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隴上農學傑出人物系列報道之五柴守璽:鬥戰“旱魔”的農學家

柴守璽,甘肅會寧人,我國著名的小麥專家,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作物栽培專業委員會小麥學科組副組長,農業部小麥專家組成員,農業部小麥產業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甘肅省作物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專家。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璽教授榮獲2017年甘肅省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柴守璽多年為“三農”服務,足跡遍及隴原大地,他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特別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小麥抗旱、小麥豐收上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為我國農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農業部為此特別發來賀信,感謝柴守璽教授對糧食生產做出的貢獻。

他主持選育的兩個國審旱地春小麥新品種“西旱1號”和“西旱2號”、2個省審旱地春小麥品種“西旱3號”和“西旱4號”是新時期甘肅省和西北旱地春麥區主要更新換代播種品種。

夙興夜寐求索守正出奇作為

1979年,我們的國家還比較困難。那時候糧食在柴守璽的心裡,是非常重要的。這年柴守璽高中畢業,父輩希望他學農或學醫,和他商量報考了甘肅農業大學。“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地。”這是會寧傳統的家國文化。從小,柴守璽就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報考甘肅農業大學後,他考入了農學系,開啟了農學生涯。

大學畢業後,柴守璽分配到家鄉會寧縣農科所從事小麥抗旱育種工作。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璽在馬鈴薯試驗田觀察秸稈帶狀覆蓋綠色生產新技術應用效果

老家會寧,是乾旱地區,人們靠天吃飯,十年九旱。回到家鄉的柴守璽,望著乾旱的土地,他流淚了……他想起了自己因吃粗糧,脾胃虛寒,三天兩頭面目浮腫,出蕁麻疹的事;他想起了鄉親們撒下去的種子在乾旱的地裡不生芽的事;他想起了村子裡小麥長出來乾旱死的事……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就從這時起,柴守璽在心裡下了千鈞的決心:一定要和那個欺凌鄉親的“旱魔”鬥爭……一定要想辦法讓鄉親們種的糧食茁壯成長起來。

柴守璽給自己定下了工作計劃,早起晚睡,他研究起了糧食抗旱的事。

經過三個春秋的研究試驗,柴守璽篩選出了適合乾旱山區種植的小麥、豌豆、馬鈴薯等優良品種,並在家鄉示範推廣,這些品種抗旱和豐產性能好,老鄉們糧食的收成,終於比以前好多了。柴守璽幫鄉親們第一次完成了品種的換代。

柴守璽發現,家鄉信息閉塞,試驗設備簡陋,如果要深入研究抗旱問題,這些都是瓶頸。

既要堅持自己的“抗旱夢”,又要有所突破,必須守正出奇。要繼續學習,要到科研前沿……一個新的構想在他腦海裡產生了,到更大更廣闊的舞臺上去尋找抗爭乾旱的技術方法。

1986年,柴守璽考上了中國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繼續開展小麥抗旱性研究。研究生畢業後,他回到了家鄉,回到了母校甘肅農業大學,他要在家鄉圓自己的抗旱夢。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璽在會寧縣農大小麥試驗田裡

苦心孤詣探索 “西旱”出鞘降魔

1995年,柴守璽在甘肅農業大學攻讀博士,期間被公派留學瑞士,在RCA穀物部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從事博士論文工作。國外好幾家機構開出優厚的待遇,邀請他去工作,但他拒絕了,他要圓他的“抗旱夢”,就必須回來。

“我只要一想起鄉親們那一張張盼著天下雨絕望的眼神,我感覺自己肩膀上像壓了副擔子。”

柴守璽對記者說,甘肅是旱作農業技術最具挑戰性的地方,也是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解決家鄉的乾旱是他的夢想,更是使命。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柴守璽默默背誦著鄭板橋的《竹石》,他給自己下了季布之諾:一定要向可惡的“旱魔”挑戰。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璽團隊對農民進行機械化精準播種技術現場培訓

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對抗旱的深刻認識,柴守璽開始大膽試驗,他用冬春小麥進行雜交、然後進行綜合篩選,同時對小麥種子的選育技術進行大膽改進,建立了一整套多指標的決選體系。

通過苦心孤詣的試驗再試驗,他選育出了20多個優良小麥品系。其中,他選育的旱地春小麥新品種“西旱1號”,於2004年10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審定,該品種是西北和華北地區近20年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旱地春小麥品種,該品種在2002年和2003年兩年國家區試、一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產量均獨佔鰲頭,連續奪冠,實現了我省小麥國審品種 “零”的突破。2005年和2006年“西旱1號”被農業部遴選為國家示範品種。繼“西旱1號”之後,他又選育出第二個國審小麥品種 “西旱2號”。

