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皇帝的儿子地位应该最尊贵,为什么清朝有些皇子被过继给其他王爷?

北山录


说皇帝的儿子地位最为尊贵确实有些以偏概全了,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有非常高贵的身份。

清朝时期,皇子的身份的高贵程度,主要还是看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生母及其母家的地位。

这一点在康熙朝时期最为明显。康熙的皇次子胤礽,因为生母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又背靠着赫舍里氏家族的势力,刚一出生就被封为太子;十阿哥胤䄉,也是因为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亲姨姨是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亲外公是康熙初年的权臣遏必隆,再加上朝中还有一位重臣舅舅阿灵阿,地位自然不会差。

相对应的是八阿哥胤禩,生母是辛者库出身的良妃卫氏,出身非常的卑微,自然地位也就非常的低贱。

第二,就是皇帝对将其册封的爵位。

乾隆皇帝的继皇后所生的十二阿哥永璂,由于非常不招乾隆皇帝喜欢,至死没有被册封任何爵位,地位连个普通妃子所生的皇子都不如。

相对应的是乾隆皇帝的五阿哥永琪,尽管母亲的身份不算高贵,起初只是个贵人,但是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永琪,年纪轻轻就将其封为了亲王,地位自然要远超过十二阿哥永璂。

清朝是皇权极度专制的朝代,即便是皇帝的儿子,那也是君臣有别,看的还是爵位和出身,况且,皇室宗亲之中,还有一堆“铁帽子王”和各种其他的亲王郡王,所以说皇帝的儿子身份都是最高贵的,这必然是有些偏差的。

皇帝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其他旁支的王爷,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政治目的,为了朝局的稳定和皇权的稳固。

首先,皇帝将皇子过继给其他旁系亲王,为的还是加强对于皇室宗亲的管控。

清朝的宗室不同于明朝的宗室,特别是在清朝前期,满洲的王公贵族特别是旗主贝勒们有着很大的权力,尽管经过康雍两代帝王的不断改革,王公贵族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但是其在八旗内部依然有这非常的强的影响力和领导力,这本也就是由八旗制度的根本所决定的。

所以在已经故去的王公贵族,特别是级别很高的诸如“铁帽子王”、亲王这一级别的宗室去世,并且没有留下子嗣的情况下,将皇子过继过去袭承爵位,同时可以继承其财产,更重要的是继承对应的旗营人口的控制权,可以借此将权力进行回收,以更好的统御八旗,维系皇权的稳固。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元年(1723年),皇太极之子硕塞家族的和硕庄亲王世系,在老庄亲王博果铎去世后,雍正主持,将康熙的皇十六子胤禄过继给了博果铎,进而袭承了和硕庄亲王世系,从而将这个亲王世系划归到了康熙子孙血脉之中,也就拉近了与这个世系的距离关系,以更好的进行管理和统治。

其次,皇帝将自己皇子过继出去,也是为了保留爵位的世系名号,以示对于该家族世系的尊重,这也是一种怀柔政策。

乾隆皇帝将自己的幼弟、雍正皇帝的第六子弘曕,过继给了自己叔叔、康熙的十七阿哥、果亲王胤礼,之后,还将自己的第四子永珹,过继给了自己的另一位叔叔,康熙的十二子、履亲王胤裪。

这两个亲王世系都是雍正朝时期才有的亲王世系,与乾隆皇帝关系比较近,并且这两位亲王与雍正、乾隆的关系都是非常的交好,所以在乾隆皇帝用这样方式,保留下的是两位叔叔的亲王爵位名号,以供后人膜拜,一方面是这是对其功劳政绩的肯定与褒奖,另一方面,也是树立自己仁君的品德榜样,在亲王贵胄之中留下美名。

再次,就是为了立嗣的需要了。

这种情况也就只出现在了雍正朝时期。雍正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弘时过继给了已经受到惩罚,被削宗夺爵、圈禁致死的康熙皇帝的八阿哥胤禩,目的就是为了将弘时驱逐出宗室,为将来乾隆皇帝弘历的继位排除干扰,也为乾隆皇帝的执政扫除障碍。

