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入土為安”——傳統喪葬形式向現代的過渡與演變

導語:數千年來,中國古老的喪葬習俗一直都圍繞著讓逝者“魂歸故土”的主題進行——

入土為安也就成為了中國人對喪葬傳統的固有觀念。在古時甚至現代的一些古老村落,一個宗族或氏族的人一般會有自己固定的祖墳所在地。族中之人去世後都必須進入祖墳安葬。如果死後不能進入祖墳安息,是被認作不孝的行為,是不會被祖宗認可的,魂魄自然也就得不到安息。

入土為安”——傳統喪葬形式向現代的過渡與演變

古墓為主題的遊戲畫面

一、 傳統喪葬習俗簡介

中國的許多民族在治喪期間都會邀請氏族、表親、同村鄉里進行家族聚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吃白席,一般會持續數日。當然,吃不能是白吃,來吃席的鄉鄰親戚都會承擔起幫助主家操辦喪事的責任——血親要負責喪事的主要部分,而鄉鄰遠親則負責炊事和各種雜務。

同時,治喪的主要內容還離不開宗教因素,一般主家會請十里八鄉都聞名的風水先生或者是道士、僧侶之類到來。首先,是選定合適的墓穴位置——一處好的墓穴常常人們會認為從風水上有廕庇子孫、福澤後代的作用,如果有祖墳地也就不必再另外挑選。然後,是操辦靈堂中事,其中進行的項目頗為繁瑣:招魂、超度唸經、送魂安魂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往往會持續數個時辰之久,中間還會有專門的喪樂隊一直演奏安魂送喪曲。

入土為安”——傳統喪葬形式向現代的過渡與演變

古人喪葬

在這一系列頗具封建宗教色彩的工作完成之後,自然也就該是開席的時候了。忙碌的人們這時可以盡情吃喝暢飲,在酒席中熱鬧的說笑打鬧往往並不會有對亡者的不敬之意,反而是主家人緣好、幫忙的鄉鄰親戚眾多的體現。吃飽喝足,已經是快要入夜之時了,一般來說這時人們不會急著進行下一步工作,而是各自回到主家安排好的住處歇息,安排好守夜輪換的人員。按照傳統,先人棺槨會在家中停放一段時間,傳統喪葬文化中認為逝者在“頭七”之時,魂魄會回到家中,家中自然也要準備貢品給先人送上臨走之前的最後一頓。在停放了規定的日期之後,按照風水先生指定計算好的時間,一般是趁著天色未亮之時幾個生肖無相沖的青壯年將棺材抬到指定的墓穴進行下葬,在這中間的時間段內,棺材是不能落地的,所以啟程之前抬棺之人要吃飽喝足、養好精神。到達墓地,風水先生還要進行下面的工作:祭祀當地山神、計算下葬的吉時,甚至下葬之時與墓主人生肖相沖之人還要回避不得觀看。在傳統的喪葬習俗中,墓地絕對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場所,選擇一處風水寶地在人們看來是極為關鍵的,往往在前期準備工作中風水先生會遍訪當地適合下葬的土地——常見的風水寶地一般都在山中有山有水之處,這也正暗合了風水中奇妙的玄機。

入土為安”——傳統喪葬形式向現代的過渡與演變

二、 傳統喪葬習俗與現代社會的衝突

現代社會,大家都知道是寸土寸金的時代。從前大家所看好的適合安葬先人所在的風水寶地“有山有水”的格局所在,恰巧也正是成為了修建現代山水旅遊景區或是房地產開發商所想創造的“園林式別墅居所”的首選之地。在拆遷過程中,難免會有在施工進程中遇到前人墓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逝者的家人是非常不願意配合拆遷工作的——傳統喪葬文化中,一般來說不會輕易對已經下葬的前人棺槨進行移動,人們也往往認為這會“壞了祖上風水”、“禍及子孫”。