隨後他又針對甘肅各氣候類型區對品種特性的特殊需求,又選育出了“西旱3號”和 “西旱4號”兩個旱地春小麥新品種,並通過了甘肅省審定。“西旱”系列小麥品種已經在西北旱地春麥區廣泛推廣種植,累計推廣面積已經超過2000多萬畝。

作為農業部小麥專家,他擅長良種良法結合,從小麥生產體系的各環節研究解決應用中存在的重大技術難題。

2009年,全國遭遇春季大旱,甘肅也遭遇了60年來最嚴重的春旱。面對大旱危情,農業部成立由主要司局領導帶隊的七個抗旱督導組,柴守璽被指定為甘肅督導組首席技術專家,國家小麥產業體系抗旱救災甘肅組組長。看到土地乾裂,作物顆粒無收,柴守璽心裡很著急,他一遍又一遍地下地觀測,根據各地旱情和苗情,提出了“鎮壓提墒、早春劃鋤、搶墒覆膜、雨雪過後趁墒追肥”等一系列快捷有效的技術“組合拳”進行抗旱。因為積極的措施,他為全國和甘肅省在小麥大旱之年未減產提供了技術支持。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璽在通渭縣農大馬鈴薯試驗田裡觀察馬鈴薯生長狀況

矢志不渝追求 百折不撓攀登

地膜覆蓋是近年來旱作地區大面積應用、可大幅度增產的保墒技術,但由於地膜殘留越來越多,白色汙染對土壤造成的汙染也日益嚴重。面對這一現狀,柴守璽又陷入了思考,能否研發出一種能替代地膜覆蓋的綠色生產技術?

柴守璽首先想到了農村地區大量閒置的玉米秸稈。說幹就幹,2012年起,他開始帶領科研團隊用秸稈在試驗田上進行覆蓋種植。

鋪設了秸稈的試驗田,對柴守璽來說,如同襁褓中的嬰兒一般,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去看看發展變化。

一年時間過去了,到了檢驗結果的時刻,柴守璽和他的團隊失望地發現,麥苗稀稀拉拉的,苗出的不全,根本沒辦法投入使用。

“這是怎麼回事呢?”柴守璽和他的團隊成員仔細研究,分析失敗的原因,他們發現,秸稈覆蓋會降低前期地溫,影響到了作物的生長。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堅持意志偉大的事業需要始終不渝的精神。

一次又一次失敗後,柴守璽終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將麥田分為覆蓋帶和種植帶,即“種的地方不覆,覆的地方不種”。

經過幾年的反覆試驗,柴守璽最終取得了這項農業技術的成功。這個技術成本低、抗旱保墒和增產效果與地膜相差無幾,是一個可以大力推廣的抗旱保墒綠色生產技術。為此,甘肅省政府專門下撥了資金,組織在全省示範推廣。2017年和2018年,該技術還被農村農業部遴選為全國小麥主推技術的核心技術。

柴守璽又想到了馬鈴薯,他把該技術“移植”到馬鈴薯上試驗。由於馬鈴薯喜歡涼爽,秸稈帶狀覆蓋在馬鈴薯上的抗旱增產效果竟略高於地膜覆蓋種植。馬鈴薯抗旱保墒技術,取得了重大成功。

2014年底,甘肅省農業推廣技術總站將“旱地秸稈帶狀覆蓋馬鈴薯栽培技術”確定為全省五大潛力技術之首,其後省政府專門下撥經費,組織在全省15個馬鈴薯重點生產縣(市)示範推廣。加拿大農業部農業與農業食品首席科學家、加拿大科學院院士甘延太教授先後2次考察後評價,他認為這項技術是他多年來見過的世界一流創新技術,是一項重要新型應用技術,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矢志不渝的追求,百折不撓的奮鬥,讓他攀上科學的高峰。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璽組織農業新技術示範觀摩

傳道授業標杆 教書育人楷模

柴守璽除潛心科研外,還特別重視人才培養,在教書育人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

從教20年來,他先後培養碩、博士研究生60餘人。他恪守師德,把教書和育人結合,教學中善於理論聯繫實際,講究教學藝術,鼓勵質疑,提倡超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們信賴,是教育界的一位優秀教師,2019年他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

柴守璽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20多項,曾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2001年獲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2002年入選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人員,2017年評為甘肅省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幾十年如一日,柴守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他是傳道授業的標杆,科技興農的優秀代表,教書育人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