學效應,減少父母和孩子間的相愛相殺。

1.踢貓效應

昨天,我們家就發生了一件“踢貓事件”。事情的起因緣自孩子爸爸。由於我們回老家過年,至今被困在農村回不了城,孩子爸爸無法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導致心情煩躁,就抱怨我當初不該執意要坐火車回來。現在火車停運,回不去了。

我怪他不講理,誰料到發生肺炎病毒呢?就同他吵吵了兩句。由於心中有氣,我在輔導兒子功課的時候,見他寫字潦草,就逮著兒子吵了一頓。受了氣的兒子也不高興,跟妹妹玩的時候,又衝妹妹發脾氣。妹妹哭了,本來她正在喂貓,結果貓也不餵了,抬腳把貓踢跑了。

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體現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洩憤連鎖反應。說的是——

有一位父親,上班的時候受到領導批評,心中不悅。回家後他見兒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就把火發在兒子身上,狠狠斥責了一頓。孩子心中委屈,鬱悶地踢了身邊的貓,貓逃出家門跑到街上。不料迎面來了一輛卡車,司機連忙避讓,情急之下撞到了路邊的孩子。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家人之間長時間近距離相處,最容易引發這種“踢貓效應”。自己生氣了,往往把氣撒在比自己弱勢的親人身上,大人更容易沖弱小的孩子撒氣。本來孩子就調皮,一旦那會被家長抓住“把柄”,就會看孩子不順眼,既而連同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

怎樣減少親子間“踢貓效應”的發生?

◎主動自我隔離法。父母遇到不開心的事時,獨自躲到一個房間,讓自己冷靜一下,調節下情緒,採取自我隔離。

◎提醒孩子遠離法。當孩子找到面前來時,提醒孩子“媽媽(爸爸)這會有事,心裡煩,我怕自己忍不住對你發火,你先自己去玩會。”

避免親子間的情緒“踢貓效應”,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也不拿自己的情緒懲罰孩子。

2.超限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體現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反而引起心理上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說的是——

有一次,大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一位牧師演講。剛開始,牧師講得很動情,入情入理,聽者大受感動,聽得馬克·吐溫當即就想捐款。

可是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繼續苦口婆心地講述,不少人開始聽得不耐煩了,馬克·吐溫也聽煩了,決定少捐一點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絮絮叨叨地講。不等講完,馬克·吐溫就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終於結束冗長枯燥的演講時,很多人都散去了,馬克·吐溫也怏怏地離開了。不僅沒捐一分錢,還惡作劇般地從盤子裡拿走了2塊錢。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超限效應”其實就存在於我們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而且很普遍。回憶一下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當孩子犯了一個錯,你就逮著孩子指責個沒完沒了?一次又一次地批評,或者是一個家長接一個家長地輪番批評。

去年有起案件令人惋惜和思索,上海17歲男孩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媽媽開車接他回家,路上一直在批評他。結果,男孩不堪忍受媽媽沒完沒了的指責,竟然開門下車,直接從大橋上跳了下去,當場身亡。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孩子的行為固然極端,心理也過於脆弱。但是如果他的媽媽少說幾句,也不會逼得他跳橋了。

孩子做錯了事,適度的批評,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批評過度,就適得其反,引發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令孩子不耐煩、反感,甚至是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做出極端行為。

現在一家人都呆在家裡防疫,孩子閒著無聊少不了犯些大小錯,招惹父母不悅和批評。怎樣減少親子間“超限效應”的發生呢?

◎自我擬定批評時長。比如說,你可以對自己要求:每次批評孩子一件錯誤時,批評的話不超過5句,批評時長不超過2分鐘。

◎就事論事,不提過往錯事。孩子犯了一個錯,就光說這一個錯,不要想起來孩子此前犯的其他錯,就連同批評。

莫言說過“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我想:每個少年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必須從自信開始,可能正是從家人的一次不經意的鼓勵開始。”

孩子犯錯時,最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原諒、指點和鼓勵,從而汲取經驗,更加自信地成長。

3.霍桑效應

心理學上的“霍桑效應”是怎麼回事呢?說的是——

美國芝加哥郊外,有一間製造電話交換機的霍桑工廠。這是一家很正規的工廠,廠區工作環境很好,為工人配套了娛樂設施。待遇也不錯,工人享有醫療制度和養老金。

但是工人們仍然不滿意,工作積極性不高,生產效益每況日下。後來,工廠領導專門請來心理學家對工人進行了一場心理干預試驗,用了兩年的時間,心理學傢俬下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在談話中,心理學家要求工廠領導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並做出改變。

結果,這場試驗過後,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裡的工人,工作熱情變得高漲,產值也節節高升。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親子關係中也存在著“霍桑效應”。父母就好比霍桑工廠,孩子好比養的工人。父母想方設法為孩子提供優良的成長環境和條件,只希望孩子好好做好學習和成長的工作。結果往往差強人意,孩子不好好學習,不聽話,對父母各種不滿意。

在日常的親子相處過程中,我們如何從“霍桑效應”中得到啟發並得以改變,從而贏得孩子的愛戴和滿意呢?

魯迅先生教我們一個方法:傾聽孩子的話,尊重並理解孩子。

有一天,魯迅家裡來了客人。宴席上有一道菜是魚丸。客人嚐了直誇好吃。魯迅的兒子海嬰嚐了一口又吐了出來,說:“媽媽,魚丸是酸的,難吃!”

媽媽認為孩子胡鬧,就責備他。魯迅阻止了妻子,自己嚐了一口,魚丸果然味道不對,他趕緊替兒子說話:“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我們也得尊重孩子說的話啊!”

教育孩子,不是單方面的“父母說,孩子聽。”我們也要時常聽聽孩子對父母有什麼要求和不滿。

傾聽並重視孩子的話,尊重並理解孩子的心。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親子陪伴,有期卻無價

一直忘不了那個向爸爸買時間的小男孩的故事。說的是有一位爸爸平時忙於工作,無暇陪伴兒子。小男孩每天都在門口等爸爸回來。

有一天,爸爸很晚才下班回來。小男孩就問了爸爸一個問題:“爸爸,您工作一個小時賺多少錢?”爸爸因為累,對兒子很不耐煩。但還是告訴了他:“我一個小時賺20美元。”

小男孩就向爸爸要了10美元,加上自己攢的10美元,鄭重地遞給爸爸:“爸爸,我能用這20美元,買您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想讓您明天早點回家,陪我一起吃晚飯……”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趁著這個難得的長假,何不好好用心陪陪孩子呢?這樣的假期,真是花錢也買不到的。

親子陪伴,有期限,卻無明價。

別忘了,當好爸爸、媽媽,也是父母的一項“重要工作”。

奧巴馬就曾說過:“身為兩個女兒的父親,我知道,作為一名父親,是任何一個男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母親亦如此。

雖然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矛盾,也有被氣得懷疑人生的時候。但是,孩子帶給我們的快樂卻是真真切切的;孩子帶給我們的希望,卻是人生最大的希望。

給孩子多點陪伴,多點了解,多點關愛。縱然親子過程中少不了“相愛相殺”,卻也是人間最大的快樂和意義所在。

父母孩子宅家久了相看兩生厭,讀懂3個心理學效應,避免相愛相殺

-END-

作者 | 胡蝶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