综上所述,皇帝将皇子过继给其他的旁系王爷,目的还是为了朝局的稳定,以及自己皇位的稳固,所以,这些都是帝王为了加强统治,巩固权力基础的政治统治方式。


雍亲王府


清朝的几位皇子过继,不同时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雍正帝把十六弟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其一有夺取远宗铁帽子王的意思,虽然雍正不承认;

【雍正帝剧照】

其二就是给跟随自己的小弟的酬劳,当初九子夺嫡,除开年纪小的弟弟们不说,年长的十三十六两位弟弟紧跟自己的脚步,当然要给酬劳,十三阿哥胤祥封怡亲王,世袭罔替,就不好再封十六阿哥允禄为铁帽子王,雍正够意思啊,夺一个最弱的远宗庄亲王的铁帽子王,再弱也是铁帽子。

之后过继的明显是因为皇室近宗的绝嗣率太高,为了支撑近宗而过继。

清代皇室的远宗和近宗怎么区别呢,在雍乾时代,就以康熙以下的皇室为近宗,康熙以上的皇室就是远宗了,细细看一下,就知道,康熙以下的近宗并不兴旺,远没有远宗子孙旺盛。

【乾隆帝剧照】

康熙还特别规定了近宗的子孙起名的规则,近宗子孙起名字都按字排辈,远宗并不需跟随近宗起名字,乾隆时期又定了几代,到了嘉庆更是规定近支子孙名字必须由他钦定。

知名阿哥永琪的儿子绵亿就因为给两个儿子起名字没有按照近宗规矩起,被嘉庆严厉申斥并勒令改名字。嘉庆说:奕字辈下一字用丝字旁是纯皇钦定的,绵亿你应该遵守的,你却给儿子私自取名用金字旁,你自己把你自己当远宗看待,和近宗疏远,也别怪朕不把你当亲侄子看。训斥后又把绵亿儿子的名字都从金字旁改为丝字旁,因为这事,绵亿到底吃了挂落,在嘉庆朝并不得志。

【嘉庆剧照】

最重要的是,不允许远宗过继给近宗,其实就是皇帝要保证近宗的血脉的繁衍,不能被远宗给淹没了,说白了,还是近宗生育率不好,绝嗣率又高,才让皇帝有危机感。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皇帝的儿子地位应该最尊贵”,这句话是不准确的。与臣子比,皇子当然是尊贵的。但是在皇族内部,就是另一回事了。

皇帝的儿子里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皇位,但除了康熙曾经立太子之外,其他各朝都是秘密建储制度。即使大家能够猜出来继承人,他也没有太子的封号,最高的爵位也就是亲王。

清代皇子的封爵不是只看血缘,还要考核,当然这个标准是在皇帝心里。所以皇子中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都是可能的,一些犯错误或被嫌弃的,可能更低,甚至开除宗籍。总体上并没有书面制度化的东西。

同样爵位,或爵位相近,还要看宗室辈分,不能乱了礼数。

宗室之间的过继,是为了延续香火,不断祭祀,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平衡和消化。所以部分皇子被过继出去,一般来说都是能够继承个比较高的爵位。

如雍正将十六弟弟允禄承继庄亲王爵位,这是个世袭罔替的亲王。

如乾隆将弟弟弘曕出继十七叔果亲王允礼。

如乾隆将儿子永珹、永瑢分别出继履亲王允祹、慎郡王允禧。

如道光帝将五子奕誴过继惇亲王绵恺。

清后期这种事情就没有了,因为皇帝自己都没儿子或只有一个,反而需要过继别人的儿子来继位。而宗室之间的过继,还是一直存在的,但需要由皇帝批准才行。


几苇渡


过继立嗣在古代是很寻常的一件事,皇家也不例外。晚清的光绪帝、宣统帝都是从宗室旁支过继而来,而清朝更多的是皇帝子嗣出嗣给宗室旁支。在古代,绝嗣之后选子侄为嗣合乎法统,而皇家的情况目的性更强一些。