所以這時往往就會出現“活人與死人爭地”的現象,這也往往會讓施工方和逝者的家人陷入僵持不下的境地。更甚者,會出現強行挖墳的情況。當然,一般來說施工方不會採取如此極端的手段,畢竟中國傳統文化中破壞驚擾他人安息之地是不道德甚至是極其惡劣的行為。另外,在傳統喪葬文化中有定期祭拜先人的做法,祭拜之時還會燒紙點蠟進貢香火。而先人之墓常常又在山中林間,這又恰巧與現代社會中“護林防火”的相關規定產生矛盾。

入土為安”——傳統喪葬形式向現代的過渡與演變

三、 傳統喪葬習俗向現代的轉變與適應

有了矛盾衝突,自然就要有解決的方式。傳統喪葬與現代社會最大的衝突無非就是圍繞著一個“土地緊缺問題”。古時地廣人稀,埋葬地點的選擇相對來說比較寬鬆,官方的管制也不像現代這樣趨向於規範和統一化。尤其是解放建國之後,傳統的“土葬”方式和我們提倡的“破四舊”相悖。於是,我們便開始向西方學習,漸漸將傳統“土葬”轉變為“火葬”。同時,為了保留我們傳統喪葬習俗中“入土為安”的思想,我們把國外的“公墓”制度也同時引入。先人遺體火化後裝入骨灰盒中保存,然後在公墓中選擇一小片土地即可令逝者安息。“火葬”和“公墓”制度的結合就是傳統喪葬向現代社會轉變的典型例子,不僅節約了緊缺的土地資源,也令官方更加方便進行管理,及時解決了“活人與死人爭地”的問題。

當然,目前的公墓形式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比如,公墓的土地產權問題:一塊墓地通常只有20年的產權,往往標價還極高,這點實在是令人煩惱;

同時,定期繳納的管理清潔費用也讓人頭疼不已。畢竟不繳納管理費用,等下次來祭拜先人時,說不定墓碑上已經遍佈蛛網灰塵,旁邊也長滿了雜草枝蔓。其次,公墓的管理問題也常常令人擔憂,甚至新聞上還曾出現公墓管理混亂導致祭拜錯了對象的情況,但這些問題也在逐步改善之中。

入土為安”——傳統喪葬形式向現代的過渡與演變

在日本,由於土地緊缺,有人就為公墓設置安裝了一套專門的骨灰管理系統:所有安息於此的先人骨灰都統一進入一處專門的場地進行存放同時電腦存檔相關信息。後人去祭拜之時,只需輸入信息,現代化的運輸機器就能將先人骨灰從內部運送出來。在國內,有的公墓已經開始採用統一的地下空間存放骨灰的方式來達到節約空間的目的——“入土為安”和節約空間的目的都得到了滿足。那麼傳統喪葬向現代轉變過渡過程中遇到的另一個問題,也就是祭拜時的香燭紙錢的問題。在過去,傳統的喪葬文化中,先人去世以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那邊也有通用的貨幣,也就是我們以前經常焚燒的紙錢等物品,為了方便逝者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大富大貴”,人們往往在祭拜之時會購買焚燒大量的紙錢。但現代環保科學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大家祭拜先人都大多以緬懷為主,漸漸不再抱有這種封建宗教觀念。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採用環保低碳的電子香燭和熟食水果祭拜緬懷先人,節約了資源的同時也保護了環境,因祭拜燒紙放炮發生山林火災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相信以後這種環保祭拜的方式和觀念也會越來越得到普及和廣泛使用。


入土為安”——傳統喪葬形式向現代的過渡與演變

四、 結語

在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中,包含了數千年以來中華文化中各種神秘的習俗與方式。其中的很多,在今天看來,帶有濃厚的宗教性質和封建韻味。但所有的喪葬習俗中,始終透露出的其實都是我們對於先人的不捨、留念以及緬懷,這也符合中華文化中“孝親”、“尊重逝者”的傳統,從出發點來說是符合我們傳統禮儀道德內涵的。

對於古老的喪葬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進行繼承與發揚,又何嘗不是我們對先人傳統的保留與傳承呢?


參考文獻:

羅開玉:《中國喪葬與文化》

金開誠:《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喪葬文化》

靳鳳林:《死亡與中國的喪葬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