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學趙孟頫的書法一年了,遇到“瓶頸”時該如何提高?

臨池管窺


我們學習古人書法,經常會到了某一個階段出現瓶頸,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突破了這個瓶頸就會進入一個更高的階段。

看了一下題主的臨習作品,可以說已經有了趙氏的模樣了,學了一年趙書就能寫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跟原帖比較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問題還是比較多的。

我從題主的臨習中挑出了幾個字,然後跟原帖的字放在一起比較一下來說明一些問題。

這幅臨習作業應該臨的是趙孟頫的《三門記》,趙孟頫寫《三門記》的時候,趙體的特點還沒有完全定型,這個時候《三門記》的字形是比較寬扁的,而題主臨習的作業,把它寫成了豎長的了,這個問題有點太大了。這是整體上來看的,下面咱們再仔細說說。

這幾個字一比較的話,就很能發現問題。剛才我們說的體勢變原帖的寬扁為豎長。在用筆方面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了原帖用筆的一種厚重感。這是很多學趙體容易犯的問題,厚重感沒寫出來,最後流於軟媚,結果就成了軟俗。

題主的問題就是臨帖不細緻,最明顯的兩個問題:

  1. 入筆輕浮,原帖入筆後會有駐筆,但題主入筆即行,所以入筆處會顯得輕浮,失去原帖的厚重。上面這幾個字中,每個字都有這個問題。

  2. 轉折缺少方硬。很多人說趙字軟,其實很多人可能看的不是趙書的真跡。上面這幾個字,原帖中轉折處的用筆,趙孟頫多是方折,偶用圓轉。這是趙孟頫學習李邕的用筆結果。而題主臨習的字,原帖中方折的地方你反而用了圓轉,原帖中圓轉的地方,你用了方折。

題主的行書作品是臨摹的趙孟頫的《送秦少章序》,與原帖一比,漏洞百出:

  1. 最大問題還是體勢過於瘦長,缺少了原帖方闊的結體特點。趙孟頫晚年的書風雖然已經不再像早期那樣寬扁了,但並不等於過於瘦長。

  2. 趙孟頫雖然寫字很快,但用筆並不輕浮,而是筆筆精到。題主臨習的筆法太糙,從入筆到收筆,中間的行筆及轉折都有問題。

  3. 機構不準確,第一個字“送”就很明顯。上面兩點原帖是左低右高,題主直接寫成左高右低。“秦”字上面的三橫,完全跟原帖不一樣。

算了不多說了,臨帖的第一步,務必求得形似,您的臨帖形似都沒到了,不知道瓶頸何來。

通過分析我大概能猜出,題主是有一定功力之人。臨帖的時候太早進入通臨的階段了,要想突破您說的這個瓶頸,其實很簡單,一點就好。

那就是,放空自己,重新從單字臨摹過關開始,臨習的時候要細緻,務必求得形似。單字過關之後,再試著3-4字的字組臨摹練習,然後再一行一行的過。

就臨帖這塊來說,題主需要做的功課還很多,真的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瓶頸階段。


翰墨今香


練一年還沒有步入正軌,所謂遇到了瓶頸,主要原因是訓練方法不正確造成的!

無論練什麼字體,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方法是,如圖:

其次是,學習路線與選帖不正確,導致入帖難、走錯路。

初學者練趙體,如果從《膽巴碑》入手是絕對錯誤的!《膽巴碑》筆法、字法均有魏碑元素在裡面,所以,訓練難度較大。其實,趙體楷書字帖多的是,比如《福神觀》、《仇鍔將軍》……都比《膽巴碑》好,幹嘛非得鑽死衚衕呢? 因為,我練過膽巴碑、福神觀、三門記、讀書樂,覺得都比膽巴碑好。單純練習《膽巴碑》感覺不出來有什麼不適,可是,當練行書的時候,發現《膽巴碑》的筆性比較特別,與行書兼容性不好,手法轉換困難。