皇子被过继旁支,不外乎两个原因:

  • 第一,侧面否定了其继承大统的资格;
  • 第二,对于宗亲的褒奖与肯定。


历代由于对储君之位的争夺,手足相残的事情数不胜数,即便到了清朝,其初期仍旧发生了惨烈的“九王夺嫡”。所以雍正朝以后,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储君。这一时期,想判定哪个皇子能成为储君非常难,但如果想看哪个皇子不能为储却有个法子——有没有被过继出嗣。

古代尊奉的宗法制继承规则里有一条叫做“有子立子,无子立嗣”。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男嗣继承,就从自己的子侄中挑选继承人立为嗣子。嗣子以嗣父为父,不再以生父为父。


皇子若被过继给旁支宗室为嗣,那就等于不再是皇帝的儿子,而是其嗣父的子嗣,将来继承嗣父爵位产业、主持嗣父的祭祀等。比如雍正帝胤禛,就将谦妃所生的幼子弘曕过继给了绝嗣的果亲王;将齐妃所生的弘时过继给了死对头允祀,并且削去了弘时的宗籍。

无论如何,皇子被过继出嗣,虽然表面上能够直接更快继承爵位,实际上却是被剥夺了继承大统的资格。

而皇帝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宗亲,有时候也是一种褒奖。一般来说能够得到皇帝过继亲子的宗亲诸王,其身份都相当贵重。比如之前的果亲王允礼,以及后来得乾隆皇帝过继亲子永珹为嗣的履亲王允裪(苏麻喇姑养大的那位)。

总而言之,皇帝不会无缘无故将自己的亲儿子过继给宗室里的其他人,更多都是出于朝政考虑。寻常宗室若是绝嗣,皇帝一般都是从宗室子弟的子嗣里为其立嗣,毕竟皇帝的儿子都是用来挑选继承人的,像是雍正帝、乾隆帝本身子嗣就不是很多。


澹奕


清朝有些皇子过继给其他王爷,简单来说,有义利两方面的原因。

从义的角度,兴亡继绝是仁德的表现,如果王爷没有后代,就要绝嗣,对其家族来说,爵位与俸禄资产都会受到极大影响,皇子出继其为后,这些王爷在宗法上就有了后代,其家庭与家族的利益都会得到保证,当然,从其本身家族中挑人也能实现这个目的,但这支王爷世系必然会逐渐边缘化,而相对身份尊贵的皇子出继,则能基本上保持这支王爷在政治上的地位。

从利的角度,皇子本身当然尊贵,但不必然意味着天然有爵位有财产,出继其他王爷,爵位财产都是现成的,对皇子来说也是好事,比如果亲王允礼家产非常丰厚但没有后人,乾隆帝就特意让小弟弟弘瞻出继,这无疑是调剂弘瞻,对皇帝本人来说,本来要从自己支配的蛋糕中分给皇子,这样操作却可以慷其他王爷家族之慨,这笔帐算得过来。


谈古论金


简单来说,皇子地位高不高,得看皇帝的态度,过继皇子则是出于政治经济目的。

从血统来说,皇子是皇帝的儿子,地位自然是最尊贵的,但这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看法,如果皇帝对某个皇子有意见,他的地位恐怕高不到哪去。

皇帝对皇子的看法取决于很多方面,有生母及其母家地位,有皇帝对皇子生母的宠爱程度,有皇子本人的能力等等,不过皇帝对皇子的看法并不是过继的标准,有的皇子不受宠,地位不算高,过继给宗室;可有些皇子很受宠,地位很高,皇帝也将之过继给宗室。

