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长白山天池,清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政府与朝鲜国定国境界碑

长白山天池(Changbai mountain pool in the sky)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还要蓝;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被16座山峰环绕,仅在天豁峰和龙门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长白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

长白山形成于1200万年前地质造山运动,经过多次喷发而拓成了巨型的伞面体,当火山休眠时涌泉溢出,形成十余平方千米的浩瀚水面。天池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现为中朝两国的界湖。

长白山天池,清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政府与朝鲜国定国境界碑

中朝两国沿鸭绿江与图们江界线曾有过一次详尽的勘界活动,事情的起因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政府与朝鲜国界定的国境界碑。

康熙四十九年(1710)十一月发生了"李万枝事件"。事情经过为:朝鲜平安道渭源(今属慈江道)人李万枝等9人"乘夜越境入采参,暮中扑杀清人5人,掠其参货。"为防止以后类似事件发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派出清朝官员乌拉总管穆克登及随员赴长白山与朝鲜官员合勘中朝边界线。

长白山天池,清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政府与朝鲜国定国境界碑

四月二十七日(5月31日),穆克登一行到达厚州,与朝鲜接待官员见面。五月初四日(6月7日),中朝官员到达惠山,五月十一日(6月14日),一行人登上长白山顶。穆克登记水源情况为:"坼其北数尺,水溢出为瀑,即黑龙江(今松花江)源也,……下约三四里而得鸭绿江源,有泉泡泡从山穴中出,不数十百步,峡坼为大壑中注之,……又行东转逾一短冈,则有泉东流,可百余步而中途歧,而东者来合焉。"在找到北流的黑龙江源(今松花江源)和西流的鸭绿江源后,穆克登与朝鲜李朝译官金庆门协商后认为"土门源流间伏行地中,疆界不明,不可轻议竖碑。"于是又与勘界中朝官员前往寻找图们江北源,"审六十里,日暮,二人者还曰,'水果东流矣'。"在确定该处确为图们江地面水源后,穆克登方与勘界中朝官员使人伐石立界碑刻字,碑文横书"大清",竖书为"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鸭绿江),东为土门(图们江),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笔帖式苏尔昌、通官二哥、朝鲜军官李义复、赵台相、差使官许梁、朴道常、通官金应宪、金庆门"等字样。五月二十八日(7月1日),穆克登等下山至茂山,与朝鲜官员协商量在图们江上游边界设栅问题。六月二日(7月5日),朝鲜国接伴使朴权等复文同意设栅。设栅的具体情况为:"自立碑下二十五里,则或木栅,或累石。其下水出处五里,及干川二十余里,则山高谷深,川痕分明之故,不为设标。又于其下至涌出处四十余里,皆为设栅。而其间五六里,则既无木石,土品且强,故只设土墩。"十一月初三日(11月30日),朝鲜国王向清朝皇帝致《谢定界表》,称:"特轸疆事之修明,严两地之禁,指水为限,表一山之南北,立石以镌,省陋邦顿之烦,……绝*民犯越之患,用作永图。"

长白山天池,清康熙五十一年,清朝政府与朝鲜国定国境界碑

定界碑位于海拔2200米的位置上,碑文上记录着"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但定界碑处于人迹罕至的地带,逐渐被人们所忘记。中朝两国于1883年重新调查了界碑,不料双方对于"土门"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张。

1909年,日本与中国政府谈判解决中朝边界划分问题。双方签订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韩方称《间岛协约》),其中明确规定: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并以石乙水为江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