初學者,如果對魏碑書法體系不瞭解,沒有一定的基本功,根本練不了《膽巴碑》。

趙孟頫的字帖、碑帖特別多,風格各異,是個非常大的書法體系,喜歡練習趙體書法的朋友,可以登錄《書法欣賞網》搜看,件件是精品。

開始練習書法,不要選擇字體個性過於突出的,應該選擇筆法動作比較簡單,字形工整一路的字帖,還要考慮它和下一步要練的帖是否有很好的二兼容性。例如:先練楷書《讀書樂》,而後,再練行書《長春道院記》……這樣的訓練套路比較適合,即是捷徑,而且還沒有副作用和後遺症。

建議,之前的技法全部作廢,從新開始。比如:

1、執筆法。宜採用〈潘氏三指執筆法〉,如圖:

△圖為本人執筆法

2、運筆法。趙體筆法特點: 簡潔明瞭,乾淨利落,節奏明快,速度適中。所以,應以指法、腕法、肘法三者協調動作來完成書寫過程,並且力求筆斷意連,呼應顧盼。千萬不要刻意附加逆入、頓筆、回鋒等動作,以免造成行筆不流暢,影響書寫效果。

以書寫一個字為例,正確的運筆過程是,自然灑脫,不拖泥帶水。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稿

3、臨摹法。必須採用原帖原大對等練習,並且採用〈潘氏摹臨法〉,這樣做效果非常好。千萬不要將字帖放在一旁照著寫,尤其是初學者,故意放大幾倍臨寫的方法極不可取!

正規的臨摹方法與步驟是: 摹帖~描寫~臨帖。如圖:

1、先用單勾摹寫法熟練字形結構,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稿

2、用擴描法在單勾下來的字跡上描寫。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稿

3、再以對臨法精研神采韻味。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稿

以上是我的教學心得,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前面很多牛人踢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可以像他們取經學習。

我班門弄斧提提自己的淺見。


1,看你練的是小字。行筆流暢,連筆處理很不錯。應該是有書法愛好另外也想提高硬筆字,這是挺好的。每個人對於書法的要求或者是追求都不相同,要相信自己,多練會越來越進步的。


2,你說你練字一年,應該是近期書法提高的程度放緩了。每個練字的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的,不要著急。多的就不說了,我的建議是,寫字之前多看看原帖。沒錯,就是下筆之前看看貼,腦海裡過一遍字的寫法再動筆,節奏放滿一點。再則是寫了一頁紙,看看自己寫的和字帖對比一下,筆法、結體差距在哪裡。


3,趙孟頫字跡很多很多,早期的筆法像宋高宗和中晚期的筆法不盡相同,但又有相通之處。我的建議是,趙孟頫的字跡多找一些,讀讀貼,練練字。找起規律和變化,會減少很多枯燥得到很多快樂。

最後,與君共勉,我也是普通練字愛好者中的一員。


劉景明1


學趙孟頫的字一年遇到“瓶頸”,這對初學書法者來說,是很正常的。

看了題主的習作,一年的時間能臨寫到這個程度,說明題主還真是下了苦功夫的,在此,我為題主點贊!

遇到“瓶頸”怎麼辦?

一是停下來,先不要臨寫了。我曾經說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不硬寫。不臨寫,不等於不學,可以讀帖,可以領悟一下趙孟頫的書法精神,當你有臨寫慾望和臨寫衝動時,再臨寫。

二是遇到“瓶頸”時,先不要急,要靜下心來進行認真思考,細心揣摩。為什麼說學習書法急不得呢?為什麼說學習書法要靜心呢?因為學習書法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成功的,若靜不下心來,更是學不進去的。啟功先生九十歲的時間還在臨寫趙孟頫的字,而僅達八分像,題主才學了一年,就認為遇到“瓶頸”了。我認為,題主所遇到的並不是“瓶頸”,而是功夫沒有下到一定程度,想急於求成,這是不可取的。俗話說,學習書法,五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要想把趙孟頫的臨寫到五六分像,沒有五至八的功夫是達不到的。