从目的上来说,皇子过继都是皇帝有需要,要么是想笼络这个王爷,以示恩宠;要么是想慨他人之慷,给自己兄弟儿子谋个好爵位自己又不花钱;要么是明确告诉这个儿子皇位与你无关,给你弟弟让路······

清朝的宗室力量是比较强的,虽然清朝并不给予宗室实封,但是俸禄是少不了的,而且宗室都居住在京城,靠近最高权力中心,往往兼有官职,再算上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和清朝从部落联盟时代遗留下的王公议政权等等,清初宗室颇有影响力。

不过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皇权最集中的朝代,这种宗室力量经过顺治、康熙两朝的削弱,到雍正时期已经很微弱,皇帝对宗室的管理干涉是比较顺手的,就算是世袭罔替的亲王,皇帝想让谁替就让谁替,比如雍正就把自己的十六弟允禄过继给了庄亲王,继承庄亲王爵位,庄亲王虽然没有亲子,但有好几个亲侄子,直接塞个皇子无疑是皇权体现。而允禄表面上没有参与九子夺嫡,实际上还是支持雍正的,这样才能摘到桃子,不然以他的排位,要熬到乾隆年间才有亲王,还绝不可能是世袭罔替的。

乾隆过继兄弟儿子比父亲更爽快,他的六弟弘曕被过继给了十七叔果亲王允礼,四子永珹也被过继给了十二叔履亲王允裪。

过继弟弟是为了笼络宗室,过继儿子则是为了给五子永琪铺路,可惜乾隆太能活了,永琪被他熬死了,这个打算落了空,乾隆只好另寻继承人。


平沙趣说历史


皇帝的儿子在外人看来那该是多么风光啊,一生下来不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如此这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说一不二,见面臣下都得尊称一声“爷”,想想都觉得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皇子也有许多的无奈与痛苦。


“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烦恼

  • 嫡庶尊卑有别

在紫禁城这个制度严明、等级森严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着三六九等,并非像人们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论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差别。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儿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由万乘之尊的皇帝和后宫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统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贵,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说康熙爷就对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爱,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争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恐怕皇位后来就轮不到雍正了。


  •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宠程度

老话说的好,“子以母贵”,皇子一生下来长的都一样,白白净净都那么可爱,但是他们的母亲就不同了,不仅与皇帝的关系有亲有疏,承受的恩泽也是有厚有薄,这样一来自然是最得宠的那位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受宠爱,地位也最是尊贵了,相反,若是妃嫔不得皇帝重视,那么她所生的儿子也必定是无人问津,何谈地位呢?


这里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来只是辛者库的一个包衣奴才,只是因为受到康熙宠爱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五妃之一”,但尽管是这样,后来康熙命诸大臣举荐太子人选的时候,见大臣们纷纷有意于胤禩而他又不想让胤禩当上储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说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宠爱,日子也不一定好过,万一碰上道光这种皇父,抠门到家,宫里不过年过节都没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过。

皇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亲王

  • 亲王已逝又没留下儿子且亲王地位高

皇帝把儿子过继给那些亲王,前提是亲王都去世了,但是却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绝户!只能过继别人的儿子给他来延续门庭,承继家业。从来没听说过哪位王爷在世,自己有儿子皇帝还强行送儿子上门的。 除此之外,这些皇帝过继儿子过来的亲王要么地位很高,有的甚至还是皇帝的长辈,比如题主所说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由于和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假如只是随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过去便不太恰当了,因此只能从自己的儿子里选。



  • 拉拢宗室人心

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都过继出去给了亲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足见对他们那一系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在拉拢人心,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稳固罢了。所谓虎毒不食子,看来这句话对皇帝不适用,他们要是狠下心来连亲儿子也下得了手,说送人就送人,绝不含糊。

  • 送出去的儿子皇帝不喜欢

有时候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要是妃子生的儿子因为脾气秉性、人品、才干等原因他不喜欢,他就不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往马路边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斩立决”。一来这样显得自己太过寡情薄意,二来也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他们于死地这种事皇帝还是干不出来的,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他们送人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样做之后皇帝尚能聊以自慰,毕竟送给的是亲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员,待在王府里和养在紫禁城里又有什么差别?


