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電視劇《慶餘年》結局曝光,張若昀飾演的範閒被言冰雲一劍“刺死”,二皇子才是澹州刺殺案牛欄街刺殺案真正的幕後黑手、長公主和內庫的真正主人。這個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範閒更是驚掉了下巴。二皇子這個看似親和的殺馬特青年,竟然隱藏如此之深,難怪他的母親淑貴妃告訴範閒,“他心思深,相處久了,你自然會明白”。

但若以為這就是全部真相,就大錯特錯了,真相其實是:驕奢淫逸的二皇子,從未想過爭太子,他的終極目標是把慶帝拉下馬。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為何說二皇子從未想過爭太子

一、正常的爭奪套路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皇子們一般是如何爭奪太子之位的:

  • 在沒有太子的情況下,主要就是展現各自的能力讓皇帝認可,然後表現孝心討皇帝喜歡,同時打壓其他競爭者,直至有人勝出。
  • 在有太子的情況下,則是先默契的把太子拉下馬,同時爭取進入皇帝的備選庫,過程中還會時不時拉其他競爭者一把。在把太子拉下馬之後,競爭者之間再各出手段直至其中一位勝出,隨後再度循環上述過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演繹的“九龍奪嫡”,老大、老三、老八三夥人就是先針對太子胤礽,而雍正帝胤禛則是聰明的躲在太子羽翼下直至最後才冒頭。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二、二皇子的套路

回到電視劇《慶餘年》中,顯然是第二種情況,二皇子若有心競爭太子,就必須先把太子拉下馬。二皇子做了哪些事情呢?

  • 拉攏人才:二皇子麾下有靖王世子李弘成、劍客謝必安以及一些朝中官員,同時在範閒一展才華後,試圖拉攏範閒。
  • 打擊太子:範閒毆打郭保坤後,二皇子也出現在京都府堂上,與要求徹查範閒的太子爭鋒相對;牛欄街刺殺案後,被慶帝召集,二皇子和太子均是含沙射影的指責對方。
  • 討好慶帝:劇中沒有明顯的情節,但是在慶帝組織的家宴上,慶帝評價二皇子吃飯狀態時,語氣是十分喜歡的。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可是,上面這些事情,尤其是打擊太子的部分,實在是威力平平,猶如隔靴搔癢。若二皇子有心競爭太子,以他展現出來的能力,不應當止步於此。那麼,二皇子招攬長公主,令長公主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兩次刺殺案,能夠打擊到太子嗎?

1、澹州刺殺案:

澹州刺殺案若成功,範閒身死,則內庫依然執掌在長公主手中,太子和二皇子都得利,太子在明,二皇子在暗。不論成功與否,擁有最大嫌疑的是太子和長公主。

但實際結果是陳萍萍通過澹州刺殺案察覺到鑑查院有內奸,並最終查出內奸是1處主辦朱格。二皇子和長公主失去了朱格,長公主還因此被貶出京都,得不償失。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2、牛欄街刺殺案:

牛欄街刺殺案,直接操縱者是林珙,而林珙明面上是太子門下。刺殺成功,長公主保住內庫;刺殺失敗,幕後真兇會指向太子,讓範閒和太子之間產生芥蒂。

可實際結果是範閒並不相信是太子所為,沒有達成挑撥關係的目的。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從上面的分析看來,兩件案子都有嫁禍太子的目的。但是嫁禍太子,就意味著把長公主牽連進去,長公主受損,二皇子也就跟著受損。二皇子為什麼要做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傻事呢?

所以,這兩件案子的真實目的只是為了保住內庫,嫁禍太子是順手為之。保住內庫,就保住了走私的秘密,從而保住豢養私兵的秘密。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二皇子不想方設法扳倒太子,而是致力於豢養私兵,本末倒置?豢養私兵是謀反大罪,如果只是用來幹掉太子,完全是大材小用,而且一旦暴露,慶帝就不會再給他任何機會。可是二皇子依然選擇了這麼做,那麼他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把慶帝拉下馬,越過當太子,直接做皇帝!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二皇子為何要把慶帝拉下馬

二皇子為什麼不去想著爭奪太子之位,而是試圖直接把慶帝拉下馬呢?

因為二皇子聰慧,他明白太子之位穩如泰山,慶帝只是把他當做太子的磨刀石,而不會讓他當太子的。皇位之爭,一旦涉足,要麼登頂,要麼毀滅。與其讓太子登基後再收拾自己,何不搏一把,把太子和慶帝一起幹掉?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為何太子之位會穩如泰山?

  • 首先,太子是儲君,是皇后之子,唯一的嫡子,代表著法理、大義。若太子沒有嚴重的失德行為,慶帝、朝廷、民眾都不會同意廢掉他。
  • 其次,太子十分聰慧,他懂得韜光養晦,不去觸碰慶帝的禁忌。太子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讓慶帝可以輕鬆拿捏,對他放心的很。

有了以上兩點,太子的地位就不會動搖,無論二皇子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慶餘年:從未想過爭太子,把慶帝拉下馬,才是二皇子的終極目標

結語

二皇子的選擇,是無奈之舉。二皇子也是人,他也想活命,身在皇室,要麼活的偉大,要麼死的璀璨。既然慶帝把他逼上了這條路,慶帝也只能承擔相應的後果。

也許慶帝對二皇子早有防備,二皇子並不會得逞,但並不妨礙二皇子奮起一搏。從帝王角度來說,慶帝是成功的,培養了太子,穩固了帝位,讓國祚綿延;但從父親角度來說,慶帝是失敗的,他逼著自己的兒子來反對自己,然後再廢掉甚至殺掉自己的兒子,毫無父子親情。

身為帝王,一定要這麼冷血無情嗎,為什麼不去尋找更好的相處方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