第三,繼續深入臨帖。根據題主目前的水平,應把重點放在“對臨”上。對臨,可選字臨,可通篇臨,也可臨局部,就這樣反反覆覆的堅持臨寫下去。達不到五六分像時,先不要背臨和意臨。另外,還可以採用“倒置臨帖法”,就是對臨三五年後,再返回進行摹臨,摹臨一段時間後,可嘗試跳過對臨,直接進入背臨。總之,臨帖不能死搬硬套,要靈活,要把能嘗試的臨帖方式都嘗試一下。據瞭解,歷史上有不少書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當代的書法家亦是如此,只不過是他們不告訴別人罷了。

(趙孟頫書法)

第四,要專工一帖,不要得隴望蜀。有不少人學書法,不專一,今天臨楷書,明天臨漢碑,後天臨行書或草書,這些都是學習書法的大忌,應棄之,並回歸專一。

(趙孟頫書法)



第五,遇到“瓶頸”時,可到外面走一走,比如,參觀一下西安碑林博物館;去零距離接觸一下《嶧山刻石》;參觀一下國內的名勝古蹟;看一看全國各地的書展,等等。

以上為個人觀點,供題主參考吧!


中州耕牛堂主


題目中出題人給出了楷書和行書臨作,關於趙的楷書講的人很多,在此就其行書的學習說一點看法。

上圖是題主的習作,其中最讓人不舒服的是三個圈處,為了連而連,尤其“物”字一撇,典型的“鼠尾”病筆,筆鋒不是以腕力送到,而是以指力挑出,軟弱無力。



下面以《前後赤壁賦》的結字為例,講講趙孟頫行書的學習。

一、橫向取勢。

老趙得“二王”衣缽,但字法卻不似書聖的清挺,而是有著獨樹一帖的風采。此帖多橫向取勢,寬綽的體格讓字看起來疏朗安逸。

當然,在橫向取勢之中,不乏方形或長形結構的穿插。他採用較大的字距留白、活潑多變的字形、適時的縱向取勢,偶爾的草書參差等方式,使這種橫向取勢成為美妙的音符。

二、縝密和諧   

相較於王羲之《聖教序》的清爽挺拔,趙書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秀潤婉轉、遒勁超逸的美感,這得益於趙字結體的縝密和諧。

如圖中“陵”字書寫時有意將左部收縮,兩邊緊湊、中部疏朗,使該字頓生意趣。同樣的字法還有“孟”字,只不過它是以上下的密映襯中部的疏。


三、錯落有致

如何為縝密挺勻的結字增添靈動灑脫之氣,除了上面所講的運用草法外,還有便是於錯落上做文章。

在《前後赤壁賦》中,左右結構的字令其長短相攜,高低俯仰,如附圖中“旗”字。

四、動靜映襯

這一字法特點為看似沉穩端然的趙字注入了幾許靈動。 此作的動靜映襯包括章法處理上的行、草夾雜,亦包括字法上的運用。

“靜”無非指行筆沉靜,似楷書般的線條;“動”當然指筆致飛動,採用草書的筆意。如附圖中“荊”字,以半邊靜半邊動的行筆豐富了字法的表現力。

五、輕重相攜   

如果著眼於章法,此卷行間的輕重變換是十分明晰的;而注目於字法,其線條的輕重相攜亦比比皆是。   

輕重是通過用筆的提按來達到的,或左右對比,或上下各異,或內外有別,如“棲”字。



當然,這種字法的處理應注意自然妥帖,切忌過於機械。一般要將一個部首作為一個單元,不可將一筆作為一個節拍,寫成筆筆都有輕重變化。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認真臨帖+多練習。舉個例子,為了把《膽巴碑》的龍字寫像,一個龍字我寫了一上午,裡邊的一些小細節,小的遊絲引帶,都反覆去練,直到徹底掌握。不要抄字帖……我以前也是範範的臨,現在逐字過關,逐個筆畫過關,當然,對自己還不滿意,越寫越不滿意,還要繼續。通過您發的字,可以看出,還需要再認真些,多觀察,多比對自己的字和原貼的差別。有時候,可能一個小筆畫,小細節也要反覆研究,反覆寫,反覆揣摩書家的筆意,筆法。祝您成功……











趙子方書法


遇到瓶頸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可是從作者的字可以看出,你現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並不是瓶頸期的問題,而是選擇的方向和練習的方法上出了問題。