道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给了他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自己的一个儿子,奕誴。皇五子奕誴这个儿子道光历来就不喜欢,他调皮捣蛋,甚至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捉弄老师,史书记载“屡以失礼获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担多少,这句话真没说错,身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显赫和大多数情况下的优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随时会被送人的风险。


棍哥观史


清朝皇帝过继皇子给绝嗣的近支叔伯、兄弟为嗣,承袭叔伯、兄弟的爵位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对于叔伯、兄弟的肯定。对于绝嗣的叔伯、兄弟,皇帝把亲儿子、亲兄弟过继给其为嗣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恩典、一种肯定、一种褒扬。也等于是明确告知天下,皇帝对这位叔伯、兄弟是非常喜欢或器重的。要知道,那可是皇帝的亲生儿子,成为某位王爷的儿子了,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如清圣祖十七子果毅亲王允礼,因为绝嗣,他的爵位就是由清世宗幼子弘曕承袭的,这等于是清高宗对十七叔允礼最后的恩典,是一种特殊的肯定和褒扬。



二、\t对于那些皇帝不预备作为继承人来培养的儿子,过继出去实际上就是否决了这个儿子的皇位继承权。这样既可以让这个儿子能获得一个个较高的爵位,算是失去继承权之后,物质上的一种补偿,还可以减少诸子夺嫡的风险。因为清朝皇子过继出去基本都是过继给近支的亲王,承袭的也基本都是郡王、甚至亲王爵位。而庶出的皇子,初封亲王、郡王的并不多。只要不是野心勃勃之人,对于这些皇子而言,被过继出去也未必不是好事。既可以远离权力斗争,又可以获得优厚的政治、经济地位。更何况,过继出去只是名分的变化而已,血缘关系摆在那,皇帝老子、兄弟不见得因为过继出去了就不认这个儿子和兄弟了,无非换个称呼罢了。当然,清朝皇帝过继出去的皇子之中没有嫡子,因为嫡子是有特殊含义的,因而不在此列。



三、\t皇帝对于自己比较中意、且没有野心的儿子、兄弟的一种变相的奖励。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清圣祖第十六子庄恪亲王允禄。这位庶出的皇子,如果不过继出去,顶了天也就混个亲王,后世代代降袭,最后只能落下个镇国公的爵位。但是,他四哥清世宗却硬生生跨过承泽系的小宗旁支,以过继的形式送给了他一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这顶铁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帽子,整个清朝二百余年,也就十二顶不用降袭的铁帽子而已,而亲王铁帽子只有十顶。他十三哥胤祥为了四哥上刀山、下火海,到最后也不过就得了这么一顶铁帽子而已,可见这是多么厚重的封赏。



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了。欢迎补充!


农民工歪说历史


首先,皇子肯定是尊贵的。

作为嫡支,哪怕光头皇子也比铁帽子王更有政治经济优势。不过,现实中依旧存在皇子地位差距,母族身份地位,自身能力,皇帝喜欢与否,都导致一部分皇子地位低下。

其次,皇帝为何要过继儿子出去?

你傻了嘛?

满清是八旗制度,依据皇太极当初的公开盟誓所言,宗室哪怕犯罪也只能处理本人,名下兵马牛录也要分给本人没犯罪的子弟,大汗也不能随意并吞。

所以,康熙一直在不断削弱下五旗旗主的兵马势力。由于康熙当政时间长,儿子多,公然分封儿子到下五旗分领牛录,各旗旗主、王、贝勒、贝子、入八分公等统兵宗室实际已无法反抗这种抢劫行为的能力。

