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周振鶴:中國文化的變與不變

昔人常言:禮有經亦有權。權是變,經是不變。

這句話或許可借用以表明中國文化數千年來走過的歷程——有變有不變。


認為中國文化一成不變的看法在二十世紀以前普遍存在。只是在十九世紀前,對這種不變的文化是持仰慕態度,認為這是顯著優點。法國革命前,就有人讚美道,像中國這樣“一個時代更迭而舊貌依然的古老帝國”,是“如此卓越偉大,相形之下,我對其他所有國家都不禁鄙視厭棄”。但在十九世紀以後,仰慕和欽羨卻一轉而為批評甚至憎惡,宣稱只有在歐洲,人類生活才真正具有歷史,中國、印度和美洲的土族都沒有真正的歷史進步,有的只是停滯不變的文化。


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文化,一成不變則意味著斷裂,意味著死亡。堪與中國相提並論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陳跡,便是蛻為另外一種文化。唯有中國文化延續數千年,既不中斷亦未面目全非。這就是有變有不變的結果。有變才能發展,有不變才能維持其本來精髓。一成不變的觀點顯然無法解釋中國文化的進程。那麼中國文化變的是什麼呢?是其表層部分,亦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至精神文化,不變的則為深層的心態文化。

從物質方面說,中國人的衣食住行還有哪一樣是不變的?早在趙武靈王時已經胡服騎射了,早在漢靈帝時已經 流行胡飯胡床了。席地而坐到東洋去了,我們現在只會胡坐;峨冠博帶早成陳跡,我們反倒以為長袍馬褂自古以來便是國服。即使在政治制度方面,我們又何嘗落在人後?在亞洲,我們是最早打落皇冠的,比誰變得都快。至於精神文化範疇的音樂舞蹈,盛唐時就既有胡琴又有胡旋舞,全都來自西域;比較深層的宗教領域,中國人也不在乎,來了佛教信佛教,來了基督信基督;死了人一班和尚一班道士,吹吹打打,沒有人覺得奇怪。不像在西洋,改宗是件天大的事。


不變的又是什麼呢?是道。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貫到底都不會變。董仲舒說:“天不變,道亦不變。”天哪裡會變?道自然也不可能變。《漢書·地理志》講:“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儘管一變再變,但變到“道”就不再往下變了。那麼道又是什麼呢?書雲:道心惟微。看來很神秘,不大容易懂。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有幾分明白了。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以及包括宗教在內的精神文化在中國都只是器。只有深層的心態文化才是道。

往俗了講,道就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準則,就是對天地君親師的信仰,就是其他民族所 沒有的心態文化。嚴復從青年時代起就薰陶於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後名聲如日中天,卻始終以未中科舉為恨;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但卻照舊蓄辮子贊小腳,都不變其中國人的心態。無論是孔子捶胸頓足的禮崩樂壞,無論是曾國藩哀嘆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這個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道都沒有變。所以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併非以不變應萬變——這是歷來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萬變來成其不變,以表層的萬變來維持核心的不變。


然則表層的萬變又各有程度的差異:真正全變的只是物質文化,這一點早在明末就被利瑪竇看出來了他說:“我認為中國人有一種天真的脾氣,一旦發現外國貨質量更好,就喜歡外來的東西有甚於自己的東西。”說到制度文化,則只是表面的模仿而已。皇冠打掉了北洋軍閥專制依然;國會召開了議員卻是賄選的。精神文化也是變而不徹底,中國人因為有敬鬼神而遠之的傳統,所以對任何宗教都可來者不拒,換句話說,中國人是把宗教和信仰分開對待的,宗教雖可變更,信仰永遠是中國式的。所以儒家不是宗教,卻比宗教更深入人心。而且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即便儒家學說這樣純屬國粹的東西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在為歷代統治者服務的過程中不斷演進,在接受外來文化的過程中變成新儒家和現代新儒家,只是不變其為儒家。


儘管中國的地理背景相對孤立,但數千年來仍然與東西洋都有著綿綿不絕的交往。與外來文化交流就要使中國文化發生變化,但這一變化的結果往往是將外來文化同化於中國文化,而不是使中國文化同化於外來文化。同化的結果有時簡直驚人,就俗一點的說,例如獅子舞就被認為是中國傳統舞蹈;就高深的方面說,禪宗完全是中國而不是印度的佛教。同化的過程簡直是不露痕跡。所以中國文化變遷的第二特點是要變人為己,而不變己為人。是貌似西化而實為華化。只是這一過程是緩慢的,漸進的,不知不覺的。中國文化的發展遠不是簡單的“有容乃大”——這樣說只強調容納百川,而忽視其受外來影響所產生的變化,難怪費正清因此而產生衝擊反應的思路——而是在同化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這一過程或者可稱之為“有變乃恆”。


既然中國文化的變遷有上述兩個特點,因此除了在物質層面外,中國文化將朝著自己的道路發展下去,在這條道路上會模仿、借鑑、學習其他文化的制度與精神層面的東西,但模仿、借鑑、學習的結果,中國文化依然會是變其可變,而不變其不可變,絕不會變得面目全非。所以問題不在於中國要不要全盤西化,而在於中國根本不可能全盤西化——即使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也是枉然。現在常有人設計中國的將來文化應該如何如何,或應該是中西文化互補,或應該是融合中西文化的精華,立意雖然不錯,無如中西文化並非兩個泥人,可以打碎了和上水再重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文化有其自身的變化規律,我們對這一規律的認識至今還不敢就說十分清楚,恐怕還有繼續探索的必要。但是有一點比較清楚的是:

中國文化變遷的基本方式是述而不作,是著書不如抄書。自認述而不作的是中國儒家的創始人,提倡著書不如抄書的是清代實學的開山袓,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大人物,但卻都認為自己毫無創新,僅只沿襲成說而已。他們的思想或許表明了中國文化寓變於不變之中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