你學習趙孟頫一年,寫成了這樣也算是正常水平,但是筆力上卻還很弱,從筆畫上也能看出你的用筆太過於浮華,不夠沉著,這是初學書法學習趙孟頫楷書的通病。

所以,根據你的情況,我給出的第一條建議就是換字帖。

不要再寫趙孟頫的楷書了,初學入門,學習楷書最好還是選擇唐代的楷書,你的用筆不夠沉著,接下來練習顏真卿是一個好的選擇。

顏體用筆厚重昂,結構寬博,適合初學者入門學習,建議你學顏體的時候把之前學的趙體通通忘掉,從新開始,從筆畫開始一步一步練起。

第二個建議是臨帖的態度上要改變

你只展示了三幅書法作品,三幅書法作品都很亂,寫的是楷書,紙上明明有格子而不用,不用也無所謂,你自己安排的章法也不合理,一共寫了三行字,行距還忽大忽小,連趙孟頫這樣的書法大師寫楷書都要畫格子的,我們平時寫字就更要注意了,沒有格子很難把楷書寫的規整。

要在平時的練習中就要樹立章法意識,不要拿出紙來就隨便開始寫字,要稍微規劃一下,怎樣把寫出來的字安排在一起,看起來還合理,把每一次的臨帖都當成一次作品書寫,到了真正創作的時候也就順其自然的寫好了,平時要是漫不經心,創作的作時候就犯難了,這當然是一個學習的態度問題了。

關於你寫的行書,還沒有入門,建議不要再寫了,專心攻一種書體吧。

按說好為人師不是一個好習慣,可寫著寫著就成這樣了,祝你進步吧。



不二齋


不客氣地說,你現在不過在瓶底,離瓶頸還早著呢,給你說一個雖然笨但很管用的方法,只要照作,定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選一篇趙孟頫寫完整文章,如《赤壁賦》、《閒居斌》或《洛神賦》等,先將文章背下來,每星期只臨寫三五句,然後揹著字帖寫出來與原帖對照,找出與原帖存在的差異和差距。到最後背帖一口氣通篇寫出來,我相信明年的今天,你在回頭看今天發的照片,你絕不認為是自己寫的。


四寶齋


一要立足打持久戰。學書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要耗費一生的精力,切忌有短期速成的想法。

二要打好基礎。先把筆畫、部首寫到位,把間架結構瞭解清楚,做到胸有成竹。在此基礎上再臨怗,先對臨,後背臨使之爛熟於胸。

三重點突破。選一種喜愛的趙體字帖,反覆臨習不要輕易換帖,直到能背臨下來。另外要多看帖分折其用筆、結構、行氣、章法,瞭解趙體和其他書家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做到心中有數。

四廣學博攬。書法藝術不單單是寫字,還包含書家的綜後素質。要了解書法的產生髮展歷史,做到心中有書。另外多讀寫唐詩、宋詞、精典文章,豐富自己的頭腦,因為藝術是相通,互相融合的。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有韻味。


山城木子1


2.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書法,對於初學書法的朋友遇到瓶頸期是正常時期的正常現象,無論學哪一種書體都會有瓶頸期。



出現瓶頸期一般表現為練習書法進步小或者原地踏步走,再者就是表現情緒很煩躁,怎麼看自己寫的字都不順眼。瓶頸期很正常,但是通過了以後書法能進步一大截。出現瓶頸期如何提高呢?

3.首先,堅持臨帖。瓶頸期由於心情煩躁,很容易就放棄了。這個時候一定要堅持繼續臨帖,學習書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功力不進則退。


其次,可以換一種風格的字帖。建議可以聯繫王羲之的行書聖教序,因為趙體和王羲之屬於一個書法體系。更換字帖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而且不失法度。

再者,多跟朋友交流探討。因為出現瓶頸期可能會出現誤區,跟朋友交流能發展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學習書法不能閉門造車,要多交流探討!

4.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感謝大家的閱讀,感覺有用的朋友麻煩幫忙點贊轉發,最後記得關注我的頭條號蘭亭書法日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