雍正元年,庄亲王死,无嗣,雍正用自己的16弟过继给庄亲王博国铎,生生夺去世袭罔替庄亲王体系及其兵马财富与铁帽子。


四川達州


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是让不能继承皇位的皇子及早退出皇位争夺,避免兄弟相残;第二是让远支王族变成近支,拉近他们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保障皇位稳固;另外还有极少的情况是可以让皇帝信任的儿子或是兄弟获得更高的爵位。分别说一下吧。

首先就是让无法继承皇位的皇子及早退出皇位竞争,避免兄弟相残、夺嫡斗争。

(弘时)

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是此后清朝一直严加防范的。于是自从雍正即位以后就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皇位顺利过渡。最著名的就是设立秘密建储制度,把传位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而不直接公布。同时,雍正也率先做了将皇子过继出去的举动。雍正四年二月,雍正将皇三子弘时过继给自己的政敌允禩。雍正即位之初,为了稳住八爷党,将允禩提升为和硕廉亲王,但此后一直不断找他的麻烦,雍正四年正月已经被革去黄带子(取消了宗室身份)。雍正把弘时过继给允禩,其实是剥夺了这个儿子的宗室身份。这是明显的贬斥。随后不到一个月,允禩就被改名“阿其那”,几个月后死于禁所。弘时也在雍正五年被正式削去宗籍,不久郁郁而终。

(荣亲王永琪)

当然,雍正这样狠命打击儿子的毕竟是极少的个案。一般把皇子过继出去还不至于这么惨。乾隆曾在乾隆二十八年将自己的四子永珹过继给自己的十二叔履亲王允祹为后,降级承袭为履郡王。而永珹过继出去之时正好是乾隆封五子永琪为和硕荣亲王,已有传位之心,此时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都已早逝,将皇四子永珹过继出去,再加上此前已将皇六子永瑢过继给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为后,等于扫清了永琪即位的障碍,可惜五阿哥没过多久也英年早逝了。

第二点,让远支王族成为近支,拉近他们与皇帝之间的关系。

(庄亲王允禄)

这个最典型的要数雍正将十六弟允禄过继给庄亲王一支。和硕庄亲王是清朝最初八个铁帽子王之一,拥有相应的八旗旗份,世袭罔替,地位尊贵。但其血脉与雍正已相隔甚远。第一代庄亲王是皇太极第五子、顺治的哥哥硕塞,第二代为硕塞之子博果铎,也就是康熙的堂兄。博果铎死后无子,但是硕塞其实还有其他后代,而雍正强行命自己信任的十六弟允禄出继为博果铎之子,就是要拉进庄亲王一支与皇帝的关系,由远支成为近支。同时也是做给其他的那些铁帽子王看,你们的铁帽子我不能废掉,但戴在谁头上却是我说了算!

第三点,让亲信皇子或是兄弟获得更高爵位。

这个最明显的还是允禄。虽然皇帝理论上可以任意封皇子、兄弟为亲王,但清朝除了入关后的最初因功获封的八个铁帽子王,其他皇族很难获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地位。没有办法世袭罔替,而只能降级世袭。雍正破例将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定为世袭罔替亲王(乾隆时期确认),但破例一次不好破例两次,于是,另一个亲信的弟弟允禄通过过继到庄亲王一支,让他名正言顺的成为铁帽子王,也是对他的明显恩宠。

(乾隆将弟弟弘曕过继为果亲王允礼之子)

还有个明显的例子是雍正的幼子弘曕。雍正死后,乾隆对这个幼弟非常疼爱,但是年纪实在太小,不能封予太高的爵位。但是,乾隆三年,十七叔果亲王允礼去世,无嗣。庄亲王允禄奏请将弘曕过继为允礼之子(必然是乾隆本人的意思,否则庄王也不敢提出)。乾隆欣然同意,命弘曕过继为允礼之子,按理应降一级承袭为果郡王,但乾隆又加恩生为果亲王,那年弘曕年仅六岁。六岁的孩子成为亲王,如果没有过继这一步也是不能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